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五、蘇軾(2)      閔澤平 Min Zeping

  蘇軾求仁得仁,應該不會有什麽怨言,即使後悔也會太好意思說出來——當年伯齊、叔夷不食周粟而餓死,孔夫子的學生質疑這兩位大聖人臨終之前餓得那樣難受,會不會産生什麽怨言,孔夫子很堅决地回答說求仁得仁又何怨——衹可惜蘇夫人王氏一生飽受驚嚇,對蘇軾的這種理想並不支持,支持蘇軾的母親大人程氏在蘇軾進監獄之前早已經過世了,沒有機會在生離死別之際鼓勵他——有時候私下想想,假若程氏夫人身體健康,有機會活到目送兒子進入監獄的那天,那她會不會一改初衷呢?
  我們所知道的是,有機會確立光輝形象的王夫人卻使勁拉扯蘇軾的後腿,她要求飽受挫折的蘇軾管好自己的嘴巴,管好自己的手,並把惹禍的詩稿付之於炬,等到旁人去搶救這筆寶貴的文化財産時,據說已經燒掉了三分之二。而蘇軾,在災難來臨的那個片刻,也與範滂一樣産生過睏惑,他認為一切災難都源於自己的聰明才智。元豐六年(1083),朝雲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他起名叫遁兒。在生下三天舉行洗禮時,蘇軾寫了一首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與範滂的教誨何等相似。
  2.見微知著
  燒掉蘇軾文稿的王氏,應該稱為小王夫人,她是蘇軾的續弦,大王夫人的堂妹,可能因為沒有侍奉過偉大的婆婆,所以思想境界上始終沒有大的飛躍。蘇軾的原配是王弗,也是四川眉州人,十六歲嫁給蘇軾。當時蘇軾號稱十九歲,實際上衹有十七歲多一點,因為蘇軾是農歷十二月十九日出生,按照當時的計算方式,剛滿月的他就已經達到兩歲了。這樣想來,他雖比兄弟蘇轍大了四歲,實際年齡卻相差並不多,所以兩人也有共同語言,能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蘇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又說:“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蘇轍則回應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這也催生了“明月幾時有”這樣的絶妙好詞。
  哥倆感情雖好,可性格相差很大。傳說蘇洵曾攜二子一去拜訪張方平,張方平驚異於兩兄弟的博聞強記,有心測試他們倆,於是將蘇軾兄弟叫過來做六道題目,自己躲在隔壁屋裏透過洞穴觀察他們的舉動。兩兄弟拿到題目,立刻緊張地構思起來。不久,蘇轍對其中的一道産生疑問,用手指給哥哥蘇軾看,蘇軾不發一話,衹把手中的筆倒過來在桌子上敲,示意此題出自《管子》。蘇轍猶疑不决,又問下一道題。蘇軾拿起筆果斷地把這個題目勾劃掉了。兩人做完題後,呈給張方平看。張方平相當欣喜,因為蘇軾勾去的那個題目沒有出處,乃是老張故意試探這哥倆的。事後,張方平對蘇洵說:兩位公子都是天縱之才。哥哥機智敏銳,才華出衆;弟弟老成謹重,成就或許還會超過兄長。
  這個故事是來說明張方平有鑒人之能的。張方平也許真有這樣的超能力,傳說他早年很不喜歡王安石,說這個傢夥不能當領導,否則會鬧得烏煙瘴氣。也許是受他的影響,與張方平交往甚密的蘇洵也很討厭王安石,據說還曾寫過《辨姦論》,預言王安石將成為治世之姦賊,會折騰得大傢不安寧。蘇洵的《辨姦論》其實比上面的這個故事還不可靠,雖然相信的人很多。不過,蘇洵確實有預言的天賦,有見微知著的才能,至少對他的這兩個寶貝兒子所作的預言驚人地準確。蘇軾的小名叫作“和仲”,蘇轍的小名叫作“同叔”,因為蘇軾還有個大哥名為景先,這位老大很早就夭折了。慶歷七年(1047),蘇軾的祖父蘇序(因為其祖父名序,所以蘇軾給人寫序往往稱“敘”或“引”)去世,在外面遊蕩了很久的蘇洵奔喪回傢了,履行了父親的義務,於是兄弟了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大名。蘇洵寫了一篇《名二子說》,專門解釋自己為什麽給兩個兒子起這樣的名字: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