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十五、苏轼(1)      Min Zeping

  1.求仁得仁
  提起苏轼的词,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大江东去”、“西北望,射天狼”等黄钟大吕之声,似乎他所写的都是这类关西大汉所唱的词。其实他婉约妩媚的作品并不少于秦七、黄九,只不过这类豪放之词,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一新天下耳目,所以让人们念念不往。莺娇燕昵的香艳词曲唱得多了,就不免失却真情,曲子里头满是假意虚情,就会使人乏味,不知道情词本该是怎样婉转旖旎、风情万种。在人们对男女相思之情、离别之苦、风花雪月之愁有些厌倦的时候,突然听到慷慨激昂之声,该是多么的欣喜惊奇。而词也从此改变了它发展的方向,进入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的新境界。
  苏轼带给人们的惊喜远远不止这些。高亢激奋的庄言危论听多了,感受到的就是虚张声势;超凡脱俗、风流倜傥的才子见多了,麒麟皮下露出的就是马脚;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救世主瞻仰多了,感受到的则是不可一世的骄横,如同老虎的屁股。一个天才般的存在,却从来不显摆自己的孤高,始终认为自己是飞蓬,是泥上的鸿爪,如同世间芸芸众生一样都是偶然的存在。“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把一介囚犯,也视为“均是为食谋”的同路人。见惯了矫揉造作、傲慢怪癖的才子,突然看到一个亲切和蔼如邻家老头而才华横溢无所不能的才子,又该是多么欣喜与惊奇。而才子也就此改变了它的方向,越来越靠近世俗生活了。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这么多的封号,其实也就在说明苏轼的生活是真实而丰富的,他不是一个单面人。
  少年苏轼,也曾说过一些让人肃然起敬的言辞。《宋史》苏轼本传及苏辙为他母亲所写的碑文里都记载,大约在苏轼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自教育他——说来也奇怪,北宋前任文坛盟主欧阳修,也是他母亲手把手培养出来的——程老夫人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慨然太息。苏轼当即问到:“长大后我也成为范那样的人,母亲大人您愿意吗?”程氏夫人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东汉后期的名士,当时与许多儒生一起同当权的阉宦展开了不屈不挠的争斗,引来了阉宦的疯狂镇压。逮捕范滂的诏书下达后,督邮吴导抱着诏书在官办的旅舍中伏床而泣,失声痛哭——自从张飞鞭打督邮,陶渊明不愿意为督邮而折腰,人们对督邮就没有什么好印象,没想到之前还有这样好的督邮。范滂听说后,马上自动蹲进监狱。县令郭某要求和他一起潜逃,范滂说何苦连累大家,又让自己的母亲颠簸流离。后来母亲来与他诀别,范滂表达歉意,母亲却鼓励他说求仁得仁没有什么遗憾的。不过,范滂终究还是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困惑。面对自己的儿子,三十三岁的范滂还是表达出了自己迷茫:“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看来,范滂还是没有做到勇往直前,不如他的母亲刚毅果敢。
  《宋史》苏轼本传开篇就叙述苏轼与他母亲的这段对话,除了说明少年苏轼志存高远,除了说明苏轼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以外,恐怕还有暗示的意图,有点一语成谶的味道。太平时节出生的苏轼,有那么多好的志向都可以选择与追求,偏偏要以范滂以奋斗目标,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兆头,结果他的一生真如他其愿,在挫折中,在斗争中,在牢狱之灾与颠簸流离中度过了。一个才华盖世的天才竟然没有过几天风平浪静的生活,看来少年立志真要万分谨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