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不圖今日復見官軍”(1)
梅毅 Mei Yi
——第一次北伐的桓溫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後趙大魔頭石虎病死,境內大亂。桓溫聞此,立刻屯軍安陸,準備北上收復中原。
東晉朝廷內部,當然不願桓溫再立殊勳。褚太後的父親、大名士、徵北大將軍褚裒當時
鎮京口,“上表請伐趙,即曰戒嚴,直指泗口”。這位國老也想效仿桓溫,拜表即行,欲趁後趙大亂去撿大便宜。
畫虎不成反類犬。代陂一戰,褚國丈派去北上接應魯郡歸附民衆的二將全軍覆亡。一腔豪氣的褚國丈連忙退至廣陵,致使渡過黃河南遷的二十多萬漢人百姓全被追趕上的鬍人誅殺殆荊羞愧慚恨之餘,大名士病憂死於京口,時年四十七。褚裒當大名士可以,打仗卻完全是個外行。
至此,東晉朝廷仍不給桓溫機會,反而於350年委任與會稽王司馬昱私交甚好的殷浩為都督揚、豫、徐、兗、壽五州諸軍士,統軍北伐。
當時的中國北方四分五裂,羯族、鮮卑、冉魏、姚襄、苻健等人相互攻殺,東晉朝野上下都認為可以趁機恢復中原,興復大晉。唯有光祿大夫蔡謨是個清醒明白人,他說:“鬍人滅亡確是大慶,但恐怕使朝廷生出更大的憂患。”旁人問及原因,蔡謨回答:“能順天乘時救濟蒼生萬民的,非上聖與大英雄不能為也。觀今日之事,諸位時賢都不度德量力,皆想亂中立功,必將各自經營,疲民耗國,最終財殫力竭,智勇俱睏。”
以後的事實,不幸皆為蔡大夫一一言中。
殷浩,字深源,“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是位談吐不凡的大清談傢。此人廣負盛名,年輕時一直稱疾不做官,當時的名流人士卻嗟嘆:“深源不出,奈蒼生何1(謝安不出,大傢也說:“安石不出,奈蒼生何1)吊起來賣了十多年,會稽王司馬昱纔“哀求”多次,把殷浩請出來做官,而且一做就是揚州刺史這樣的大官。其實,庾翼就曾對人講過:“(殷浩)此輩應束之高閣,候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此議,真有鑒人之明。
眼見中原鼎沸,志大才疏的殷浩在司馬昱支持下,很想一顯身手,博他個青史流芳,興衝衝提兵北伐。“將發,墜馬,時鹹惡之。”出發時飛跨上戰馬,殷浩就摔了個大馬趴,軍中上下皆以為是不吉之兆。
果然,殷浩手下兵將雖多(有七、八萬之衆),但他自己缺乏統領的才能。殷浩名士,加之又有知識分子猜忌狹隘的本性,逼反了本來降晉的羌酋姚襄(姚弋仲之子。後趙滅亡後,姚氏父子嚮東晉投降)。使得這衹盟軍掉頭來攻晉軍,殷浩手下多員大將被殺,士卒亡叛,器械軍儲也多為姚襄所獲。至此,大言北伐,折騰了近四年,損兵折將,殷浩灰溜溜不知如何下臺。
一直憋氣的桓溫趁機狠狠參了殷浩一本,講他“神怒人怨,衆之所棄,傾危之憂,將及社稷”。東晉朝廷也不得不聽從桓溫之議,廢殷浩為庶人,徙於東陽偏僻之地。
桓溫既逐殷浩出朝,心中得意,對左右人講:“小時候我與殷浩玩竹馬遊戲,我每次騎完丟棄,殷浩總會撿起來玩,故而他應當在我之下。”
殷浩雖遭罷官出放,倒仍持大名士姿態,談詠不輟,故作夷然,常常在空中以手寫“咄咄怪事”四字,估計是自己和自己叫勁。不久,桓溫念起童稚之誼,認為殷浩“有德有言,足能作令僕之官”,想推舉他重新入朝作中書令,並派人送信告知。
殷浩接書,高興得幾近失態,馬上寫回信言謝。唯恐書信中哪個字哪個詞寫得不達意,得罪桓溫,殷浩“開閉者數十”,信封開了封,封了開,最終送到桓溫手上的竟是一封空函,氣得桓溫大駡“不識擡舉”,命人把殷浩“永遠禁錮不用”。一代大名士,鬱鬱死於鄉下。
現在說起“玄學”,似乎總是貶大於褒。其實,玄學産生於漢帝國崩潰的時代,正是那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士人們對於儒傢倫理開始産生了深刻的懷疑,想從哲學高度找尋真正的“世界本體”。“五四”以後,學者劉師培對於玄學有比較客觀的闡釋:“兩晉六朝之學,不滯於拘墟,宅心高遠,崇尚自然,獨標遠緻,學貴自得……雖曰無益於治國,然學風之善猶有數端……”玄學的思辨精神,對於“談中之理”、“理中之談”、“談中之談”等進行了深刻地弘揚,討論宇宙、人格本體,而且,其中最重要的“纔性問題”、“有無問題”、“言意問題”、“有情問題”、“一多問題”是中國哲學史上非常關鍵的哲學命題,體現了當時學人對自然和無限的深情追求。當然,漸漸地,玄學也成了統治階級無聊的遊戲,尤其是日後佛學和玄學合流後,玄學日益消解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殷浩一廢,“內外大權一歸(桓)溫矣”。於是,東晉穆帝永和十年(354)三月,桓溫自統四萬軍出江陵,水軍艦隊也同時自襄陽入均口,開始了他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的目標是351年在關中稱天王的氐酋苻劍苻健建國大秦,史稱前秦。
桓溫出師順利。晉軍前軍分別攻取上洛(陝西商州)和青泥(陝西藍田)。晉將司馬勳也從梁州出子午道伐前秦,前涼的秦州刺史王擢也配合桓溫進攻前秦的陳倉(陝西寶雞)。
前秦主苻健大驚,忙遣太子苻萇等人率五萬軍士在嶢柳(今陝西藍田附近)結營,以迎戰桓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 | 三分一統晉業興 | 大好江山誰承繼(1) | 大好江山誰承繼(2) | 大好江山誰承繼(3) | “牝雞司晨”朝綱紊(1) | “牝雞司晨”朝綱紊(2) | “牝雞司晨”朝綱紊(3) | 樹欲靜而風不止(1) | 樹欲靜而風不止(2) | 樹欲靜而風不止(3) | 血肉橫飛殺戮始(1) | 血肉橫飛殺戮始(2) | 血肉橫飛殺戮始(3) | 血肉橫飛殺戮始(4) | 攻伐大亂滿京城(1) | 攻伐大亂滿京城(2) | 攻伐大亂滿京城(3) | 你方唱罷我登場(1) | 你方唱罷我登場(2) | 你方唱罷我登場(3) | 你方唱罷我登場(4) | 你方唱罷我登場(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