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八十六      顧祖禹 Gu Zuyu

  ◎江西四
  ◇建昌府東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裏,西南至贛州府七百五十裏,西北至撫州府百四十裏,東北至廣信府五百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裏,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十裏,至京師五千四百八十五裏。
  《禹貢》揚州地。春秋時,為吳西南境。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兩漢屬豫章郡。三國吳太平二年,分屬臨川郡郡治臨汝縣。晉、宋以後因之齊移郡治南城,梁復舊。隋平陳,屬撫州。大業初,屬臨川郡。唐仍屬撫州。宋開寶三年,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軍於此。宋太平興國二年,改為建昌軍。元曰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時宋竜鳳七年,建昌歸明,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明年,改肇昌府,旋曰建昌府《志》雲:是年二月,改肇昌府。九月,又改為建昌府,領縣五。今因之。
  府據七閩之咽喉,壯兩江謂江東西之唇齒。山川環結,形勢峻險,號為東南上遊。明初,鬍廷瑞自建昌出杉關,取邵武,攻建寧。善戰者,戰於九天之上,繇此道也。
  南城縣附郭。漢縣,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三國吳屬臨川郡。晉太康初,曰新南城縣。大興中,復舊。宋仍屬臨川郡。齊為郡治。梁、陳皆屬臨川郡。隋屬撫州。唐因之。南唐末,為建武軍治。宋初改建昌軍。《志》雲:宋平南唐,南城縣仍屬撫州。淳化二年,始隸建昌軍。誤。今編戶二百七十四裏。
  ○建武軍城在府治北。南唐末所築。《郡志》雲:舊城,唐乾符中築,周十裏有奇,後廢。宋開寶中,南唐置軍,命李崇贍置製軍事,增築製院城,周不及一裏。宋元豐中,因邵武寇亂,改營新城,周九裏有奇。明初,陳友諒將王溥以城歸附,因舊城營築。洪武元年,增修完固。正德八年以後,屢經繕治,皆如舊城之製,周不及十裏。有門四,東武勝、南通會、西儀鳳、北朝京,城東濱江為險雲。
  ○鳳凰山府北二裏。郡之主山也。山麓有鳳山堡。宋開慶元年,知軍事雷宜中所築,城周三裏,又瀎濠五裏,並置鳳山寨,共為守禦。景定四年,知軍錢應孫增修。元初廢。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一名高空山,又名黃傢山。其相連而西南者曰郭傢、陳傢二山。登其巔,俯臨雉堞,遠眺江山之勝。○紅屏山,在府西五裏。又名赭面石,高百仞,如赤城,郡治目為印山。又芙蓉山,在府東十裏,高五裏,連枝疊瓣,宛若芙蓉,因名。
  麻姑山府西南十裏。高百丈,周百五十裏。《勝覽》雲:山高九裏五十步,周回四百一十四裏,峰巒澗𠔌,幽勝不一。其得名者曰萬壽仙、羊葛仙、秦人、逍遙等峰。東瞰郡城,西跨宜邑,稍北帶麻源三𠔌,誠神仙窟宅也。《道書》三十六洞天之一。《志》雲:麻姑西七裏有丹霞山,《道書》以為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為出雲山。○從姑山,在府東南五裏,以山次於麻姑而名。緣石磴而上數百級,有雙石對峙如門,名鐵關。又數十級乃至山頂,有伏虎洞,亦曰玉洞。又有岩,曰秋澤岩。
  劍山府東八十裏。高數百仞,延袤數十裏。稍東曰大旭山,以山勢高聳,日出先見而名。又魚山,在府東南八十裏,高數百仞,山腹有竜潭,俗呼為海眼。○東界山,在府東二十裏。宋元八年鼕,有甘露降於山之鬆柏。城北七十裏又有北界山,與撫州臨川縣分界,山路險峻,為備禦之處。《志》雲:府東北五十裏有太平山,以山勢寬平而名。又有白馬山,在府東北九十裏,其上為出雲峰,絶頂有竜潭。又銅鬥峰,與白馬山相峙。
  望州嶺府東二十裏。嶺巔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幾席間。又東三十裏為五藏岩,石勢層疊,岩前溪流縈帶。其側一石山如,高逾數百仞,頂有田數十畝,極旱而常稔,名曰天湖。相近又有仙人岩,臨溪峭壁數百仞,五岩連屬,深廣各數十丈。○華子岡,在府西十五裏。相傳九江人華子期為角裏弟子,得仙於此而名。謝靈運入華子岡麻源三𠔌,是也。麻源三𠔌者,第一為麻姑山南澗,第二為北澗,第三即華子岡。從府西十裏駝鞍嶺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層巒疊,回環映帶,稱為絶勝。《紀勝》雲:銅陵亦在府西十五裏。謝靈運詩:銅陵應碧澗,石磴瀉紅泉。今亦謂之銅山。
  落硝石府東南六十五裏。硝,本作消,亦作峭。飛猿水自新城縣來,流經其下,謝靈運詩:朝發悲猿嶠,暮宿落消石。是也。樂史雲:落峭石,去飛猿館百十有五裏。《輿程記》:自峭石至五福鎮六十裏,又二十裏為飛猿,又十裏為福建光澤縣之杉關。
  ○於江在府城東。一名建昌江。源出廣昌縣南血木嶺,流六十裏為於水。於,日初出也。江清且潔,故曰於。又二十裏為巴溪,又十五裏為山勳溪,又七十裏至廣昌縣前,又三十裏入南豐縣界。東北流百餘裏,至府城東南,會新城縣飛猿諸水。又東北流,折而西二百餘裏,入撫州境,至臨川縣石門,亦名汝水,下流註於贛水。《志》雲:城東南江中有中洲,草木蔥,雖春水漲而洲不沒。郡城東面臨江,往往疊石為堤,以備侵嚙。
  龜湖府東五裏。一名喬湖。又有金龜湖,在五藏岩下,深可五六尋。中有一石,宛然如龜。又有蛟湖,在府東五十五裏。宋時有蛟蜃鬥於水上。又東三十裏有竜湖,皆山溪匯流處也。○蛤湖,在府西三十裏,有石氵祭百丈,飛瀑淙下入湖,中多産蟹蛤。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鑒處也。又天井湖,在府西南二十裏,高山上,水色藍碧,淺則旱,溢則雨,裏人以卜豐歉。又有鯉湖,在府南四十裏,俗傳嘗有雙鯉出遊。其南為上湖,北為下湖。亦謂之三湖。《志》雲:府北十五裏又有高梘湖,舊名聚水湖。宋熙寧中,付陂長灌溉高梘莊官田,因改今名。
  磁龜溪府南七十裏。有磁石如龜伏溪中,溪流厄塞於岩竇間,衝嚙怒號,袤四裏,註而為瀑,有聲如雷。凡十五六裏而山開水平,又十裏乃達於於江。《志》雲:磁龜溪,去魚山裏許,遊覽絶勝處也。○竜溪,在府南八十裏。《志》雲:源出高陂,流入石門,通汝川。汝川,即於水矣。一云竜溪在廣昌縣東北八十裏,似誤。又郭石溪,在縣北三十裏郭仙峰下,府東境諸山之水,絡繹環流,北至泉口,會於於江。府西北三十裏又有嶽溪,發源府西嶽口,東北流入於水。嶽口,蓋左右嶽之口也,在府西四十裏,陵麓崎處曰嶽。
  ○杉關府東南百五十裏。江、閩之通道,戰守之巨防也。詳見福建重險杉關。○藍田鎮,在府東八十裏,有巡司。又土城鎮,在府南三十五裏。唐乾符末,危全諷起兵築城於此,環數裏,全諷敗,城廢。今猶謂之城上。《聞見錄》:府西北七十裏有長興隘,相近又有安坡寨,為路出撫州之徑道。
  曾潭鎮府南七十裏。舊有巡司。又嶽口鎮,在府西四十裏,舊亦置巡司,明萬歷中革。又白鎮,在府東八十裏,萬歷八年,增設巡司。九年,肇置公館,為其溪通道。又改瀘州巡司為洑牛巡司,置於府東北。今仍舊。《志》雲:府北有梁安峽,接臨川縣界,地險隘,為郡之水口。府東北有韓婆寨,接金溪縣界。府南六十裏為都軍鋪,即危全諷起兵處。皆昔時戍守要地也。
  於江驛在府城東。宋康定二年,於城南作新亭,謂之集賓亭,俗謂之於江館,後改為驛,移於城東。一云:城東於水上舊有於江亭,南唐所置也,驛因以名。又於江遞運所,亦在城東。明初置。府南八十裏又有東平社。宋紹興中,鄉民吳伸與弟倫,發私𠔌四千斛,應詔建義倉貯之,遺址尚存。○太平橋,在府城東於江上。宋嘉五年建,名萬壽橋,橫江為壘,凡十有三,跨梁其上,長百餘丈。嘉定十三年毀,尋復建。德二年毀。元至元二十九年復營之。明年,工畢,改曰太平橋。明成化七年圮,尋復修建。
  南豐縣府南百二十裏。南至福建建寧縣百五十裏,東北至邵武府百六十裏。漢南城縣地。三國吳太平二年,析置南豐縣,屬臨川郡。晉、宋以後因之。隋平陳,並入南城縣。唐景雲二年復置。先天二年,又廢。開元八年,仍置南豐縣,屬撫州。宋屬建昌軍。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南豐州,直隸行省。明初復為縣,又改今屬。編戶百十五裏。
  ○南豐廢城縣東三裏。本嘉禾驛。《沿革志》:三國吳置豐縣,尋以徐州有豐縣,因曰南豐。其地在今廣昌縣東十五裏,時適産嘉𠔌,兼有嘉禾之名。隋、唐間,縣再經廢置,益移而東,仍於城西置嘉禾驛。開元七年,撫州刺史盧元敏言:廢南豐縣田地豐饒,川𠔌重深,時多剽劫,請仍置縣。從之。繼而縣令遊茂洪徙縣治於嘉禾驛。開成二年,再徙治西理坊,即今治也。縣無城,明正德五年,始環以土垣。九年,改營為城。嘉靖以後,屢經修葺,城周五裏有奇。
  ○軍山縣西北二十五裏。高十九裏有奇,接撫州府宜黃縣界。其上四峰崛起,傍有飛瀑,一瀉千尺,岩石洞壑,皆稱奇勝。上多産斑竹,蒼翠插天,財阜利及比壤。自衡、廬而下,此山為第一。曾子開雲:山,南豐之望也。縣固多大山,而茲傑出見於百裏之外,其勢險氣秀,若蹲虎兕而翔鸞鳳。舊傳吳芮攻南越,駐軍此山,因名。一名南山,以當郡城之南也。山之西,又有屏障山。
  金障山縣西南百裏。根盤百餘裏,高十餘裏,與廣昌縣接界。《志》雲:縣西八十裏有華蓋山,其山聳峙,亭亭如華蓋,一名金蓋山。又石竜山,在縣西百二十裏,山形如遊竜,繚繞數百丈。○百丈嶺,在縣東南八十裏,高可百丈,與福建建寧縣分界。《志》雲:縣東北三十裏有石門,內容百餘人,巨石為門,裏人嘗避寇於此。又縣西九十裏有梯雲洞,石磴百餘級,方至洞門。
  ○於水在縣西南。自廣昌縣麯折流至縣西門外,故西門有迎於之名。又東北直下,與新城水合,為郡大江。宋元六年,張商英為江西轉運使,疏鑿於水,以通運道。然水勢蕩沙,不時壅塞,春夏可通舟楫,秋鼕止容竹筏而已。縣境即所鑿處也。○滄浪港,在縣東二十裏。自新城縣流入界,會於於水。縣東六十裏又有彭武溪,縣西南七十裏有菰荷港,北五裏有雙港,下流皆註於於水。
  萬歲湖城東一裏。今名蔓翠湖。水北流出湖口,入於於江。又天井湖,在縣東北三十裏,深如井,天光上下,澄澈如鑒。又有西湖,在縣西四十裏,其下流皆註於於水。○南臺潭,在縣南於水中,深險不測,舟行上下,多覆溺之慮。又擂鼓潭,在縣南七十裏,兩崖峭壁夾溪,中有一穴,溪水湍激,聲震如鼓,因名。
  ○竜池鎮縣東南二十裏。有巡司。明萬歷四年,移司於百丈嶺。又黃源鎮,在縣南八十裏。《志》雲:鎮南去建寧縣九十裏,舊有巡司。一云縣西南六十裏有白捨鎮,接廣昌縣界。宋置太平巡司於此,明洪武二十九年革。○鎮安寨,在縣東。又有猛虎寨,在縣東五十裏。俱宋所置寨,為戍守處。元皆改為翼,隸建昌萬戶府。至正中廢。
  新城縣府東南百十裏。東至福建光澤縣百四十裏,南至福建建寧縣百五十裏。宋南城縣之黎灘鎮。紹興八年,析鎮置新城縣,屬建昌軍。舊無城,明正德七年,始營土垣。九年,以磚石。十四年,為雨潦所圮。嘉靖十四年以後,纍經修葺,周五裏有奇。編戶七十八裏。
  ○永城廢縣縣北三裏。三國吳析南城縣置永城縣,屬臨川郡。晉、宋以後因之。隋平陳,縣省。唐武德五年,復置,屬撫州。七年廢。今其地猶有城頭之名。○東興廢縣,在縣東北三十裏。三國吳析南城置東興縣,屬臨川郡。晉、宋以後因之。陳天嘉五年,周迪復出東興為寇,時宣城太守錢肅鎮東興,以城降迪,迪勢遂熾。隋開皇九年,縣廢。唐武德五年,復置。七年,又廢。今東興鄉之石門裏,故址在焉。土人謂之城口。
  ○日山在縣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餘仞,周六十裏。形勢峭拔,日初出,先見其頂。有井,昔時深不可測,今漸堙。縣治東又有東山,城跨其上。○東岩山,在縣東四十一裏。岩列巨嶂,五峰聯絡,亦謂之岩嶺。有徑道通光澤。《志》雲:山之陰,崖𠔌深邃,林莽窈窕,凡十五裏,舊為姦宄窟穴。宋紹聖五年,邑尉鄒天錫辟除氛翳,民謂之鄒公新路。又大寒山,在縣東南四十裏,高峻盤鬱,山頂平曠,遇鼕寒甚。
  福山縣南四十裏。邑之鎮山也。高數十仞,廣十餘裏,形如覆船,本名覆船山,唐懿宗改曰福船。宋大中祥符中,更曰福山。又縣南二十二裏曰會仙山,亦曰會仙岩,高入雲霄,並岩群峰矗立,儼如筆架。○秀峰山,在縣西南七十裏,層巒疊壁,高插霄漢,為西南之望。其相近者有大雞、小雞二峰,地名西城,兩峰並立,尖芒攢矗,如雞冠然,與南豐縣分界。
  棲靈山縣西北三十裏。峰巒聳秀,綿亙數裏。縣西北四十裏之聖山,與此相接。《志》雲:聖山相近有月明氵祭,高百餘仞,闊一裏,曠潔無草木氛翳,月出則先見,因名。○廩山,在縣東北十裏,聳立平岡中,圓峻如高廩,俗呼為點山。
  東興嶺縣東三十裏。因東興廢縣而名。嶺之西有二山平坦,可容數千人,一名土桂,一名新荷。南唐時,土人避亂,置柵山頂,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皆陶瓦所成。土桂則平岡,謂之九裏原。鬍氏曰:東興嶺路通晉安。陳天嘉四年,周迪據臨川,陳主遣其弟頊擊之,迪兵潰,逾嶺奔晉安,尋又越東興嶺為寇。詔章昭達討之,迪敗走,昭達遂度嶺趨建安,討陳寶應。蓋自江右入閩,東興道為坦易也。○四望嶺,在縣南六十裏。嶺甚峻,登之則四遠皆在望中。《志》雲:縣北三裏有石峽嶺,積石岩,兩崖相對,一水中流,亦險勝處也。又縣西百裏有招軍嶺,元亂,土人常避兵於此。
  杉嶺縣東七十裏,與福建光澤縣接界。兩山壁立,聳峭夾道,杉關置於此,為境口咽喉。又有杉嶺驛,舊在嶺東,後廢。今詳見光澤縣。○飛猿嶺,在縣東六十裏,亦曰悲猿嶠,又名飛鳶嶺,舊置飛猿館於嶺上,登之可望硝石。《輿程記》:飛猿東去杉關十裏,西北去硝石八十裏。宋紹興中置飛鳶驛。鹹淳間,改置巡司。明初因之,後廢。又極高嶺,在縣東南三十裏,亦峻險,路通邵武縣。
  羊頭峰縣西南八十裏。接建寧縣界。相近者曰鳥孤峰,尖聳如壁,巍然出於衆山之表。又昂頭峰,在縣西南五十餘裏招軍嶺下,路通建寧縣。○蠃旋峰,在縣東六十裏,地名渥口,層巒疊嶂,盤延聳秀。又縣東北六十裏有金竹峰,高插雲漢,泉石回環。又東北十裏曰白雲峰,盤礴峭拔,高數百仞。
  天堂岩縣東南三十裏。嵯峨萬仞,中緣一徑,上平廣,可容數百人。兵亂時,居民常避於此。又東山嶂,在縣東南十五裏,山勢壁立,頂平廣,可容百人。元末寇亂,民亦多避兵於此。一名鵝藪陀。
  ○黎川在城西南。一名黎灘水。出縣東南四十裏紅水嶺,流經天堂岩而西北出,與群山水會,共四十裏,至孔傢渡,即南津雙港也。雙港合流,西抱邑城,北出石峽嶺而西北經硝石,迴旋凡百四十裏,至郡城下而合於水。舊《志》黎川出福山岩澗中,似誤。○飛猿水,在縣東飛猿嶺下,亦曰飛猿港。合杉嶺以西諸山溪水流經此,又西合衆流過縣北,入南城縣界,過藍田鎮,至硝石,合於黎川。又竜安水,在縣西三十裏,源出會仙岩,西北流,合諸山溪水,經竜安鎮,又折而北,至縣北三十裏之港口,達於黎水。《志》以黎川為中川,飛猿為東川,竜安為西川,亦謂之三川水。
  七星澗水出縣南之福山。中有七石,因名。西流經縣西南二十裏之高臺山,與西溪諸水合,折而北,至城南,合黎水。又九竜潭水,在縣東南三十五裏,山高百丈,上有石氵祭,壁道險絶,下為九潭,小大深淺不一。引流而西北,合諸山水,亦至城南,匯於黎水。《志》雲:縣東南二十裏有沙溪,源出東岩山,亦合群川水,至城南,匯於黎川。○溪,在縣東五十裏,引而西,銀嶺、東興嶺諸水流合焉。至五福鎮,四面群川,並匯於此,註為飛猿水。又竜池溪水,在縣西百裏,出山澤中,從高而下,歷峽澗間,瀦而為潭,麯折流,經縣西南五十裏,與桃溪諸水合,又東北五裏,合竜安溪。又西城溪,在縣西七十裏,合縣西境群川,東註竜安水。
  ○杉關在杉嶺上。見前。《志》雲:縣南五十裏有德勝關,在馬嘴嶺下。明嘉靖三十七年,廣賊由閩自泰寧來犯,敗官兵於德勝關。三十九年,邑令湯建衡築關為備。四十年,賊復來犯,攻縣城,不能陷,由德勝關遁還閩。論者謂關在嶺要,形險未得,且關前有溪,溪外為岐徑,非要隘之所也。《關隘考》:德勝關,本名頭嶺隘,後改置關。
  同安鎮縣西南五十五裏。地名宏村,有宏村市。宋置同安寨。元末,改為巡司。明初因之。《志》雲:嘉靖三十七年,徙置於縣西六十裏之樟村。又極高巡司,在縣東南極高嶺下。《志》雲:司舊為石陂寨,在極高嶺東一二裏,宋置,地名長義堡,為七閩????盜所出沒。熙寧中,置寨設兵。十年,改為巡司。紹興初,土兵叛,盡燔營捨,乃遷於縣北七裏妙智寺。七年,遷長義溪西。九年,遷溪東。元至正末,又遷極高嶺下,改名極高巡司。明初因之,尋遷於縣東南二十五裏水口村,仍曰極高巡司。後又改戍於德勝關。○五福鎮,在縣東北二十五裏,為江閩往來必經之道,置公館於此。商賈交會,民物輳集,屹為大鎮。又竜安鎮,在縣西三十裏,本名上竜鎮,後曰竜安。有公館,並置鋪捨於此,道出南豐縣。又楮儼鎮,在縣東南三十裏。儼,亦作廣,相傳五代時置官莊於此。
  高寨縣東南三十裏。唐末,危全諷起兵,嘗屯據於此,今堙。又石城寨,在縣南十裏,相傳唐末黎汾聚兵處。又馮傢寨,在縣東二十五裏,有山,高數百仞,相傳唐末有馮團將率民作寨,保捍鄉裏。又東三十裏有石門寨,相傳五代時土人黃吉盜據其地。《志》雲:縣東南三十裏有張傢營,五代時,有營將張姓者捍禦於此。其南為卓望嶺,路出邵武。又東村營,在縣東五十裏。宋元豐中,州將彭左藏置營於此,招降草寇廖恩,因名其地曰歸奴洲。今圮於水。
  弋陽隘縣西六十裏,與南豐縣接界。今為弋陽鋪。《志》雲:縣西南有黃傢嶺、丘傢嶺、竹雞嶺、茱嶺、李嶺等隘,接建寧縣界。東南有楊梅嶺、????隘嶺、頭嶺、桃樹嶺等隘,接泰寧縣界。縣東又有極高嶺、羊嶺等隘,接邵武縣界。又東北有小岩嶺、風掃嶺等隘,接光澤縣界。一云:風掃嶺,亦名風窩。明嘉靖四十年,賊由光澤犯境,官兵逆戰於此,不能勝,走還邑城,賊進營黃竹街,街蓋在城南五裏。○鳳池驛,在縣北。宋淳元年建,元末廢。又黎灘驛,在縣治東,宋紹興十二年建,元廢。
  廣昌縣府西南二百四十裏。東北至南豐縣百裏,東南至福建寧化縣百九十裏,南至贛州府石城縣百五十裏,西南至贛州府寧都縣百二十裏。本南豐縣之南境。宋紹興八年,析置廣昌縣,仍屬建昌軍。舊有土城,宋端平中創築。元因之。明正德八年,因故址增築。嘉靖以後修葺,周四裏有奇。編戶二十四裏。
  ○東華山縣南五裏。山巔高聳,俯視群峰。縣東二十裏為中華山,亭亭孤峙。又有西華山,在縣治西一裏,三山之脈,皆相連接。又南華山在縣南三十裏,北華山在縣北五裏。縣西南四十裏又有金華山,亦秀聳。○潘田山,在縣東北十五裏。山下有岩,廣百步,林木稠茂,人跡罕至。
  金嶂山縣西北四十裏。高出雲表,形若屏障,縣治之鎮也。東北接南城縣界。○望軍山,在縣東六十裏,突兀萬仞,以俯視南豐之軍山而名。又盤峰山,《通志》:在縣東北天授鄉,山形若盤,四面皆石崖,不可至,西南有鳥道,側足可上,容萬餘人。元季兵亂,居民多避寇於此。又翔鳳山,在縣南五十裏,環抱聳秀,九峰相連,形若翔鳳。
  軍營嶺縣北一裏。相傳吳芮徵南越時,遣將梅營其下。前多稻田,左右皆平阜,惟此嶺獨高。稍西有山,童然無草木,勢若屯雲,色如積鐵,名烏石。雖天朗氣清,氵翁鬱不改。《志》雲:縣東南江流中有天堆山。宋紹興中,一夕雷雨大作,聞砂礫聲,及旦視之,屹然一山,高數丈餘,因名曰天堆。○劉季尖,在縣南五裏,尖者,嶺也。相傳漢高曾登此,下有漢王岩。又車竿嶺,在縣東,又東去福建建寧縣百二十裏,舊有巡司。
  血木嶺縣南百二十裏。於水發源處也。又修嶺,在縣西南六十裏,接寧都縣界。舊《志》:縣西南百二十裏有梅嶺,與贛州虔化縣分界,蓋即修嶺矣。王象之雲:廣昌上流,梅嶺之水出焉。○牙梳嶂,在縣南十裏。嶂有三穴,大風常自中出,當寒則暖,當暑則涼。又縣東北十裏有黃土岩,相接者曰燕岩,西北七裏曰聖棲岩,亦曰靜棲岩,皆幽勝。《志》雲:縣城西北有竜崗,山勢陡峻,城憑其上。城東北瀎濠有金鐘崗,高曠可俯瞰城內,皆守禦要地。
  ○於水在縣南。自血木嶺北出,近城南,有黃竜岡當其衝,麯折而東北出,流二百八十裏至南豐縣,又麯折而北,達於府城之東南。大小群川,皆流匯焉。○學溪,在縣城西南。自金嶂山發源,流至城北,分為二溪,一經城中,一繞城外,合流於縣西南佛流口而與於水會,以縈繞邑學而名。《志》雲:溪舊從城北灌城而西南出。明正德九年,備兵使者鬍世寧始導流為二。
  ○修嶺鎮在縣西六十裏。俗謂之秀嶺,有巡司。宋紹興十年置。明因之。又縣東南四十裏有白水鎮巡司,洪武二十九年置。縣東南百裏有塘坊巡司,洪武三年置,正統四年革。
  東坑寨縣南五裏。四圍高山壁立,上平衍,元末居民避寇於此。又白水寨,亦在縣南。宋端平中置,寨近白水鎮,因名。又秩巴寨,在縣東北。宋建隆初置寨,以戍扼江閩。宋末廢。《志》雲:縣南十五裏有萬安寨,東三十裏有花石寨,東北三十五裏有太平寨,北二十五裏有官石寨,三十裏有木兜寨。又羊石寨,亦在縣北,四面壁立,下瞰深潭。其旁有滴水寨,與羊石相望,皆土人避兵處。
  瀘溪縣府東北百六十裏。北至廣信府貴溪縣百五十裏,西至撫州府金溪縣百二十裏,西南至新城縣百裏,南至福建光澤縣九十裏。本南城縣地。宋元中,置都巡寨。明初為瀘溪巡司。萬歷六年,析置瀘溪縣。九年,築城,並瀎城濠,縣門以外皆田也。城周不及三裏,編戶三十裏。
  ○石筍山縣東二十裏。山高廣,上有巨石,尖銳如筍,直插霄漢。《志》雲:縣東一裏有金竹山,南一裏有石馬山,西一裏有魚山,北半裏有古寨山,一裏有平步、登高諸山,皆錯峙城垣間。○南華山,在縣東八裏。縣東南二十裏曰五鳳山,南十裏曰蓮花山,東北十五曰筆架山,皆以形似名。
  九竜峰縣西南一裏。支山九道,參差盤互。又鵝峰,在縣北八裏。嘉靖三十一年,流徒百餘人結寨於此,官兵討平之。縣東北十五裏有雙蠃峰,縣東十八裏為逍遙樓峰,並峙者曰鼓樓峰,皆以高峻層疊而名。○出雲峰,在縣西,壁立千仞,為西境之望,又雙蛾峰,在縣西北,與金溪縣接界。
  ○瀘溪在縣東。發源福建崇安縣之黃石口,其水深黑,故名。西入金溪縣,下流合於汝水。又縣境有梘溪、竜溪、稅溪、麯澗、椒澗諸水,皆匯於瀘溪。○南港,在縣南。縣境又有彭田港。皆自福建、崇安縣界發源,流會諸山澤之水而合於瀘溪。
  ○彭郎寨在縣南,接福建光澤縣界。相傳有彭三郎者聚兵於此。相近又有嶺村寨。皆宋時故址。又白公館,距縣治八十裏,取道府城,為適中之地。
  附見:
  建昌守禦千戶所在府城內。明洪武初建,直隸都司。
  ◇撫州府東北至饒州府四百二十裏,東南至建昌府百四十裏,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裏,西至臨江府三百裏,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十裏,至京師五千四百八十五裏。
  《禹貢》揚州地。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太平二年,分豫章東部置臨川郡治臨汝,即今治。晉以後因之蕭齊移郡治南城縣,梁復治臨汝。梁末,嘗增置寧州領臨川等郡,以授周敷。陳廢。隋平陳,改置撫州。大業初,又改為臨川郡。唐復為撫州。天寶初,亦曰臨川郡。乾元初,復故。五代時屬吳朱梁開平三年,淮南將周本敗危,全諷剋撫州。竜德初,楊吳升州為昭武軍節度,後屬南唐。宋仍為撫州亦曰臨川郡。元為撫州路。明初曰撫州府宋竜鳳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下撫州,明年改路為府,領縣六。今因之。
  府介江湖之表,襟閩越之疆。其在南昌,則肘腋要地也。東南有事,郡亦必爭之所矣。
  臨川縣附郭。漢南城縣地。後漢永元八年,分南城北境置臨汝縣。三國吳為臨川郡治。晉、宋因之。齊屬臨川郡。梁、陳仍為郡治。隋改縣曰臨川,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編戶六百二十五裏。
  ○臨川城一名古城,在府治西津赤岡,即六朝時故郡城也。蕭梁末,臨川民周續起兵據郡,既而周敷代之,亦據故郡。王琳遣軍攻周迪於工塘,屯於臨川故郡北,並以脅敷,為敷等所敗。隋開皇中,為撫州治。《志》雲:汝水西,臨水東,有平陸曰赤岡,即州治也。城中又有子城,或曰故郡城,在今城西五裏。唐寶應中,太守王圓以其地勢卑下,非道路之會,自赤岡移治於連樊小溪之西陲,即今城西矣。中和三年,刺史危全諷始於羊角山築子城,周圍一裏二百二十三步;又包五峰而築羅城,長十五裏二十六步,即今子城西湊羅城是也。子城周為門三,東承春,稍西而南曰通教,直北曰望雲,輻輳,自昔稱三市。考劉宋荀伯子《臨川記》郡有五峰三市,蓋亦仍舊製也。南唐升元四年,太守周弘祚闢羅城,建十三門,門各有樓,加長五裏,濠深及丈者三,廣則六倍有奇。宋初因之。建炎初,太守王仲山補築羅城。紹興中,太守張重修,廢四門,存九門,並修子城,仍建三門。紹定三年,以汀寇犯境,增修羅城。景定間,郡守傢坤翁復營築。既而子城漸廢,止沿羊角山四周繚土垣以衛公廨而已。元至元中,羅城毀。至正中,嘗葺西門城。二十一年,郡歸於明。明年,平章吳宏改築城壘,削去西南六裏,僅存九裏三十步,易為四門。今自青雲峰迤西至於後湖田平岡一帶,逶迤若遊竜者,皆舊城遺址也。宣德以後,纍經補葺。弘治中,復議營築子城,未果。嘉靖至今,亦屢繕治,延袤皆仍明初之製。
  定川城府北五十二裏。蕭梁分臨汝西北境置定川縣,仍屬臨川郡。定川,即臨水別名也。陳因之。天嘉五年,周迪復出臨川為寇,周敷自豫章進擊,至定川,迪誘殺之,即此。隋省入臨川縣。《志》雲:城一名母城,在今之雷坊。○西豐城,在府西南五十裏。三國吳析臨汝縣置西平縣,屬臨川郡。晉太康元年,改曰西豐。宋因之,仍屬臨川郡。齊、梁仍舊。隋省。《志》雲:府西十五裏有述陂城,今為耕種場,未詳所始。
  工塘城府東南四十裏。梁末周迪起兵臨川,據工塘。梁以迪為臨川內史,既而陳霸先篡立,新吳洞主餘孝頃附於王琳,說琳先定迪等。琳從之。孝頃帥軍軍於工塘之北,連八營以逼周迪,尋為迪所敗。城蓋迪所築,今堙。
  ○香楠山在府治前。楠,亦作冉。先時山多冉木,因名。《撫州志》:城中有五峰,謂青雲嶺、逍遙嶺、????步嶺、蕭傢嶺、天慶嶺也。青雲嶺,在治南二裏,為五峰最高,結頂處謂之青雲第一峰。稍東北為逍遙峰。????步嶺即香楠之東峰也,舊為卸????場,因名。蕭傢嶺,亦作桐林嶺,俗又謂之古城嶺,在城南隅。天慶嶺,在治東,為第五峰。宋有天慶觀,因名。峰之南為縣治,伏而西昂為羊角山,府治位焉。左有石筍出土如羊角,因名。○金石臺山,在府西十五裏,有石峰如臺者五,列於赤岡之外,舊名五虎臺,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獨高,第五峰差小,舊與第四峰連屬,後流水衝嚙,分為二。《志》雲:色赭者曰金石臺,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臺,諺謂之獅子石。又城北有獅臺,俯瞰大江,與五虎臺相望,俗名張傢石。
  靈𠔌山府東南四十裏。諸峰環抱如障,其陽屬金溪,其陰屬臨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鐘,府境之大山也。又界山,在府東南九十裏。《志》雲:山西連白楊、黃沙諸嶺,東盡潭山梁安石峽,南接建昌府南城縣界,因名。○綉球山,在府南八十裏,蜿蜒盤礴,北為高田山,南為洞原嶺,西跨宜黃縣界,以形似名。相近有樓撫山,亦高廣。
  竜會山府西四十裏。雙峰聳立,其並峙而錯者曰萬歲嶺。宋隆佑太後經此,指問此山,輿人權以萬歲對,因名。○銅山,在府西四十六裏,舊出銅,因名。唐天寶六載,改為峨峰山,或謂之銅陵。逾嶺而北,兩山開闊,諸峰環抱如城。又北二三裏曰明水山,泉石奇勝。○筆架山,在府西北五十裏,三峰卓立如架,與諸峰連亙環抱,俗謂之金雞城。又免水山,在府西北六十裏,相傳以洪水時獨免沉溺而名。唐天寶中,改曰堯山。
  ◇樟原嶺府西四十裏。石路高峻,東通閩浙,西達兩廣。元泰定間,豐城人陸祥叔者,傭工鑿平險仄,遂成坦道。側有雙黃井。又石獅嶺,在府南八十裏,孤石雄峙,如獅子蹲踞。嶺有路,西通宜黃,東接金溪,路多崎嶇。明成化中,裏人袁大用嘗購石砌,遂為通衢。《聞見錄》:由府城至建昌有兩途,一由界山,一由徐嶺。徐嶺,蓋獅嶺之訛矣。○小門嶺,在府北六十裏,與進賢縣接界。嶺南五裏有金峰,亦高聳,形如金字,亦跨進賢縣境,為往來通道。
  白馬峽府南八十裏。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並出峽間,兩山拱合,中闢如門,石壁含,溪流洶涌,其間曾不容舠。又南五裏曰良安峽,兩山峙立,如爭雄長。於水由建昌來,麯折二百裏,至峽始入臨川境,為汝水。其間勢頗奇崛,亦名石門。
  ○汝水在府城東。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於水,西北流,麯折二百餘裏,至府南良安峽,流入境,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歷府城東南,自千金陂至郡城東,抱城而北,為北津。又繞而西,受連樊水,復西北數百裏,合臨水,並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陽湖。《寰宇記》:汝水從石門以下,沿流三百二十四裏,而入洪州界,其流合南江之處,謂之江口。陳初,王琳將樊猛等與餘孝頃攻周迪於工塘,周敷自臨川故城救之,斷江口,分兵攻餘孝頃別城,拔之。或曰:江口,即臨水合汝水之口雲。○臨水,在府西十裏,源出崇仁縣臨川山,東北流,合遠近諸山水而入臨川界。又東合群川水,至西津,與汝水合。《寰宇記》:臨水,本名定水。唐天寶六載改今名。
  連樊水府西五裏。源出宜黃縣東北連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於於水。《志》雲:連樊水出長岡,歷府南十五裏仙靈山,又北合汝水。其水比諸水獨重,昔嘗取以充漏。荀伯子《記》:連樊溪有甘渚,自連樊山流至吳傢渡,註汝水,凡四十裏也。又夢港水,在府南四十裏,源出佛容山,或曰即府東四十裏佛跡嶺也,西流註於汝水。○箭港水,在府北八十裏,春夏水溢,舟由此出,入章江。水淺則舟不能移,俗呼為小河。《志》雲:由小河至王傢洲,入三江口,過接陂,可徑抵會城,此水漲時間道也。
  千金陂在府城東南。汝水受上流諸水,至郡城南,西崖多阻石麓,流緩而江廣,氵亭瀦如湖,曰瑤湖。自瑤湖北至孔傢渡,地平衍,土疏惡。唐天寶中,决嚙旁岸,支港橫溢,田疇蕩廢。上元中,守臣建華陂,以遏支流。大歷中,刺史顔真卿繼築,名土塍陂。貞元中,刺史戴叔倫又築,名泠泉陂。鹹通中,李渤增築,名千金陂。軍倅柏虔冉《記》雲:陂橫截汝水,南北百二十五丈。又鑿泠泉故基,凡百七十餘丈,接汝江,江水小長,則戲陂之水丈餘而入於泠泉新渠,以通舟楫之利。起文昌橋北,沿流十餘裏,灌註原田,新舊共百頃有餘。自是為利益廣,東西鄉田灌溉各數千頃,後漸廢。宋紹興中,郡民王姓者復修之。嘉熙中,太守趙師若阝又修之。淳中,太守葉夢得又修之。宋季元末,兵亂相尋,陂遂大决,支流日橫。明弘治中,嘗議修復,不果。嘉靖中,旋議旋革。二十六年後始興,方成而隨决。議者謂故道之壅沙尚高,故大川之洪流愈激也。萬歷以來,亦嘗議增修,未有成效。《志》雲:文昌橋,在城東汝水傍,千金陂從東南趨城下,乃抱城而東,過文昌橋,復繞城而北,又折而西也。○南塘,在府西南二裏,亦曰南湖,延廣數百畝。城三面環河,惟西南為山麓,瀎湖於此,受東南諸源之水,霖雨不溢,旱可瀦。宋天聖中,郡守朱正辭表為放生池,置鬥門,以均蓄泄。至元末,居民堙塹殖利,遂為污萊,尋修復之。今又湮廢。
  虎頭洲府北三十裏。東接竜步灣,西望宜黃水。《志》雲:汝水,舊自郡城西北合諸川水,由金玉臺出烏鴉石,折而北,過虎頭洲,至高洲港,受黨溪、樟原以西櫧山以南之水,至金雞城,受金溪東鄉西註之水,而西北略豫章入彭蠡,此經流故道也。自千金陂决壞,汝水北下孔傢渡,入進賢縣界,西南下黃塘橋白水渡,入吉安府永豐縣界,而臨水則自烏鴉石流合汝水雲。黃塘橋,在府城西北,即連樊水口也。○文昌堰,在府城東汝水之滸。唐、宋時堰水溉田。又清塘,在城北七十裏,曾氏所居,環群山而匯衆水,灌溉甚廣。
  ○航步鎮府西南五十裏。洪武四年置稅課局於此。又東館稅課局,在府南六十裏,元置,明因之,並置公館於此。今稅課皆兼領於有司。
  孔傢渡驛府東五裏。宋曰朝京驛,置於文昌橋東。元改置於孔傢渡西岸,今因之。又清遠驛,在府北六十裏,宋置,後廢。元初復置。明因之。《輿程記》:自驛而西北六十裏,即南昌府境之武陽驛也。《會典》:隆慶元年,改青遠驛為巡司。又府境有清泥、溫傢圳二巡司。○清源驛,在府東北六十裏,又東北接饒州府安仁縣界。《輿程記》:清源驛北六十裏即謝傢埠,又四十裏為柘林,又三十裏為八字腦,又六十裏即康山也。今驛廢。
  石頭渡府東南二十裏。東岸有蝦蟆石。又吳傢渡,在府北二裏。俱汝水所經。
  崇仁縣府西百二十裏。北至南昌府豐城縣九十裏,西南至樂安縣百三十裏。本臨汝縣地。三國吳為新建縣地,屬臨川郡。晉、宋、齊因之。梁為巴山縣地,屬巴山郡。隋郡縣俱廢,改置崇仁縣於此,屬撫州。唐、宋因之。宋祥符間,有城,周不及一裏,後廢。蓋縣治瞰溪,難施板築也。今編戶二百二十五裏。
  ○新建廢縣縣西南九十五裏。三國吳置新建縣,蓋治此。晉以後因之。梁並入巴山縣。《志》雲:巴山城在今樂安縣境。又西寧廢縣,在縣南六十三裏,晉初置縣,屬臨川郡,宋廢。梁大同二年復置,與巴山縣並屬巴山郡。陳因之,隋廢。○大豐廢縣,在縣西北。梁置縣,屬巴山郡。陳因之。隋省入豐城縣。後復以其地隸新淦縣。今為縣境。
  ○羅山縣西四十一裏。舊《志》:山跨撫、洪、吉三州境,以晉道士羅文通學仙於此而名。絶頂有石仙寺,下有池,鼕夏不竭,一名池山。半山有田數百畝,泉涓涓註其間。唐天寶六載,改曰崇仁山。宋吳曾以為縣之望山也。○天寶山,在縣東南三十裏,峭拔森聳,為郡界偉觀。縣東南三十五裏曰招仙山,茂林修竹,幽岩麯澗,稱為仙窟。東南四十裏曰沸湖山,幽勝與招仙相匹。
  巴山縣南六十裏。漢欒巴嘗為豫章守,山因以名。梁復因山以名縣。唐天寶六載,改曰臨川山。宋邑令孫懋又改曰相山,亦避巴諱也。臨水出於此。又芙蓉山,在縣南百裏,以山形秀麗而名。西跨樂安縣界。《志》雲:山在樂安東三十裏,鰲溪之源出焉。○玉華山,在縣南十五裏。《輿地紀勝》:縣南三十裏有玉田,為晉蕭子云種玉處,或曰即玉華山也。又盤竜山,在縣南二十五裏,地勢盤回,脈接華蓋山。
  華蓋山縣南百二十裏。形如華蓋,又號江南絶頂,岩洞殊勝。《志》雲:山有布水𠔌,元吳澄嘗隱於此。又寶唐山,在縣西南百三十裏,跨樂安縣境,寶唐水出焉。宋何異雲:寶唐山高入雲際,回環崷卒,中多良田。○紅旗嶺,在縣東三十五裏,峰上有三疊如旗。又縣北二十五裏有卓旗峰,峭拔如卓旗也。《志》雲:縣南十五裏有浮石岩,其中三岩鼎立,中貫一溪,舊稱名勝。又南五裏曰龜鳳岩,兩旁石勢狀如龜鳳,中通一徑,可攀而上,險絶處有石室如鬥,今名廣石。
  ○臨水在縣治南。一名巴水。《志》雲:臨水出巴山,東北流三十裏至嚴陀,合寶唐水,寶唐水遂兼臨水之名。寶唐水之源,一云出樂安縣境大盤山,東北流,受蛟湖等七派之水,入縣境,合臨水。一云出寶唐山也。臨水合寶唐水,東行四十裏,至官洲,合西寧水,過縣治,至左港,合羅山水,至神前渡,復合支流諸水,又東至白鷺渡,入臨川縣境。何異《記》略雲:寶唐水自層崖峭峽奔湍而下,過寶唐源溪,始安流迤邐而東,凡百二十餘裏,合支流遠近者五,曰芙蓉、曰巴源、曰杯山、曰羅山,而一山之水,支派再三,見者不數焉。迴旋於縣治前,而溪益平且闊,下流至於嚴陀,會巴水,流百二十餘裏,則灘險復與上流等。邑治實寶唐氣脈之中齊也。
  西寧水縣西五裏。源出華蓋山下,流入寶唐水。又羅山水,在縣西,出羅山下,有二:一經縣治西羅陂,合寶唐水;一出縣東南五裏東塔山下之竜潭,亦合寶唐水。
  ○黃洲橋在縣治東南。宋嘉中,建浮梁,名正政橋,後易曰巨濟。淳中,改創石橋,計九墩,長數十丈。鹹淳間,文天祥改名曰黃洲橋。自元至明,屢經葺治,為郡西往來之通道。《會典》:縣有周坊巡司。
  金溪縣府東南百十裏。東北至廣信府貴溪縣百五十裏,南至建昌府百十裏。本唐臨川縣之上幕鎮,以山岡出銀礦,曾置監於此。周顯德二年,南唐析臨川近鎮一鄉及餘幹縣白馬鄉,立金溪場,復置爐以烹銀礦。宋開寶五年,又割臨川四鄉及安仁三鄉地,升場為縣,屬撫州。《圖經》:舊有城周二裏。明初猶存土垣。嘉靖二十九年,縣令林應麒壘以堅甓,周僅一裏。今編戶一百八十三裏。
  ○洛城縣西四十裏。梁末,周迪起兵臨川時所築也。又有上城、下城,在縣東南七十裏,相傳亦迪所築。○珊城,在縣西南四十裏。《志》雲:南唐後主李煜時所築。
  ○雲林山縣東四十裏。律數百仞,界撫、信、建昌三郡間,為縣之巨鎮。上有三十六峰,其最高者曰上雲峰。宋建炎中,裏人鄧雩、傅安於山下團结鄉社,賊犯境,輒破走之,為郡保障。《志》雲:山峻峭幹雲,故曰雲林,脊有三十六尖。山之東五裏為白馬山,高竦如馬之昂首,亦曰玉馬峰。又東五裏曰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勢高大而崖壁峻絶也。與貴溪縣仙岩、竜虎諸峰,皆參差相接。
  金窟山縣東五裏。相傳前代采金處。縣東二裏又有銀山,唐時出銀礦,宋初廢。又西裏許為白馬塢,蓋南唐李煜時采銀場也。皆與金窟山岡脈相接。又翠雲山,在縣南四裏,岡巒環合,林木蔥,一名翠雲門。《志》雲:縣東五裏有上幕嶺,東南五裏有仙山,南三裏有卓筆峰,山脈自上幕而南,如帷幕旋繞,而翠雲山尤為傑出。
  銅鬥山縣西南二十五裏。崖壁高峻。曾鞏《記》:山能出風雨,弭災害,為一郡七邑之望。其西南對峙者曰芙蓉山,山旁一峰望之如城,上有池泉。又官山,在縣南三十五裏,上有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又南十五裏有韓婆山,亦宋建炎間鄧雩、傅安聚兵保障處。○張祉山,在縣東北六十裏,接安仁縣界。又縣西北五十裏有疏山,濱於汝涯,梁周迪起兵處。唐大中初,有何仙舟者隱此,名曰書山。南唐改名疏山。
  崇峰嶺縣西三十裏。相接者曰百歲峰,山頂高峻,登眺甚遠,一名望仙嶺。《志》雲:黃蜂泉出百歲峰,寬不盈畝,而泉脈星燦,多於蜂房,歲旱可灌千畝。又有白犴嶺,一峰聳秀,與崇峰相接。《志》雲:縣南十五裏有梅峰,脈接南城縣界。又柏岡,亦在縣西三十裏,岡勢蜿蜒回伏,矯如遊竜,百歲、崇嶺諸峰森列其前,雲林、寶應諸山橫亙其左,稱為絶勝。又柘岡,在縣西六十裏,岡西有岩,穹曠可坐數百人。○竜角岩,在縣東北。山巔兩石對峙如竜角,中通一徑,深入石室,高明寬廣,可坐百人。
  ○福水縣南十裏。源出南城縣界,經梅峰北,至鼓樓岡,折而西,至臨川界,會石門港水。又清江水,在縣南四十裏,亦出南城縣界,其水清澈,宜漚楮,故土人造紙,以清江著名。西北流,會福水,入汝水。○金溪水,在縣治北,源出上幕嶺東,水色如金。《志》雲:縣北又有齊岡水,源出金窟諸山,流經縣西五十裏。縣北四十五裏又有苦竹水,亦西南流,會金溪諸水,南註於清江,為汝水之上流。
  三港水縣東五十裏。源出山,歷白蓮港,至黎盆渡,與青田港水合。又青田港,在縣東二十五裏,源出雲林山,經縣東北三十裏,有仙岩港,自貴溪流合焉,又北入東鄉縣界。
  ○石門驛縣西五十裏。《輿程記》:在府南六十裏,又六十裏而至建昌郡治。《通志》雲在縣東,似誤。
  宜黃縣府西南百二十裏。東至建昌府百五十裏,南至贛州府寧都縣二百五十裏。漢臨汝縣地。三國吳析置宜黃縣,屬臨川郡。晉、宋以後因之。隋並入崇仁縣。唐武德五年復置宜黃縣,八年省。宋初,南唐置宜黃場。開寶三年,升為縣,屬撫州。《圖經》:祥符中,縣城周二裏有奇。嘉定十七年增築,紹定三年毀於寇。縣治西南北倚山,東逼溪水,難建城垣。今無城,編戶六十八裏。
  ○宜黃故城在縣治東。《志》雲:縣本黃填鎮,水東有百花洲,宋初置城於此,今猶謂之舊縣城。
  ○鳳凰山在縣治北隅。平地崛起,高百十仞,陡絶難攀,下有獅子石。《志》雲:山舊名雞籠山,一名鳳臺山,今縣治,亦名鳳凰城,以山名也。又卓望山,在縣東三裏。舊《志》雲:山高二百丈,周圍十裏許。○玉華山,在縣南十五裏,亦曰石麓山,三面壁立,惟南一徑可通,上有田可二頃,又有泉,昔人嘗立寨於此。其南五裏為石梁,突起數十丈,橫跨兩崖,下平廣,可容數十人,謂之石覤。
  黃山縣南四十裏。其山四面黃茅無際,上有雷公嶺,下有竜潭,導流為九麯溪,入黃水。《志》雲:黃山縣之鎮山也。又女王城山,在縣東南二十裏,諸峰連抱如城。縣東南百裏曰軍山,接南豐縣界,盤回峭拔,宜水出焉。○曹山,在縣北三十裏,本名荷玉山,巔有羅漢峰,下有三潮泉。唐鹹通中,改今名。
  黃土嶺縣南九十五裏,又南接寧都縣界。黃水源出於此。又云蓋嶺,在縣東北五十裏,嶺高聳,常有雲氣盤繞。《志》雲:縣東南百二十裏有箬嶺,上多箬竹,宜為箭,漳水之源出焉,東北流合於宜水。又九峰,在縣東四十餘裏,以群峰連絡而名。
  ○宜黃水在縣治東北。宜、黃二水名也。宜水發源軍山,北流四十裏,與漳水合,又經三十二灘磯,至縣南,繞東趨北,至丁傢洲,凡百裏而與黃水合。黃水,源出黃土嶺,經四十四灘磯,凡百餘裏,至城西,繞北趨東,至教場前,與宜水合。又東北流,與曹水合。曹水,源出崇仁縣境之雙坑,流四十裏,合宜黃水,又東北入臨川縣界,至府城西南十餘裏之龔傢渡,合臨水而註於汝水。
  ○止馬鎮縣南百裏,有巡司。《志》雲:縣又有上勝巡司,今革。
  樂安縣府西南二百四十裏。西南至吉安府永豐縣百二十裏,北至南昌府豐城縣百六十裏,西北至臨江府新淦縣百五十裏。本宋崇仁縣及永豐縣地,地名詹墟。紹興十九年,議者以崇仁疆土闊遠,山嶺重複,盜賊出沒不時,乃析置樂安縣,屬撫州,以樂安鄉為名。《圖經》:宋祥符中有城,周八裏有奇,後廢。明嘉靖四十一年營築,周三裏有奇。編戶二百三十二裏。
  ○巴山廢縣縣西南三十裏。梁置巴山縣,並置巴山郡治焉。敬帝末,詔分江州臨川、安成、豫寧、巴山四郡置高州,以黃法氵為刺史,鎮巴山。《志》雲:以其地在南江之西,負山面水,據高臨深,故曰高州。陳州廢,隋郡縣俱廢入崇仁縣。宋白曰:故巴山郡城在崇仁縣巴山之北。似未可據。
  興平廢縣在縣西。三國吳置縣,屬廬陵郡。晉、宋因之。梁改屬巴山郡。隋廢入永豐縣。《宋志》:興平舊縣,在永豐縣南五十裏。《吉安志》雲:在吉水縣東百七十裏。今為縣境。又安浦廢縣,在縣西南六十裏。三國吳置縣,屬臨川郡。晉以後因之。隋廢入崇仁縣。○神運城,在縣南八十裏,唐末築以禦寇。《志》雲:時有羅僕射者,領兵逐寇,置城於此。今遺址尚存,一名銅壺寨。
  ○鰲頭山在縣治前。山有兩峰,一峰特秀,山麓皆石骨,下瞰溪流,如靈鰲赴海。山半又有泉,甚甘冽。又象眠山,在縣治東,勢如象眠,縣之主山也。治西又有仕山,亦聳秀,與象眠相匹。又西一裏曰青錢山,下枕竜岡,勢如疊錢,故名。○金華山,在縣西北三十裏,形似覆瓢。或以其類婺女金華而名。
  大盤山縣西北八十裏,跨新淦、永豐二縣界。有十二峰,環列如盤。《志》以為寶唐水出此。又杯山,在縣北三十裏,形如覆杯,接南昌、臨江二郡界,有杯山水流入崇仁縣界,合寶唐水。《志》雲:杯山之北為界嶺,其北麓即豐城縣界也。相近者曰豐材山,本名麻山,唐天寶六載改今名。山高秀,冠於群山。○鹿角山,在縣南二十五裏,群峰高聳,參差並峙,形如鹿角。
  大木嶺縣南八十五裏。其南麓即永豐縣界也。又寶嶺,在縣南四十五裏,高數十裏,延袤二裏。又石橋,在縣西四十裏,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洞軒豁,為縣境之勝。
  ○鰲溪在縣治南。源出縣東三十裏芙蓉山,西流三十裏至縣,經鰲頭山北,因名鰲溪。又西流經永豐縣界,合於贛水。又石陂水,在縣西北七十裏,源出大盤山,東北流,合寶唐水。下有大岩,春夏水泛,涯不辨,秋鼕水落,石門然,其中軒豁,可容大廈,亦謂之大溪源水。
  大溪在縣南。源出崇仁縣華蓋山,西流至烏水,流入永豐縣界。又遠溪水,在縣南八十裏,源出曹溪烏麻洞,分三派,合於烏水,亦入永豐界,下流註於贛江。
  ○竜義鎮在縣北添授鄉。有巡司,明初置。又南平巡司,在縣西二十二都,宣德十年置。縣南雲蓋鄉又有望仙巡司,亦明初置。嘉靖十一年,以縣北二十裏大嶺洞草寇陳文一等作亂,設屯堡一所,後事寧,移望仙巡司戍守。《志》雲:其地今在大湖坪湖塘嶺上。又橫山巡司,《志》雲:在縣北二十五都,正德七年析置。○苦竹市,或云在縣西北,有苦竹水經此,西入新淦縣界。
  東鄉縣府東七十裏。北至饒州府餘幹縣百二十裏,東北至饒州府安仁縣九十裏,南至金溪縣九十裏,西北至南昌府進賢縣百四十裏。本臨川、金溪及進賢、餘幹、安仁諸縣之遠鄙。明正德七年,平東鄉盜。明年,析置今縣,築城環濠,尋城以磚石。十三年,大水城壞。嘉靖二十二年增修,周不及四裏。編戶百二十裏。
  ○七寶山縣東十餘裏。舊嘗産銀、鉛,因名。又東接積煙山,山半有竜池瀑布。山之南麓即安仁縣界也。又羅首山,在縣東北二十裏,亦接安仁縣境。《邑志》雲:羅首縣之鎮山也。
  庾嶺縣南三裏。一名長林嶺,俯臨通衢。又南數裏曰金峰,亦高聳。《志》雲:縣治在庾嶺北,大夫岡之左,三港之口。是也。○吳嶺,在縣東南,相傳吳芮曾經此,上有洗馬池。又帝聖峰,在縣東北三十五裏,北麓即餘幹縣界。又桃花峰,在縣西十裏,《志》以為境內之望。
  ○三港水在縣治東南。自金溪縣北流入縣界,其上源合白蓮、青田二港,因名。繞縣東,又東北入安仁縣境,會錦江而達餘幹縣之竜窟河。《志》雲:縣境有潤溪,又有清溪,俱流入三港水。
  ○白鎮縣東四十五裏。有巡司,為路出安仁之中道。舊有安東公館,今廢。又古氣巡司在縣西北十裏,橫山巡司在縣東北十五裏,明初俱屬臨川縣。正德中設縣後,二巡司俱革。○平塘鎮,在縣西三十裏,元置稅課局於此。明初,鄧愈駐兵於臨川之平塘,襲撫州,剋之。後亦為平塘稅課局。正德五年廢。今為平塘鋪。《聞見錄》:縣東南有賽陽關,路通金溪及貴溪、安仁縣。
  附見:
  守禦撫州千戶所在府治東南。明洪武初置衛,尋改為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