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旷世才女魂归何处:张爱玲传   》 “撒手”(1)      余斌 Yu Bin

  张爱玲与苏青对谈时,记者还曾问到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依照女人的观点,标准丈夫的条件怎样?”苏青不假思索,从第一直数到第五,第五条是“年龄应比女方大五岁至十岁”。张爱玲不作具体回答,声称她不要框框,独对苏青的第五条她是附议的,而且以为男方的岁数还可加码:“我一直想着,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她是否真的“一直”这么想,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张爱玲当时正品味着婚恋带来的欢欣爱悦,而那位令她深陷情网的丈夫恰好比她大了十几岁。那么此话是“夫子自道”,是经验之谈吗?她当时沉溺其中--这也许是她一生中最浪漫的一次“飞扬”,最大胆的一次“撒手”,她也许真的忘记了或者是不愿去想未来“惘惘的威胁”,即使她想了,想遍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她也未必会想到,这段恋情竟会以那样的方式收场。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台湾畅销作家三毛以张的这段恋情为素材写成了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很快搬上了银幕,张爱玲再度成为一个传奇性的人物。贵族的出身、非凡的才华、怪僻的性情,加上这段很快夭折的恋情,构成了世人心目中的张爱玲传奇,而不幸的婚恋无疑被当做了这传奇中最富于戏剧色彩的部分。作为张爱玲的崇拜者,作为一个愿意相信感情至上的女子,三毛也许愿意相信,即便结局归于苍凉,这恋情也是生命中真正的华彩乐章。电影里的传奇加进了三毛的想象--那是她的一种诠释。换了张爱玲,即使里面有传奇的成分,她亦将以她清洁的理性将奇归于不奇。但是,尽管人物被笨拙地敷上了公式化的理想色彩,人们仍然知道而且对他们的原型感兴趣,他们知道女主人公写的是张爱玲,而那个叫做章能才的男主人公就是胡兰成。
  胡兰成生于1906年,浙江嵊县人,家在离县城几十里的下北乡胡村。幼时随母亲过活,家境贫寒,然他读书聪明,是个乡间才子。小学毕业后到杭州蕙兰中学念书,二年级时考取杭州邮务局邮务生,三个月后因与局长作对被开除。二十一岁赴北平,在燕京大学副校长室做抄写文书工作,又旁听该校的课程。北伐时回到家乡,先后在杭州中山英文专修学校、萧山湘湖师范学校任教。这以后南下广西,辗转南宁、百色、柳州等地,当了五年中学教员。
  但胡兰成显然不能安于教书生涯,他对政治、时局皆有兴趣,且以雄才大略自负。1936年两广事件发生,兵谏中央政府抗日。他受第七军军长廖磊之聘兼办《柳州日报》,即在报上鼓吹“发动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引人注目。事件平息后曾因此在桂林受到第四集团军(桂系)司令部的军法审判,被监禁了三十三天,后白崇禧送了他500元钱,算是礼送出境。
  胡兰成虽因文字惹祸,却也因此引起各方的注意,有汪派背景的《中华日报》邀他撰稿,他的几篇政论发表后又受到日本刊物的青睐,当即译载,他亦因此更被《中华日报》器重,曾邀他出任总主笔。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胡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总主笔,用“流沙”的笔名写社论,同时又供职实为汪派机构的“蔚蓝书店”,每月为其写一篇报告。此时胡兰成写政论文章已颇有名气,俨然是个知名的政论家。汪精卫有意栽培他做自家的笔杆子,曾派亲信慰问他,后陈璧君到香港亦与他见面,将他的薪水由60元港币加到360元港币,另给2000元机密费。这以后汪精卫搞所谓和平运动,胡自然地成了入幕之宾,而且是骨干分子。
  和平运动初起时,实际的活动还止于宣传鼓吹造声势,弄笔杆子的胡兰成成了要角。《中华日报》成立社论委员会,决定宣传方针大计,该委员会主席是汪精卫,总主笔胡兰成,撰述则有周佛海、陶希圣、林柏生、梅思平、李圣五等人,胡在回忆录中开出这张名单,俨然他只在一人之下,而在众人之上了。汪政府成立,他先后有过中央委员、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治局局长等头衔,又在一段时间里当过汪精卫的机密秘书,常向汪精卫进言,而汪亦时常问计于他,故他又是“公馆派”(与周佛海派相对)的一分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引言1引言(1)引言(2)从前(1)
从前(2)从前(3)从前(4)家庭生活场景(1)
家庭生活场景(2)家庭生活场景(3)家庭生活场景(4)家庭生活场景(5)
家庭生活场景(6)“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读书岁月(1)
读书岁月(2)读书岁月(3)读书岁月(4)读书岁月(5)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