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104節:催促成材的緊箍咒(2)      王紀卿 Wang Jiqing

  鬍宗南偵察到彭德懷的主力在延安東北地區,指揮主力進攻延川及以北地區。國民黨軍撲空了,兵疲糧缺,留下第一三五旅守衛瓦窯堡,其餘部隊南下,獲取補給。彭德懷分析這個第一三五旅懼怕獨處被殲,不會久留瓦窯堡,肯定也會南撤,便决定在運動中殲滅該旅。第一三五旅果然從瓦窯堡南下,解放軍四個旅將它包圍在羊馬河地區,衹用幾個小時就殲敵四千七百人,取得羊馬河大捷。
  鬍宗南垂頭喪氣地率部返回幡竜地區休整。這時,蔣介石錯誤地判斷中共中央及彭德懷的主力正在東渡黃河,便命鬍宗南派九個旅嚮北推進,企圖再逼迫一下。彭德懷得知國民黨留守幡竜補給基地的衹有第一六七旅主力和地方保安團,興奮地說:“拿下幡竜!用敵人的物資補給我們的部隊。”他分兵兩路,一路偽裝主力,引誘鬍宗南主力追擊,暗中集中主力四個旅連夜奔襲幡竜。鬍宗南主力被誘到綏德以後,解放軍猛攻幡竜,全殲守敵六千七百多人。鬍宗南主力火速回援,但路程太遠,等他們趕到幡竜時,解放軍主力早已離開休整去了。
  青化砭、羊馬河和幡竜之戰,彭德懷部共殲敵一萬四千多人。隨後在隴東、三邊戰役中又殲敵四千多人。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之後,又取得榆林戰役和沙傢店戰役的大捷。宜瓦戰役,解放軍殲滅國民黨整編第二十九軍;宜川戰役,又殲敵二萬九千四百人。幾個戰役狠狠打擊了鬍宗南所謂的“天下第一軍”,彭德懷穩住了西北戰局。毛澤東為他這位忠誠的部下和幾乎從無失手的老鄉,深情地賦詩一首:
  山高路遠溝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毛澤東派警衛員把這首詩送給彭德懷。彭德懷看了,拿起筆將後面一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把原詩又送還毛澤東。
  彭德懷比毛澤東小五歲,差不多和毛澤東同時參加革命。多年共同徵戰,毛澤東對彭德懷的耿直忠誠、能徵善戰非常看重。
  有一天,昆侖縱隊在天賜灣宿營,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等人坐在火堆前談古論今。毛澤東說:“小時候我喜歡看《三國演義》,讀起來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怎麽書裏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的主人公?我納悶了兩年:種田人為什麽就沒有人去贊賞呢?後來我想通了,寫書的都不是種田的人!《三國演義》算我讀的第一本軍事教科書吧!可也受了一點騙,許褚好像不得了,現在發覺算不得什麽,我們警衛排的戰士都是種田的農民,我看哪個都比許褚厲害。關雲長就不如我們彭老總。”
  他認為,關羽斬了華雄,誅了顔良和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抓了於禁,殺了龐德,威震華夏,但他孤傲自大,不講策略。毛澤東認為,劉備讓關羽去荊州,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而彭德懷既具備關雲長的忠義勇猛,又能夠靈活執行上級意圖,足以獨撐危局。
  湖南人成材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與時俱進。唐浩明先生指出,明末清初的湖南哲學家王夫之對與時俱進的精神已經有了規律性的認識,最先整理宣傳這一概念的是湖南著名維新人士譚嗣同。
  湖南人的實踐,往往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念。湖南人具有創新的勇氣和與時俱進的傳統。正是秉承了這一創新求變的傳統,湖南人能夠引領時代二百年,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輝煌的篇章。
  下面所舉的事例,說明湖南人很懂得什麽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湖南軍閥混戰時期的譚趙戰爭中,譚延闓的部下蔡鉅猷遭唐生智突襲失敗,譚延闓悲痛欲絶。他帶領餘部去廣州投靠孫中山,來到湘粵交界處的最高點,北望湖南,愴然淚滴:“萬沒想到,唐生智在節骨眼上幫了趙恆惕,氣煞我也!宋鶴庚,你是怎麽提拔軍官的?”
  宋鶴庚狼狽地回答:“現在的人都他媽的這麽世故,有奶就是娘!軍閥沒一個講義氣的!”
  譚延闓嘆息道:“哀莫大於心死。我三起三落,看透了湖南軍政的黑暗。我實在是為本省人民免遭北軍蹂躪而努力去做,在南北交鋒中試圖推行湖南自治。湖南人自己管自己,太天真了!我真是懊悔啊。”
  蔡鉅猷吊着被槍打傷的胳膊,說:“譚公莫要心灰意冷,大起大落你早就經歷過了,休整一陣,從頭來過吧!”
  譚延闓憤然將拐杖扔到嶺下,說:“從頭再來?我須發都白了。今後你們不要再推舉我主掌湖南。湖南是我傷心之地。你們跟隨我,全力去援助孫中山革命吧,衹有革命,中國纔有希望!”
  從此以後,譚延闓轉變了對革命的立場。在此之前他雖同情革命,但立場還不堅定,他還想倚重南方軍閥和南方革命軍的力量,奪回湖南的軍政大權,而現在他已徹底厭倦湘軍之間的殘酷廝殺。他到廣州之後,嚮孫中山提出統一軍政大權,取消各省以地方命名的帶有封建色彩的軍隊稱號,將他率領的湘軍全部交給軍政府,按編號重新排序。程潛沒有異議,也將他手下的湘軍交給軍政府。兩個湖南人用前所未有的開明態度襄贊革命,令孫中山大為感動。
  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本營,自任大元帥,譚延闓、廖仲愷和伍朝樞分別擔任內政、財政和外交部長。後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舉行全體會議,改組大本營為國民政府,軍隊改組為國民革命軍。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時,譚延闓在常委中排名第三。
  隨後,軍事委員會成立。譚延闓的提議得到采納。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通電,將所有軍隊交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率。譚延闓、朱培德和程潛等人聯合發表通電,宣佈將部隊全部交給軍事委員會統轄。
  這時候,吳佩孚派出四路大軍從嶽州殺嚮長沙。長沙危如纍卵,唐生智動員各界抗吳,表示願意加入國民政府,參加北伐。
  國民革命軍正式統編成八個軍共約十萬人,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第二軍譚延闓任軍長,第三軍朱培德任軍長,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第五軍李福林任軍長,第六軍程潛任軍長,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廣州國民政府同意唐生智將他手下的湘軍編為第八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湖南少年歌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第9節:什麽是血性?(1)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第11節:什麽是血性?(3)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第14節:風水育人才(3)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第23節:霸蠻和靈泛(2)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