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读史方舆纪要   》 卷八十五      顾祖禹 Gu Zuyu

  ◎江西三
  ◇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寻分属豫章郡。文帝时,又分属庐江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其地入吴,属彭泽郡,后属武昌郡。晋初,为武昌、豫章二郡地。永兴初,置寻阳郡治柴桑县,郡属江州。沈约《志》:晋元康初置江州,治豫章。咸康六年,移治寻阳。今详州域形势。下仿此。宋以后因之《志》云:梁移江州治湓城。《梁纪》:太平二年,分寻阳等五郡置西江州,时州移治豫章也。盖自陈天嘉末始,复曰江州。隋平陈,废郡,仍置江州。大业初,改江州为九江郡。唐复为江州。天宝初,曰浔阳郡。乾元初,复曰江州。五代时,属吴朱梁龙德初,杨吴于江州置奉化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曰江州亦曰浔阳郡。建炎元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以江、池、饶、信为江州路。绍兴元年复故。自是常以安抚制置等使治此。元曰江州路。明洪武初,改为九江府,领县五。今仍曰九江府。
  府南面庐山,北负大江,据江湖之口,为噤喉之地。汉伍被谓淮南王,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下雉,见湖广兴国州,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兵。三国吴寻阳常为津要,置都护领之。自晋置江州,以浔阳中流襟带,倚为重镇。永昌初,王敦叛,自武昌逼建康,时甘卓镇襄阳,其从事乐道融说卓分兵入江州,断彭泽,使敦上下不得相赴。卓不能从。咸和三年,苏峻逼建康,温峤自武昌入救,军于寻阳。元兴元年,桓玄举兵江陵,过寻阳,不见官军,意甚喜,将士之气亦振。三年,刘裕等讨桓玄,玄自建康走寻阳。刘毅帅何无忌等追玄,玄留其党何澹之守湓口,无忌等攻拔之。义熙五年,徐道覆说卢循乘虚袭建康以刘裕方北伐燕也,曰:君若不从,便当帅始兴之甲,直指寻阳时道覆为始兴相。宋元嘉末,江州刺史武陵王骏发寻阳东讨元凶劭。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道成召其子赜于郢州。赜以夏口重地,使柳世隆严为之备,行至寻阳,乃曰:寻阳地居中流,密迩畿甸,若留兵湓口,内藩朝廷,外援夏首,保据形胜,控制西南,今日会此,天所置也。遂留镇湓口。道成闻之,喜曰:真吾子也。齐东昏侯末,萧衍下江州,引兵东下,留别将郑绍叔守寻阳,谓曰:卿,我之萧何、寇恂也。绍叔受命,比克建康。绍叔督江湖粮运,未尝乏绝。盖自宋之武陵王骏以江州建义,其后臧质、桂阳王休范,晋安王子勋及齐陈显达之徒,相继叠起,六朝之间,寻阳未有三十年无事者。梁大宝二年,王僧辩等讨侯景,进克寻阳。湘东王绎命僧辩顿寻阳,以待诸军之集。明年,诸军发寻阳,轴舻数百里,遂成破竹之势。隋氏平陈,亦以湓城为必争之所。自唐以来,浔阳、武昌,并为滨江重地。宋曹彬既克南唐,曹翰始平江州。建炎中,群盗李成寇浔阳,而江左震动。吕氏祉曰:江西道为州者十,而其镇则九江。盖自豫章以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则九江为之都会。晋桓冲谓寻阳北抚群蛮,西连荆郢,亦藩任之要。今自襄阳、江陵、武昌而东,形胜莫切于浔阳。屯浔阳而江之东西可以襟带,上游之势成,而后可以根本建康,左右淮、浙,是浔阳为东南重地也。明初,陈友谅据此,为上流患。既而太祖伐之,克安庆。刘基请竟抵江州,覆其巢穴,从之。江州既克,而江西州郡望风款附。敌虽强戾,不能为我难。正德中,宸濠作乱于南昌,袭陷九江,亦知为必争之险也。九江不保,而南昌之患在头目矣。九江为全省之噤喉,又为湖广、江南之腰膂也。《郡志》云:九江左挟彭蠡,右傍通川,陆通五岭,势拒三江,襟带上流,乃西江之重镇。《图经》云:郡西挹武昌,东引皖口,襟带中流,舟车冲要,亦一都会云。
  德化县附郭。汉豫章郡柴桑县地。后汉及晋因之。永兴初,置寻阳郡,治柴桑县。宋、齐因之。梁析置汝南县,仍属寻阳郡。隋平陈,改置寻阳县,为江州治。开皇十八年,改曰彭蠡县。大业三年,又改湓城县。唐武德四年,复曰浔阳,皆为州郡治。五代时,南唐改曰德化县。宋仍旧。今编户十六里。
  ○寻阳城府西十五里。此隋时之寻阳也。汉寻阳县在县北,属庐江郡。三国吴属蕲春郡。晋太康元年,省蕲春郡,以寻阳属武昌郡。明年,还属庐江郡。永兴初,始属寻阳郡。《浔阳记》:今蕲州界古兰池城,亦谓之浔水城,即汉寻阳县也。《班志》注:《禹贡》九江在寻阳县南,皆东合大江。汉武南巡,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后汉永嘉初,庐江贼攻寻阳。建安十四年,孙权以吕蒙领寻阳令。三国吴建兴二年,诸葛恪图起田于寻阳。皆此。《志》云:寻阳,后汉时为豫章、庐江二郡界。三国时,寻阳为督护要津。《庐山记》:寻阳县在大江北,寻水之阳也。晋永嘉末,琅邪王睿使周镇荆州,屯浔水城,为贼杜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是时浔阳犹在江北。咸和以后,始移于江南。杜佑曰:温峤所移也。王氏曰:惠帝永兴初,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治豫章之柴桑,而寻阳之名乱。成帝咸和中,移江州治寻阳,而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寻遂废汉寻阳县入柴桑县。自是以后,皆以寻阳郡治之柴桑城为寻阳。义熙八年,孟怀玉筑寻阳城,亦曰怀玉城,亦即柴桑城也。宋、齐皆因之。梁又分置汝南县。隋废柴桑,始改置寻阳县于此。后因水患,又移州县于今治。或云隋寻阳县在郭外,以水患移县入郡城为附郭,非也。唐亦为浔阳县,江州治焉。郡城,盖隋唐间筑。长庆中,因故址修筑。宋、元时,皆因旧城营缮。至正十九年,陈友谅都此,增筑城垣。二十一年,明师攻克之。二十三年,复为友谅所陷,城益倾坏。明洪武二十二年,筑城于城东北隅,凿濠为固,余则列栅临江,或凭濠,或树栅而已。永乐十年,始周砌砖城。宣德中增修。成化四年、二十年,俱经修葺。弘治三年,复营治。正德六年,又增修之。十四年,为逆濠所陷,城多残毁,事平修复。嘉靖三年,圮于淫潦。旋营葺如故。七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五,后增为七,城周十二里有奇。
  柴桑城府南九十里。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孔明见孙权于柴桑。孙吴以县属武昌郡。赤乌五年,诸葛恪屯于此。太元元年,陆抗屯焉。晋永兴初,为寻阳郡治。元兴二年,桓温篡位,迁帝于寻阳,即柴桑也。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时江州治寻阳。萧赜以寻阳城不足固,表请镇湓口,留别将戍寻阳。齐永元三年,萧衍克郢城,进向江州,命邓元起引兵先下杨公,则径掩柴桑。梁仍为柴桑县。隋平陈,郡县俱废,改置寻阳县。唐武德五年,于旧城置楚城县。贞观八年,省入寻阳,置楚城驿于此。
  湓口城府西一里。自昔为戍守处。宋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萧赜自郢州还至寻阳,欲留镇之。或以湓口城小难固,周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不可以城小难之,苟众心齐一,江山皆城隍也。赜遂镇湓口。齐隆昌初,萧鸾弑昭业,立昭文,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谋讨鸾。鸾知其谋,密遣军主裴叔业等袭寻阳。子懋亦遣军守湓城。叔业扬言为郢府司马,溯流直上,至夜回袭湓城,遂下之。东昏侯末,萧衍命邓元起向寻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留其子虎牙守湓城。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台城,江州刺史萧大心谋入援,移镇湓城。明年,景陷台城,萧范自合肥西诣江州,大心以湓城处之。既而大心与范相忌,范卒,众推其弟恬为主,仍屯湓城。大心寻使其党徐嗣徽夜袭湓城,不克。大宝初,侯景将任约略地至湓城,大心以江州降。二年,王僧辩克郢州,乘胜东下,遂克湓城。贼将范希荣守寻阳,弃城东走。绍泰二年,江州刺史侯不附陈霸先,霸先遣周文育击其湓城,寻降于霸先。陈永定三年,吴明彻与梁王琳相持,袭其湓城,琳败走。隋江州亦治此,既而寻阳县亦徙治焉。大业初,改曰湓城县。唐武德四年,改湓城为浔阳县,又分置湓城县于此。八年,复省入浔阳,改置湓城戍,后废。
  半洲城府西九十里,晋所筑。咸康五年,庾亮以弟怿为梁州刺史,镇魏兴,后以魏兴险远,命怿徙屯半洲。八年,褚裒为江州刺史,镇半洲,是也。○郭默城,在府东北,晋将郭默反时所筑城也。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为梁降将侯所拒,走江州,据郭默城。梁将王僧辩乘胜下湓城,前军袭庆,走之,时景将范希荣亦弃寻阳走郭默城,既而败走。亦谓之陶公垒。《志》云:陶侃讨默,筑垒攻之,因名。
  松滋废县在府东。沈约《志》:东晋成帝时,以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松滋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属寻阳郡。齐废。时寻阳又有弘农县,亦晋成帝时侨立弘农郡。后改为县,属寻阳郡。宋元嘉十八年,并入松滋。又有安丰侨县,亦晋置,宋属寻阳郡,齐废。○九江废县,在府西东。晋初置县,寻省。又有巢湖城,在府东四十二里。《志》云:楚有二巢,在庐江六县,此其一也。一名南巢,俗讹为汤放桀处。
  ○庐山府南二十五里。峰、岭、岩、谷、洞、石之属,其在境内者以数十计,与南康府接界。详见前名山庐山。○天花井山,在府东南。《志》云:山虽居庐阜之末,然支散为诸冈阜,东北行,为乌稍,为丫髻。丫髻之散,其支有九,大者为凤凰、栗树、长岭诸山。长岭之支,复西逾磨刀涧,委蛇盘旋,自浔东门入,而尽于湓浦。小支则自栗树岭益西为城南石塘铺诸冈阜,而尽于孙家湖。山势踊跃轩翥,以趋于寻阳。昔尝凿断山冈,以泄其气。今东门外陇有大渠通老鹤塘者,是也。长岭,盖在府东五里,一名凤凰岭。又西二里即磨刀涧。又吴障山,在府东三十里,亦当匡山之末,一名吴章山,与南康府接界。
  大孤山在府东南四十里彭蠡湖中,与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涛,一峰独耸。唐顾况云:大孤山尽小孤出。盖彭泽之小孤山,与此山相望也。山形似鞋,一名鞋山。明初,陈友谅败于康郎山,欲退保鞋山,即此。○龙门山,在府西南五十里,与骆驼山相对如门,湓水出于瑞昌县之清湓山,流经两山间而入大江。《志》云:骆驼山,在府西四十里,盘据一峰,形如骆驼。又有大小石门山,亦在府西南五十里,二山对峙,两旁有石如屏障,四面相向,俗呼大小城门。
  柴桑山府西南九十里。汉以此名县。晋陶潜家于柴桑,即此。其相近有面阳、马首、桃花尖诸山。又高良山,在府西南八十里,高耸秀拔,为诸山最。其脉为株岭山,以尖秀如木株而名。下有白鹤洞,洞门高二丈许,其深无际,四时出泉,灌田百顷。《志》云:株岭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又有义门山,在株岭、高良二山间,东去府城七十里,昔义门陈氏居其下。○七里冈,在府南五十里,横亘平旷,袤七里。又清泉洞,在府西九十里,洞深如屋,水源不竭,可灌田百余顷。
  ○浔阳江在府城北,即大江也。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又东南流经此,东经湖口、彭泽二县北,而入江南宿松、望江二县界。《舆程记》:自府北渡大江,广二十里,有太阳庙。又四十里为黄梅县,东北百余里则宿松县矣。沈约曰: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余详见前大川九江。
  彭蠡湖府东南九十里。亦曰宫亭湖。彭蠡之下流也,又北接于浔阳江。《志》云:江水绕郡城而东,下四十里,得彭蠡水。是也。详见大川彭蠡。
  甘棠湖在府城南。一名景星湖。唐长庆二年,刺史李渤径湖心为堤,长七百步,人不病涉;又立斗门,以蓄泄水势,因名李渤湖。又以其德方召伯,名甘棠湖。《修城志》:九江城,明初由西门至南门以东,皆边甘棠湖,无濠堑,东折而北,始引湖为濠。是也。李渤堤久废。嘉靖中增修,复圮。夏秋则苦泛滥,秋冬则病浅涸。万历四十一年,兵备副使葛寅亮筑石堤,长一里,名西城堤。又建石闸,以便蓄泄,亦曰西城闸。《志》云:府城西一里有龙开河,长百五十里,源发瑞昌县清湓乡,东流入大江。水涨则由大江逆入,溢为鹤问湖,舟楫停泊,以避江涛之险。俗传龙开此河也。鹤问湖,在府西十五里,世以陶侃葬母,异人化鹤事而名。○官湖,在府西三十里赤松乡,一名梅家湖。临大江,春夏之交,江水泛涨,茭苇丛生,不容舟楫。中产鱼,多菱芡,河泊所设其旁,因名。又有芳兰湖,在府东二十里,源出庐山涧,水东流入彭蠡湖,水涨为湖,水退为沟,岸草如兰。因名。
  湓浦港府城西半里。源出瑞昌县清湓山,亦名盆水,流入境,又东经城下,西通龙开河,北接大江,渊深不测,昔为商旅泊舟处。俗传昔人尝洗盆于此,忽水涨有龙衔盆而去,因名。其入江处谓之湓口,自昔为戍守处。晋咸和三年,祖约以寿春叛,合于苏峻,时荆、江二州军皆东下讨峻,约遣祖涣等袭湓口,以其后,过皖,为毛宝等所败而还。五年,郭默杀江州刺史刘胤,还屯寻阳,陶侃、庾亮讨之。亮自芜湖西上,兵至湓口,默为其下所杀。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荆州,前锋杨期、桓玄奄至湓口,江州刺史王愉惶遽奔临川,玄遣军追获之。五年,桓玄镇江陵,遣其将皇甫敷等戍湓口。元兴三年,桓玄自建康败奔寻阳,留其党何澹之等守湓口,西还江陵,刘豫遣刘毅等攻拔之,进据寻阳。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讨元凶劭,遣柳元景统十二将军发湓口。又荆、湘、郢三州之运,俱积于湓口。孝建初,江州臧质擅用湓口钩圻米,台符屡加简诘,渐致惧。湓口有城,所谓湓城也。唐亦置湓口戍。乾符四年,贼帅柳彦璋陷江州,以战舰百余固湓江为水寨,江州刺史刘秉仁击平之。一云湓浦口旧在府西十五里,恐误。今其地居民丛聚,旧流壅塞,仅余一沟,不复通江矣。
  女儿港府东南三十五里。源出庐山,东北流二十五里,入彭蠡湖。水涨可容百余艘。因大孤在其侧,俗讹孤为姑,故有女儿之称,亦曰女儿浦。其东北曰金沙洲,洲本白沙水碛,初日照之,灿然作黄金色。明太祖征陈友谅,有术士啸风扬沙,既而风忽转,大歼敌军于洲上。
  白水港在府西,亦曰白水浦。梁王琳破陈侯安,都于沌口,引兵下至湓城,屯于白水浦,是也。今亦曰白水湖,水溢成湖,水落为港。又小港,在府西南七里,一名官夹,滨江可以泊舟,有小江市。○濂溪港,在府南十五里,自庐山莲花峰下导流而西北,合龙开河入江,以宋儒周子尝寓此而名。
  桑落洲在府东北过江五十里。昔江水泛涨,有一桑流至此,因名。旧《志》云:洲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晋元兴三年,刘裕遣何无忌等西追桓玄,败玄将何澹之于此。义熙六年,刘裕讨卢循,战于桑落洲,败绩。宋泰始初,长史邓琬奉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令子勋建牙桑尾,即桑落洲之尾也。洲之西曰白茅湾,陈霸先讨侯景,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辩于白茅湾,盖其地与江南宿松县接界。《志》云:府北二十里隔江有夹洲,袤七八里,可泊舟楫,其北为杨家穴市。○白石矶,在府东北三十里江滨,白石岩。又回风矶,在府东北四十里,舟楫至此,俱转蓬避风,因名。
  秋水堤在府东。唐太和三年,刺史韦珩筑。府西有断洪堤,会昌二年,刺史张又新筑以窒水害。《志》云:府西五里有海天堤,一名海船窝,元时海运造船处也。路通瑞昌,旧为湖泽,行者必资舟楫以济。明正德初,始募筑堤,长五六里,植杨柳千株,以防崩溃,行者便之。以春夏水涨,若海之连天而名。近为水圮,乃移置于东关禅寺之侧。又李公堤,在府城北。正德十九年,郡守李从正石为堤,以护庾楼矶一带城址。又谢公堤,在府城西门外泥沱觜,其地界龙开河、官夹之间,二水冲激,崩陷无常。嘉靖间,备兵使者谢迪筑堤,长半里,以备之,因曰谢公堤。
  封郭洲堤府东北十里。明隆庆中,邑令俞汝为筑堤,自李家口起,至小池口一带,绵亘三十余里,民田三万六千亩,及南昌、九江、蕲州之屯田,皆藉此堤以捍滨江侵啮,后渐圮。万历三年增筑,三十六年又建石闸以为蓄泄,四十一年淫潦,堤闸多崩坏。兵备副使葛寅亮修筑堤闸,高广完固。其后相继营葺。○严家闸,在江北三十里,接黄梅县东。明万历间建,为蓄泄之利。又有赤松闸,在府西七十里,万历四十八年建,堤内淤濑,皆成沃壤。
  ○南湖嘴镇府东四十里,临彭蠡湖口。旁有港曰将军套。明初,师扼陈友谅,作浮梁于此以渡兵,且树柳以遏奔冲。洪武初置巡司于此。嘉靖四十一年,以江湖多盗,增设官兵,置南湖营。南岸起下巢湖,东至马当山,计三百二十五里;北岸起湖广广济县龙坪镇,东至江南宿松县界沙湾角,计二百四十里,皆为泛地。由湖嘴南二十里至女儿港,即彭蠡湖北出之道也。○城子镇,在府西四十里大江北,有巡司,明洪武初置。又有龙开河镇,在府城西,亦洪武初置巡司。皆为滨江戍守处。
  鹤问寨府西南十五里。《志》云:即故浔阳县。宋、元时置寨于此,以近鹤问湖而名。今为河泊所。又小池小江河泊所,在封郭洲,去城十里大江北,明洪武初置,旧有沙池。高头湖、桑落洲二处河泊所正统五年并入焉。又官湖旁有官湖河泊所,城西龙开河渡口有鱼苗厂,皆官收鱼税处。○浔阳驿,在府城东北。宋、元以来,皆置于府城西。明初因之。万历四十一年,改置于此,滨江以便行旅。《志》云:城西二里有九江抄关,景泰初置户部分司,以榷商税。嘉靖初,议者以关右矶险湍厉,请立新厂于海天堤,商舟溯流者泊龙开河,随流者泊官夹,公私便之。既而以荒远诲盗,多水患,复还旧所。
  稽亭在府城东。《寰宇记》:使客经过于此,历览江山胜概,为之稽留时日,因名。齐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以萧鸾擅政,谋举兵内向。鸾使裴叔业等袭取湓城,子懋先已具船稽亭渚,闻之,乃据州自卫。又梁鄱阳王范因侯景之乱,自合肥退军至湓城,江州刺史浔阳王大心,使徐嗣徽筑垒稽亭以备范,市籴不通,范军大困。范寻卒,众推范弟恬为主,遣其将裴之横攻稽亭,嗣徽击走之,即此。○置马亭,在府西后。《汉志》注:浔阳有置马亭,孙策攻庐江太守刘勋,勋士众散于此。
  德安县府西南百五十里。东至南康府百三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宁县百七十里,南至南康府建昌县七十里。汉为历陵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晋属鄱阳郡。宋元嘉初省。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贞元中置蒲塘场。五代杨吴顺义七年,升德安县,属浔阳郡。今编户十八里。
  ○历陵城今县治。春秋楚东鄙,曰蒲塘。汉置县。王莽改曰蒲亭。后汉复故。宋初废。唐武德八年,置蒲塘驿。贞元中,改为场,寻废。咸通五年,复为场。五代时,杨吴升置今县,移场于县治东北,县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嘉靖十二年,石为址,寻复圮。四十年增筑。自是以时修治。城周三里有奇。
  ○博阳山县南十二里。孔安国《禹贡注》:敷浅原,一名博阳山。《汉书》注:历陵县有博阳山,根盘三十余里,奇峰叠秀,为一邑之重镇。杜佑云:蒲塘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即博阳山。○乌石山,在县北十里,旁有狮子岩,两崖相对如门,一名乌石门。其中平畴旷野,水流环绕。相近又有孤山,以山势孤突而名。
  高良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其相连者又有秦山、闵山,绵亘共六十余里。西北接瑞昌,东邻德化,山势陡峻,径路崎岖,为往来贸易者必经之地。故人多□□于此。
  布袋岭在县西北八十里,即大山也。有铁□嘴、老鸦尖诸峰,极陡峻,小路通湖广广济龙坪诸路援,援甚艰,昔为寇盗出没之所。
  百家山县西北四十里。其山纡回旋绕,盘踞数十里。相近有大塘山,山坞有塘,约数十亩。又史君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二百丈。《志》云:唐江州刺史李渤置书院于此,因名。○东隹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白石岩,其下为紫岩,中有泉石潭洞,深窈奇胜,凡数十里。
  ○博阳川在县治南。一名敷浅水。《寰宇记》:敷浅水在长乐下乡,碧色清泠,长流不息,源接瑞昌及鄂州永兴县界,屈曲流二百余里,方至县南,三时通舟楫,惟冬水涸,仅容小舠。唐时于敷浅水南立蒲塘场,是也。永兴废县,即今湖广兴国州治。○庐山河,在县东北二十里,或曰即谷帘水之下流,自南康府流入界,为东溪,西南经乌石门,又南合博阳川。又黄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德化县界,高良诸山,流经黄畈,至乌石门,合庐山河。又有西河,自县西北流至乌石门,与庐山、黄二河合,谓之三港口。
  金带河在县西。旧从西南流合庐山诸河,四面旋绕如带。后以山溪瀑涨,冲决城西,入城西北之箬山河,而会东北诸水,县西之水遂竭。嘉靖二十六年,开浚如旧。○硖石泉,在县东北二十里,地名硖石岭,泉水下流,灌田三百余亩。又静泉,在县西北七十里,以平地涌出,寂然无声而名,亦灌田三百余亩。
  ○靖安堡在县东北。旧为戍守之所。《志》云:县东北一里即故蒲塘驿,杨吴改置于此,宋仍旧,明初废。今谓之驿头。
  瑞昌县府西九十里。北渡江至湖广广济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百二十里,南至德安县八十里。汉柴桑县地。三国吴曰赤乌镇,仍属柴桑。晋以后因之。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建中四年,以浔阳县西偏僻远,立赤乌场。南唐升元三年,升为瑞昌县。旧无城,明正德八年始营土城,周仅二里。编户十四里。
  ○清湓山县西七十里。高四十丈,周三十里。湓水源于此,为县境群山之冠。《志》云:县西六十里有愁山,嵯峨陡峻,行者患焉,因名。○白龙山,在县西十里。山麓有白龙泉,出县西二十里悬崖洞中,绕流山麓,溉田甚广。
  羊肠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山险峻。又县西北五十里有马脊山。俱以形似名。《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连山,九峰相接。○赤颜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蛇径鸟道,登陟甚艰。《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玉华洞,泉涌如雷,洞盖与山相连。
  ○大江县北三十五里。对岸即湖广广济县之武家穴也。西接兴国州,东入德化县界。○湓水,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清湓山,东北流入德化县界。
  赤湖县东北二十五里。湖中有石沃山,水沃石润,因名。今有赤湖河泊所。又下巢湖,在县北四十里,通大江,上有巡司。○溪,在县治南。西北诸山涧之水汇流于此,经城西南东三面,下流合于湓水,冲荡易泄时筑堤回流,以防浅涸。
  ○赤乌镇在县治西。亦曰瑞昌镇。后汉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因名。唐曰赤乌场。五代时,南唐改置今县。○溪驿,在县治东南。宋绍兴中置,后废。
  湖口县府东六十里。东至彭泽县六十里,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四十里。汉彭泽县地。刘宋时为湖口戍。齐、梁至陈亦皆置戍于此。隋属湓城县。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属浔阳县。南唐保大中,升为湖口县,属江州。宋元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钩圻城在县治西。《水经注》:赣水历南昌椒丘城下,又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全省运道,亦皆达湖口而入大江云。
  彭泽故城县东三十里。汉彭泽县盖置于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为孙策所败,溯江西上,驻于彭泽。建安四年,孙策绐庐江太守刘勋伐海昏宗帅,遣兵屯彭泽,邀勋还道,击败之。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领彭泽太守,郡寻废。晋仍属豫章郡。永嘉以后,属寻阳郡。宋、齐因之。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四县。隋初,郡县俱废,改置龙城县,属江州。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县。唐武德五年,改置县,并立浩州。今详彭泽县废龙城注。又上甲废县,在县南百里。《志》云:晋永嘉元年置,义熙八年,省入彭泽县。萧梁时,尝复置,萧韶封上甲侯,即此。
  ○石钟山有二:在县治南者曰上钟山,县治北者曰下钟山。《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宋苏轼尝游此,复广道元之说,为《石钟山记》。又幞头山,在县南二里,与上钟山相连,峰峦秀拔,状若幞头。近幞头一山名小岭,又东二里名大岭,盖负郭山之高大者。
  石门山在县治南。两峰对耸如门,当两石间,垂流数丈,有石可坐千人。《志》云:县东南十里有黄牛洑山,一名射蛟浦。相传晋永嘉中,许逊射蛟于此。或云:汉武帝自寻阳浮江亲射蛟处也。又云:武帝伐南越,教楼船于浦上。又城门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如城门也。○柘矶山,在县北四里,峰峦高峻,沙拥其下。县东五里有老台山,与柘矶山相连。又西山,在县北二十里。其相接者曰香炉墩山,以形似名,县治关扃也。
  花尖山县东四十里。形如芙蓉。县东五十里有武山,双峰如剑,因名。今亦见彭泽县。○青山,在县西南。《舆程记》:县南六十里鄱阳湖中有青山,又六十里即南康府城,由湖口出南昌,为往来必经之道。一云:青山之北,与大孤山相近。
  ○浔阳江在城西。自府北南流四十里,而合彭蠡湖水,又东经县北,有彭蠡驿,又东入彭泽县境。县控江湖之冲,最为襟要。
  禁江县东北九十里。下接小孤,上通九江,值冬水涸成池,乃鱼虾所聚。或谓之泾江。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至湖中,先遣兵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嘴,以遏友谅归师,乃相持于湖中。既而友谅师出湖口,命常遇春等统舟师横截之,又令一军立栅于岸控湖口,又列栅江南北岸,置火舟火筏,中流戒严以俟。友谅计穷,乃绕江下流,欲由泾江遁回。诸军追击至泾江口,泾江之兵复邀击之,友谅战死。是也。《江防考》:禁江,亦曰泾港,在江北岸。《志》云在县西北,似误。
  彭蠡湖在县治西南。湖合章、贡二水及群川之流,并注于大江。县当其委输之处,故以湖口为名,盖噤喉之要也。自县而西,则出浔阳而达湖广,自县而南则径南康而达会城。湖中汊港不一,捷出饶、信,径抵临川,风帆出没,唯意所之,而必以县为问涂之始。杜佑曰:彭蠡湖口,故左里也,即晋义熙中刘裕败卢循处。《舆程记》:自县入彭蠡湖,经大孤、青山,至南康府,共百二十里。又二百五十里至南昌府。自县而东南,渡湖抵饶州,凡三百七十里。
  皂湖县东四十里。聚群川之水,入彭蠡湖。旁有巨石,色黑如铁,因名支流为土目湖,接都昌县界,商贾舟楫,道皆出此。又牛脚湖,在县北十里,一名牛桥湖,通大江。又北五里为茭石矶,水涨则弥漫浩荡,涸则浅狭。○白虎塘,在县东南十里,水涨通舟楫,出于彭蠡湖。
  ○湖口镇县治南一里。有巡司,明初置。口正彭蠡入江处,东西相距二十里,有湖口渡。又茭石矶镇巡司,在县北十五里,其地有茭石矶,因名,亦明初置。又有柘矶递运所,在县北五里柘矶旁,矶出半江,甚险。《志》云:县治北一里有禁江峰山逆沙夹河泊所,明洪武二年置,亦曰湖口禁江河泊所。嘉靖间废。相近有杨港,通大江。又县有凤凰岭堡,去县四十里,为戍守处。○彭蠡驿,在县治南一里,明初置。《志》云:驿前有虹桥港,港源发上石钟山,北接江流,秋冬涸为平陆,春夏舟航咸泊于此。又有湖口厂,在县治西。明嘉靖四十二年添设,榷安庆入鄱阳往来商税。隆庆初,言者谓湖口两山夹峙,岸石阻,江涛汛激,舟不能泊,因罢。万历二十六年,奸人夤缘复厂,大为民害。四十年,始革。又刘家市,在县南四十里,商贾居民辐辏处。
  彭泽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建德县九十里,东北至江南东流县百十里,西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六十里。汉豫章郡彭泽县地。晋永嘉以后,属寻阳郡。梁属太原郡。隋平陈,废郡,改县为龙城。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属江州。唐初,属浩州,寻还属江州。宋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龙城废县县西二里。本彭泽地。《志》云:隋初移彭泽县治此,改名龙城,后仍为彭泽。唐武德五年,置浩州于浩山下,今县南三十里有浩州故城遗址。州治彭泽,盖移县于州郭内。八年,州废,县还属江州。南唐升元二年,徙县于小孤江次,即今县治,盖故龙城县地矣。元至正中,于故县治置旧县站,盖即浩州城也。今站废。○乐城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志》云:其地傍山为城,南北高险,东西平下。隋大业十三年,为张善安所据。唐武德五年,置浩州,领彭泽、都昌、乐城三县是也。八年,州废,省乐城入彭泽县。
  太原城县东北五十里。《志》云:梁侨置太原郡,领彭泽等县。隋郡废。又晋阳废县在县,东北百九十里,亦梁所置太原郡属县也。又天水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和城废县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俱梁置,属太原郡。隋初,与郡俱废。一云县东又有西水废县,亦梁置,隋废。未知所据。
  ○小孤山县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一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命其将王惟恭栅小孤山,自据番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为贼所败,死之。又余阙守安庆,倚小孤山为藩蔽,命义兵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守。至正十八年,陈友谅攻安庆,自上流直捣山下,伯颜与战,不胜,奔还。贼四面急攻安庆,城遂陷。明初,太祖由安庆趋南昌,过小孤,至湖口,败友谅,侦逻者径抵江州。正德十四年,宸濠叛,遣将寇小孤,沿江焚掠,进寇望江。《江防考》:小孤山江面险恶,乃盗贼出没之所。相近有毛葫洲、花洋镇、沙湾角一带,洲渚纵横,汊港甚多。有安庆、南湖二营官军哨守,今亦见江南宿松县。○马当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象马形,横枕大江,回风撼浪,舟航艰阻。山腹有洞,甚深,不可涯。山际有马当庙,陆龟蒙铭云: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今有巡司戍守。
  浩山县东九十里,接江南东流、建德二县界及饶州府鄱阳县界。高数百仞,周百余里。唐武德五年,李大亮安抚江南,张善安归降,江表既静,择彭泽山之高大者,莫若此山,因名浩山。而立浩州于山之西南麓,即今废浩州城也。又县东有彭城山,下有古城,俗传汉彭越经此而名。○石壁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玉壶洞,泉流不竭,一名仙人岩。又黄浆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叠石如,上下亦有二洞,泉出其中。
  武山在县西南。与庐山夹鄱湖而峙,根盘四十余里,为西南群山之最,上有茨菇池。又石壁鸣山,在县南四十里,群峰拥翠,茂竹佳茗,极为幽胜。相近有六山,以六峰并列而名。○晓石山,在县东一里,山势蜿蜒,一峰秀拔,日出先照,因名。又县北六里有柏山,上多柏,有洞,亦曰柏山洞。其相近者曰镜子山,南接西山,北瞰大江,石峰嶙峋,下有悬石如镜。
  ○浔阳江县西北二里。自湖口县东北流经此,又东北达江南望江县界。小孤、马当为江流襟要处,有事时所必争也。
  大泊湖县东北五十里。通东流县之香口镇,支流为天井、沈湾诸小湖。中有鹤山双峰耸峙,脉接浩山。湖西又有船山,以山如船形也。湖东曰白干山,山皆白石。又青山湖,在县东北大江滨,可泊舟楫。又东北有周家湖,亦滨大江。《志》云:县北三十余里磨盘洲有会口湖,接生会口,东接东流县界,周围十里,北自出水沟入江。又县南十里有母鲤湖,相传元孝子李时冬月得鲤于此,以愈母病。又有方湖,在县南三十余里。相近为横矶湖,湖侧有石横立,因名。
  子港在县东。源出浩山,会于大泊湖,经东流县香口河,入大江。其水泛而清深。又山林港,在县东三十里,出东流县界黎坑岭,支流入大泊湖。又胭脂湖,在县北,其水无源,遇江水涨,北注入港,可容舟楫。○仰天池,在县东北,即大江支流也。有二支,江水涨,一支西流经县北毛葫洲,一支东流合于江,渺茫无际;水落则流注于马当江。
  峨眉洲在县北。洲有港,细曲如眉。其西北有龙船洲。又得胜洲,有县西,明初,克陈友谅,始捷于此,因名。又西有新洲,成化间,洪水涌沙而成,自得胜洲尾相接,绕于县前。《志》云:县北有雁来洲,明初安庆赵双刀夜泊,得陈友谅雁传伪书,因而误斩于此。其相近者曰毛葫洲。又杨叶洲,亦在县东北,洲半属彭泽,半属东流,上多杨林,因名。一云洲尖长如杨叶也。又有杨家诸洲,与峨眉洲相近。明正、嘉以后,江滨水沙相拥,以洲名者盖数十计矣。○彭浪矶,在县北,耸立江滨,与小孤山相对,俗讹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语。又峰山矶,在县西南三里。《志》云:小孤山相对者有小孤洑。又魏家河,在峨眉洲。
  ○马当镇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建于马当山麓。明洪武六年,徙于此。又峰山矶镇巡司,在县西三里长伏岭之阳,明初置于县南三十里。正统十一年,因其地僻,改置于此。今址存而司革。又县南五十里有黄土港河泊所,北四十里有仰天池河泊所,俱明初置。《志》云:县有萧家岭堡,去县九十里,亦戍守处也。○龙城驿,在县治北半里,旧名彭泽水驿。明洪武九年改今名。又杨梓马站,在县北四十里,元至正初置,明时与县南之旧县站俱废。
  附见:
  九江卫在府治东。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饶州府东至浙江开化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抚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南康府三百里,西北至九江府四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建德县百七十里,东北至江南徽州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五千二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楚东境,后属吴。战国时,复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五年,孙氏分豫章置鄱阳郡初治鄱阳县,后徙治吴芮故城。《晋志》云后汉灵帝时置,误也。晋以后因之晋、宋时郡治广晋县,齐复治鄱阳。梁兼置吴州。陈州废,亦曰鄱阳郡。隋平陈,改置饶州以物产丰饶而名。炀帝复曰鄱阳郡。唐武德五年,仍置饶州。天宝初,曰鄱阳郡。乾元初,复曰饶州。五代时,仍旧《志》云:州初属淮南,置安化军。南唐时置永平军。宋亦曰饶州亦为鄱阳郡。元曰饶州路。明初,曰鄱阳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鄱阳来归,寻改曰饶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广谷大川,当吴、楚之交会。《史记》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汉建元六年,淮南王安上书: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盖其地当闽越襟领也,且北距大江,西隔重湖,兵争出入,常为孔道。晋末卢循之乱,鄱阳太守虞丘进袭克豫章,绝贼粮道,而循以败。隋末,操师乞以鄱阳袭据豫章,林士弘失豫章,退保余干,以伺豫章之隙。盖郡与南昌东西相望,并称雄郡矣。若夫道浮梁而向新安,出安仁而规衢、信,因利乘便,制胜之资也。明初,太祖克江州,遂幸饶州,岂非以险阻可凭,足为要会乎?而徒以丰赡称之,末矣。
  鄱阳县附郭。春秋时楚番邑。《史记》:楚昭王十二年,吴取番,楚恐,去郢徙若阝。秦为番县,吴芮为番令,称番君是也。汉为鄱阳县。高祖十一年,追斩黔布于番阳,即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建安中,孙权置鄱阳郡治焉。晋、宋属鄱阳郡。齐仍为郡治。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三百四十里。
  ○鄱阳城在府东六十里故县渡。汉县盖治此,即吴芮所居也。后汉时,县亦治焉。建安八年,鄱阳山越乱,孙权使吕范讨平之。自晋以后,皆为鄱阳郡治。唐移于今治。《志》云:今府城本吴芮筑,广周七里。孙吴时,周鲂增九里三十步。或曰此即鄱阳故城,非今郡城也。郡城盖唐初所筑。宋绍兴间,史定之为守,因旧址增拓至十二里,元亦因旧址。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命改筑今城,自是以时营葺。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广晋城府北百五十里。沈约《志》:三国吴置广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广晋,移鄱阳郡治此。齐属鄱阳郡,梁县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浩州。八年,州废,县省入鄱阳。今浩州城,在府西北百三十里,与彭泽县接界,见前。
  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初置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仍为阳县。刘宋永初二年省。○武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名胜志》:府东北六十里南和乡有武阳县故址。《汉志》注:鄱阳县有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采者,采取金之处。或曰梁陈时盖尝置县于此。又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布,芮婿也。汉高十一年,布败于淮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番阳,番阳人杀之于兹乡,盖即此地云。又吴芮观猎城,《志》云在鄱阳故城西十八里。
  ○芝山府城北一里,形若负,为近郭之胜。本名土素山。唐龙朔初,山巅产芝,因名。郡别名芝城以此。又荐福山,在府城东一里督军湖北,山下旧有万松关、百花洲,今废。○马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山势崇旋,众峰环拱。《道书》以为第五十二福地。《志》云:府西三十里有尧山,相传尧时洚水,避难者居其上,因名。徐湛《记》:郡有尧山,地皆饶衍,遂益食而为饶。又府西有莲荷山,在彭蠡湖中,望之如荷叶浮水上。莲荷山南十余里曰表恩山,山滨彭蠡湖,每春水涨,则山在湖中。
  巍石山府东南八十里。一名狮子山。高十丈,自顶至趾皆石,岩峭壁,下临溪流。山下有龙居寺,岳武穆尝提兵过此,题诗寺壁。《舆程记》:自狮子山至浮梁县一百十里,为往来通道。又白鹿山,在府东五十里。《志》云:道出乐平,此为中路也。○韩山,在府北六十里,上有韩信庙,因名。亦曰寒山,一名安山。明宣德中,建淮藩于郡城,此为窀穸之所。
  鄱阳山府西北百十五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三国志》:孙皓天玺元年,鄱阳历陵有山石文理成字,吴人谓石印封发,天下太平。《江表传》:历陵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俗相传谓之石印,即鄱阳山也。历陵,今九江府德安县。孙吴时,山盖当二县之界。○独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高二十丈,峭石滨湖,亦名独角山。又石步山,在府西北百有四里,中有石室如堂殿,多烟霭,不可入。
  郭璞山府东百十里。盘亘五十里,崇高百仞,为鄱阳群山之冠。璞尝寓此,因名。或云山本名阳山。○八棱山,在府北六十里,峰峦攒起,高百仞,亘数十里。又大小岩山,在府北一百七十里,两岩对峙,高千仞,盘据四十余里。《志》云:府北百四十里有浩山,接彭泽县界。
  ○鄱江府城南门外。其上源一自江南婺源县,汇诸山溪水,流经德兴、乐平二县界。一自江南祁门县,会诸山溪水,流经浮梁县界,入鄱阳县境,复会流而西,至城东门,又经城南,而广信以西诸水皆流会焉。环城流至西北,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一名双港水。宋绍兴二年,置孳生马监于双港,是也。又城南江中有石氵祭潭,中有蛟,名怀蛟水。唐刺史张栖真尝标《孝经》以示训,亦曰孝经潭。又《志》云:鄱江之滨多柳,宋知州史定之所植,以休息行人,今呼史公柳,亦曰柳林港。
  鄱阳湖府西四十里,即《禹贡》彭蠡也。隋始曰鄱阳,以鄱阳山所接而名。与南昌、南康二郡分界。详见前大川鄱阳湖。
  东湖在府城东,下流入鄱江。相传秦番令吴芮习水战于此,有督军台,因亦名督军湖。又澹津湖,在府城中央,一名市心湖,纳一城之水,穿城而出,合于鄱江,水虽浅而大旱不竭。○珠湖,在府城西南,余干县境之水皆会流于此。又乐平、浮梁之水亦皆来会,绕郡城,由饶河口入鄱阳湖。《志》云:县境诸水会于鄱湖者为大合,会于珠湖者为小合云。
  白沙在府西。水路百二十里,沙白如雪。《史记索隐》:豫章东北二百里接番阳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名白沙湖。白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又东南三十里地名武林,当闽越之京道。汉元鼎中,东越王余善使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既而武帝使杨仆出武林,王温舒出梅岭,下濑将军甲出白沙,以击东越,即此也。梅岭,见赣州府宁都县。○洲,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唐贞观中,天忽雨雹,因而生蚌,自后土人往往采珠于洲中。又螺蛳洲,在鄱阳旧县城东三里。《志》曰:螺蛳洲为鄱江之上流,两岸夹汀,其水最清。隋梁文谦刺饶阳,嗜此水,后人思其廉,因名为清洁湾。
  邵父堤府东北三里。唐建中初,刺史李复筑以捍番江,百姓思其德如召父,因名。又有马塘,在府东北四里。唐刺史马植筑以灌田,因名。《唐志》云:府北六里有土湖,亦马植所筑,今堙。
  ○棠阴镇府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北百九十里,有石门巡司。皆明初置。《志》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又有永平监,在府城东,唐所置铸钱处也。宋亦为永平监,元废。今为永平关。○芝山驿,在府城西南。元置。明因之。相近有鄱阳递运所,后以驿兼领。又柴栅河泊所,亦在府城西南。明洪武初,自府东柴栅改置于此。又新义站,在府北。又北有鲁城站,接江南建德县之石门站,为北出之径道。
  大阳埠府东北百里,路出浮梁。《舆程记》: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又六十里曰鸳鸯岭,又十里即大阳埠也。又府东北四十里有程家渡,又东十里为顾园渡,亦自府出浮梁县之道。○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明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又二十里为团砖,又二十里为棠阴巡司,接南康府都昌县界。又表岸口,在府西南三十里,又西至康郎山三十里,盖自府城西出鄱阳湖之口也。
  余干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万年县六十里,东南至安仁县百二十里,东北至浮梁县二百六十里。春秋时为越之西界,所谓干越也。汉为余汗县,属豫章郡。汗,音干。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因之。刘宋改汗为干。齐、梁仍旧。隋平陈,县属饶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干州。明初,复为县。旧有城,唐元和中筑,寻废。明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隆庆初,增修。万历八年,又复葺治,城周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里。
  ○玉亭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析余干县地置,属饶州。七年,省入长城县。八年,复省长城入余干。又白云城,在县治西,相传隋末林士弘所筑。
  ○余干山在县治东。两峰回曲相向,状如羊角,本名羊角山。一名双覆峰,一名冠山。多奇树怪石,前瞰琵琶洲。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县治西一里又有藏山,悬崖峭壁,上有梅岩。○冕山,在城东五里,与冠山相对。相传隋末林士弘退保余干,敌至,市民避此山得免,因名免山。后以邑有冠山,改今名。又玉马山,在县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志》云:山自抚州南城县过入临川县,凡历三邑,乃分一支入县境。又石虹山,在县北十里,有横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广,旁列石障如屏。
  康郎山县西北八十里,滨鄱阳湖,湖之南涯也。相传有康姓者居此,因名。一名枕浪山,谓能与风涛抗也。讹曰康郎。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友谅解围,东出鄱阳迎战,相持于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湖北之鞋山,明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今忠臣庙在其上,盖祀与友谅战时死事诸臣云。《舆程记》:山在湖中,为风帆之表帜。东至袁岸口三十里,道出饶州。东南至瑞虹八十里,道出安仁及抚州、南昌。西至团鱼洲二十里,道出南昌。东北至饶河口五十里,道出都昌、饶州。北至都昌六十里,道出南康、九江云。又洪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道士张氲隐此,因名。
  武陵山县东北三十里。陵,亦作林。《汉书·东越传》:余善使吞汉将军出武林、白沙以御汉,即此武陵也。元末兵乱,邑人吴宏立营于此,曰武陵营。山下有溪,为武陵塘,亦曰武塘,俗名后溪。又万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味甘。又黄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中宽外固,攒峰峭壁,灵泉异木,俗谓之小庐山。○李梅峰,在县南八十里,高百丈,周三十余里,南接抚州府东乡县界,初名平原峰,又名贞女峰。五代时有李峻、梅用者,读书其上,因名。又石螺峰,在县西南五十里,峰有石室,中如螺。又万斛峰,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去万春山五里,接万年县界,高耸突出。斛,或作鹄。
  ○康郎湖县西七十里。即鄱阳湖之南涯,因康郎山名。又族亭湖,在县西八十里,湖中流与南昌县分界。后汉时邑人张逸封族亭侯,湖因以名。一云湖在县西四十里。又担石湖,在县西北。《通典》:鄱阳郡西百七十里至担石湖,中流与南昌分界。
  龙窟河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邑志》:县境之水自锦江经县南四十里之霞山,又西径大溪,至桐口滩分流,其一支西北出亻布村,走龙窟,受润陂水,注瑞虹。又一支东北径八字嘴,走冯田渡,过黄坊,注珠湖,至饶河口。又一支全繇八字嘴径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开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入珠湖,皆汇于鄱湖。
  余水在县治南。亦名市湖。中有越水、余水,县境诸水之总名也。北通鄱江,南连龙窟河。《志》云:水会县之西南诸溪余水而名。以三道而入,亦曰三余水。或云吴楚越之余水,故名三余。《寰宇记》:干越渡去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有浮桥。唐大中元年,县令倪衍置,盖跨余水上。又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亦余水之支也。水口即担石湖。○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
  ○康山镇在县西康郎山上,有巡司。又八涧巡司,在县东北七十里。俱明初置,隆庆中废。又黄丘埠巡司,在县东南五十里,元置,明初废。隆庆中,废康山巡司,因改复黄埠司为戍守处。○龙津驿,在县南十五里龙窟河滨,元置,明初因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瑞虹镇,当鄱阳湖滨,为湖南往来之要会。又西六十里即赵家圩,路达南昌之通道。
  干越亭在县东南三十步羊角山前,屹然孤峙。唐初,令张彦俊建。兴元中,李德裕重修。按《史记·货殖传》:譬犹戎狄干越之不相入。韦昭注:干越,越之别名。汉曰余汗县,淮南王安曰: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汗界中。是也。古谓越之余地。宋《类苑》:干越亭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林麓森郁,千峰竞秀,真天下之绝景也。又县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亦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长江之深,与干越亭对峙。
  乐平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婺源县百九十里,东南至德兴县百十里,北至浮梁县百二十里。汉余汗县地。后汉建安中,孙氏析置乐安县,仍属豫章郡。寻以山越乱,使程普讨乐安,平之。孙休永安中,改属鄱阳郡。晋因之。宋、齐仍旧。陈天嘉元年省。唐武德四年,改置乐平县,属饶州。九年省,寻复置。宋仍属饶州。元元贞初,升为乐平州。明初,复降为县。今编户二百七十三里。
  ○乐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德兴县东百五十里,相传后汉灵帝时所置县。误也。盖建安中孙权所置。唐改置乐平县。《元和志》: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故曰乐平。《郡志》云:唐中和间,县始自旧城迁今治,无城,有四门。宋末立排栅为城,元末毁。明正德五年,因旧址增修,以御寇。十一年,重葺。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城周三里有奇。
  彭绮城在县治东。三国吴黄武中,鄱人彭绮所筑。又《名胜志》:县之桐山乡有长乐城,唐开元中置乐平县于此。今名长乐水口。
  ○康山县北五里。一名东山,县之主山也。又乐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有石如墨,旧名石墨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乳泉山,有石如砚,本名石砚岭。其西麓出乳泉,亦天宝六载改今名。○炼铜山,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
  石城山县东南六十里。一径萦纡而入,行十余里,皆怪石萦结。一名石城岩,又名仙人城。又有洞曰会仙洞。又军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势崇高。唐末乡人结军拒寇于此,因名。《志》云:县有鹧鸪山、石潭山及军山,皆黄巢犯境时屯军处。○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连亘万年及广信之贵溪县界,多幽险,旧尝设官镇守。《志》云:县东北八十里有凤游山,山势磅礴,为徽、饶间巨镇。旧名浚源,唐时改今名。县东六十里又有芙蓉山,以高耸秀丽而名。
  洪岩县东北九十里。高耸百余丈,盘亘四十余里,中有天井、桐木、风岩、泠水等数岩,惟洪岩最著。山腰有石室,南北相通,其中云气泉声不绝。山下洪氏居之,又名洪源。
  ○乐安江在县南。源自江南婺源县,经德兴县会诸水合流入县境。又西会浮梁水入鄱阳县,为鄱江。一云自县西合余干水入鄱阳湖,似误。《寰宇记》:乐安江源出县东北扶余岭。又有明溪、银溪、石湖溪,并流注之而为大川云。
  龙停湖在县西南。四时不竭,下流入乐安江。○汰金洲,在县西十五里,平沙临水。唐初有金,开元后废。又西五里至水口,亦出金。《郡国志》:鄱阳之土出金,披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山中亦出银苗云。
  ○仙鹤镇县南六十里。有仙鹤山,接万年县界,旧置巡司。明正德中,移于万年县之菏溪。○毛桥,在县东十里。又三十里为湾头,又三十里为黄沙,又九十里即江南婺源县。又界田桥,在县东,出德兴县之道也。
  浮梁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五里,东北至江南休宁县三百里,北至江南祁门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南建德县二百八十里。汉鄱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新平县,属饶州。八年省。开元四年,复置,曰新昌县。天宝初,改今名,仍属饶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里。
  ○新平城县东三百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寻废。开元中,改置于昌江口,正东临江,因名新昌。二十四年,移县治于城北昌水之西。天宝元年,以溪水时泛,伐木为梁,因名浮梁。元和间,又移治于高阜,即今县治。《志》云:昌江之南有废城,亦曰南城。唐末黄巢之乱,县令金日安尝徙百姓居于此,寻复故。旧无城,元至正间,尝筑城浚池,寻复废。明正德三年以后,尝因故址增修。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今城,周四里有奇。
  ○阳府山县西二十五里。山峭立溪侧,地暖,物皆早成,因名。又西五里曰万户山,奇秀峭拔,与阳府山并峙。《闻见录》:二山南接鄱阳县,北达建德县,为要隘处。○石鼓山,在县北三十里,临溪有石如鼓,因名。《舆程志》:自石鼓山而北三十里曰小儿滩,又二十里为池滩,北出祁门县之道也。又有鞍山,在县西一百里。又西十里即狮子山,西达府城之通道。
  九英山县南五十里。唐末邑人宁赓据此以拒黄巢。赓有九子,名皆从山,后人因呼山为九英。○程山,在县东六十里,今名石吴山,有石吴溪水,流合乐安江。陈程灵洗之裔居此,因改今名。《志》云:县东百里有张公山,即鄱江发源处。似误。张公山,即率山也。详见江南休宁县。又王师山,在县东五里,山秀拔。宋朱貔孙居此。后官太子谕德为度宗师,因名。又县治东一里有青峰山,亦圆秀。
  五华峰县东八十里。五峰并耸,亦名莲花峰。《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洞灵岩,有洞四:曰庆云、莲花、含虚、张公,皆幽胜。又有水龙岩,在县东四十里,有水潜行地中,而出于岩左,迤南曰凤游岩,有大石室,避乱者常居岩中。○浇岭,在县东六十里,高险可凭,与婺源县分界。又南村岭,在县南五十里,有何家墩,可据为险。
  ○昌江在县南。源出县东北婺源、休宁两县界山溪中,流经县东八十里,又西合祁门境内诸溪水,绕城东而南,又西经景德镇北而西南流,合乐安江,入鄱阳县境,为鄱江之上游。又鄱源水,在县东。《志》云:源出县东北百四十里之高山下,西流百里而合杨港,又南入于昌江。
  倒湖县东北百三十里,与祁门县接界。又东北百十里即祁门县也。湖当往来经行之道。又石牌潭,在县西六十里。《舆程记》:自景德镇西十里为官庄,又二十里为石牌潭,又二十里为宗潭,又三十里为府东境之狮子山,至府城八十里。○猴滩,在县东北。《闻见录》:由景德镇出县北石鼓岭,至猴滩,达祁门县。又小儿滩在县北五十里,又二十里为池滩,又十里为小北港,又四十里至倒湖,皆舟行达祁门县所经也。
  浇岭水在县东。源出婺源县界之梅岭,西流经浇岭下,有长山水自乐平县流入焉。又西北流,至景德镇南入昌江。又江力水,出县西北六十里黄连山,至阳府山西入昌江。○苦竹港,源出县北百二十里之苦竹岭,东南流,合北港水,至县东北入昌江。《志》云:北港水出县西北百三十里梁禾岭,东流合桃树岭水,又东合苦竹港,入昌江。
  宁家陂在县南。其水北注于昌江,名小坑港。相传梁末所凿,其旁壤地二千亩有奇,环山背水。道东有豪猪岭,其水北注成港,筑陂分水,西凿岭麓,引为石渠,以资灌溉,所谓宁家陂也。岁久堙塞,民苦硗瘠。明正德三年,循故址疏导,始无石田之患。
  ○景德镇县西南三十里。水土宜陶。宋景德中置镇于此,因以景德为名。明初因元旧置税课局。正德初,始置御器厂,于是有官窑民窑之分。《志》云:瓷器出景德者最佳,镇东南湖田市次之,麻仓洞又次之。
  桃树镇县西北百二十里。以桃树岭名。有巡司。又黄梅寨,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高岭洞,其地绝险,与徽州府接境,黄巢之乱,民多避难于此。《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汪村,接江南休宁县界。○鲤鱼桥,在县东南。《闻见录》:鲤鱼桥东接婺源县界。县东又有梨尖岭,亦接婺源界。北有金山殿,接祁门界。
  德兴县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浙江开化县百四十里,东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里,西北至浮梁县百五十里。本乐平县地。唐置德兴场。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升为县,属饶州。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八十三里。
  ○银城废县县东百二十里。《志》云:陈置县,属鄱阳郡。《隋志》云:鄱阳县有陈银城县。开皇中,废入鄱阳,即此。又吴阐城,在县南七里,世传吴芮尝驰马于此。○乐安废县,在县东百五十里。《志》云:水路去今乐平县三百二十里,吴置,陈废。或云:唐初于故银城置乐安县,后因歙寇陈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乃移于乐安水口云。
  ○银山县东三里。《元和志》:乐平县东百四十里有银山,每岁出银十万两,收税七千两,亦名银峰山。宋程迥《厅事记》:唐贞观中,权万纪言宣饶银大发,帝斥之,盖谓银峰也。总章初,用邓远议置场榷银,号曰邓公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奏罢之,时元四年也。县四面皆水,取其地产银,惟德乃兴之义,南唐因以名县云。○天门山,在县治西,以山岭崇高而名。
  大茅山县东南百里。山最磅礴,千峰万壑,深林邃谷,为县境诸山之冠。又鸣府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势崔嵬,云烟昼晦。○铜山,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煅炼成铜。元至正十二年,中书省臣张理言:德兴三处胆水浸铁,可以成铜,宜即其地各立铜冶场。从之。因以理为场官试之,其言不验,于是复废。
  ○建节水在县西南。源出广信府弋阳县界,西北流入县境,下流入乐平县境,合乐安江。又洎水,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出高山下,西流入建节水,并为鄱江之上源。○大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徽州府婺源县,至县境会诸溪水,下流入于乐安江。
  ○白沙镇在县之乐平乡十二都,有巡司。又县境荣禄乡有石港城,元末邑人王溥筑以自固。○金场,在县南二十里,宋时冶金处也。又有银场,在县东六十里,唐冶银处。《志》云:县境六都有朱砂共,共石槎牙,罅间出朱砂,今湮没不可得。
  安仁县府南二百十里。东至广信府贵溪县百里,西至抚州府百五十里,西南至抚州府东乡县九十里。汉余汗县地。晋析置晋兴县,属鄱阳郡,寻废。唐武德四年,析置长城县,属饶州。八年,仍省入余干县。宋开宝八年,置安仁场于此。端拱初,升为县,仍属饶州。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姚源寇起,因筑土城,覆以石瓦。嘉靖四十一年以后,屡经营葺。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九十七里。
  ○长城废县在县北。唐初,置县治此,寻废。今为长城乡。《通志》:晋永嘉七年,尝改晋兴曰兴安。或曰:德兴县治北有兴安废县,晋永嘉中置。似误。
  ○华山县西北七里。山最奇秀,类池州之九华山。《志》云:余干县南七十里有华山,盖境相接也。又县西北四十里有紫云山,亦高秀。《志》云:余干县界有白云山,与此亦相接。○积烟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宋末邑人陈{大羊}与蒙古兵战于此,兵败死之。
  吴岭县西南六十里。相传汉吴芮与东越王尝战于此。巅有洗马池。○仙岩,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人不能到,下有溪流。《志》云:仙岩东接贵溪县界,其外又有燕岩、琐岩、白云、盐仓、钓藤、马嘴、杨子、金仙诸岩,相去不过十里云。
  ○锦江在县南。一名安仁港,一名兴业水。自贵溪县漏石村流经县界,下流经余干县,为龙窟河。港中有崩岩横石,悬水千仞,湍奔浪激,声合风雷,舟楫所历,少有程准,篙工失措,便成齑粉,然居人赖其膏泽之利,溉田几二百余顷。又县南有云锦水,发源福建光泽县,峭壁千仞,绚草成章,故有云锦之称,西北流合于锦江。《志》云:县治前有云锦楼,下瞰锦水,旧设云锦驿于此。
  白塔河在县东。源出贵溪龙虎山及抚州金溪县,合流入于锦江。又龙泉水,在县南六十里,渊深莫测,引流入白塔河。○乌石涧,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抚州临川县,下流入白塔河。又有玉石涧,在县治东,上有衣锦桥,流入云锦水。
  ○白塔镇县东二十都,有巡司。又有紫云驿,在县治西临锦江侧。○团湖坪,在县北。宋末张孝忠与蒙古战于此,力竭死之。又鹅门隘,亦在县北,路通余干、万年二县。又北有石头口,北经苦竹山,自县趋府城之道也。
  万年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乐平县八十里,南至安仁县八十里,东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八十里。本鄱阳、余干、乐平三县及贵溪之远鄙。明正德七年,群盗聚乱于此,讨平之,因置今县,筑城,以砖石,周不及二里。编户六十四里。
  ○万年山在县治北。亦曰万年峰,县以此名。旧《志》:德兴县界有万年岭,宋末广王由此入闽,曾驻跸山下。今县东北去德兴百六十里,盖旧为德兴界也。明正德六年,江西盗起,七年,调两广土兵剿之,前后俘斩万余。姚源洞残贼尚猖獗,复俘斩五千余人,因设县于此。
  犁壁山在县南。四围突起,盘旋如壁,一名挂榜山。明正德中,参政吴廷举平姚源贼,驻师于此。又县南有铜冈、罗村、石虹等山。○武山,在县东南,接贵溪县界,盘礴数里,即吴廷举分守武山断贼归路处。又有文山,在县东五十里,接乐平及贵溪县界,旧尝置戍于此。
  三界岭在县西。《志》云:岭当余干、乐平、安仁三县之交,因名。明正德中,吴廷举讨姚源贼,置寨于此,以扼冲要。相近又有上茶诸岭。又石牛岭,在县东五十里。又东有马伏诸岭。《志》云:县西北有百丈、梅树诸岭。又有桃岭,正德中,讨姚源贼,亦尝驻营于此。
  姚源洞在县东里许。深可十五里,两山并峙,林木蓊蔚,土田肥美,向为盗薮。明正德以后,始为乐土。《志》云:县西北又有何山洞,亦深广。
  ○洎江在县北。自德兴县西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界,合龙窟河。《志》云:县西北有殷河,出百丈岭,合诸溪以通洎江。县西五里又有陈坊渡,其水亦流入洎江。
  姚源水在县西南。自贵溪县北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即余水之上源也。又县有裴源水,明正德中,俞宪击姚源洞贼于裴源,败之,是也。○古楼埠水,亦在县西北。《志》云:其水北流,合余干县冯田水入番阳县界,会于珠湖。明正德四年,官军捕姚源盗,遇伏于古埠,即此。
  ○荷溪镇县东南四十里。又东南去乐平县之仙鹤镇不及十里。明正德中,筑城于此,以御寇冲,寻移仙鹤寨巡司戍焉。又桥顶寨,在县南,接安仁姚源界。又县西有黄柏寨,北有富公寨,东有三界寨,旧俱为戍守处。○石门街,在县东南,水陆俱接贵溪县之神前街,亦与余干、安仁县接界,为盗贼出没处,有巡司。见贵溪县。又五星桥,在县西北姚源水上,与余干县接界,亦为要隘处。
  附见:
  饶州守御千户所在府城西南隅,明洪武初建。
  ◇广信府东至浙江衢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崇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建宁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建昌府五百十里,西北至饶州府五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五千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地。战国为楚地。秦属会稽、九江二郡。汉属会稽、豫章二郡。后汉因之。孙吴属鄱阳、东阳二郡。晋以后皆仍旧。梁属吴州。隋属饶州。唐初,仍属饶州。乾元初,析置信州江淮转运使元载奏置。宋因之亦曰上饶郡。元曰信州路。明初,曰广信府,领县七。今仍曰广信府。
  府当吴、楚、闽、越之郊,为东南之望郡。唐元载以鄱阳川原远,边防襟带,请增置信州,是也。宋韩元吉曰:郡南控闽越,东引二浙,隐然为要冲之会。今自玉山以达三衢,自铅山而入八闽,诚毂绾之口也。刘宋泰始初,邓琬以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遣其党张淹自鄱阳峤道入三吴,军于上饶。南宋德末,谢枋得崎岖于此。明初,胡大海与伪汉相持,屡争信州,岂非以地利所在欤?
  上饶县附郭。汉豫章郡鄱阳县地。孙吴析置上饶县,属鄱阳郡,以其地旁下饶州而名。晋省。刘宋复置,仍属鄱阳郡。齐、梁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饶州。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初,复置为信州治。今编户二百八里。
  ○信州城今府城。唐所置也。《志》云:宋时罗城,周七里有奇,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先是辟四门,后复辟为八门。皇二年,洪水为害,因旧址修筑。淳七年增葺,十二年复为洪水所坏。宝三年,又修筑焉。元仍旧。至正二十年,城归于明,乃复营治,并浚城濠,自城西而南,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自南而东通溪流,深二丈五尺,阔四十九丈。洪武九年,复为洪水所溃,寻复营葺。正德五年以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九里有奇。○上饶故县,在府城西北天津桥之原。孙吴时置上饶县于此,隋废,今社稷坛即其故址也。
  ○南屏山府东南五里,与谯门相值。有一峰尖耸,名曰狼牙,其势自东南来,拱抱府治。山麓有台,地高爽,登之可望一城,名曰跨鹤,宋知州王自中所建。旁有南台,赵汝愚所筑也。○石桥山,在府西二十里,山半有岩洞,远望如月,亦名月岩。其上平坦如桥,因名。
  灵山府西北六十里。一名灵鹫山。《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有七十二峰,高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草及水晶等珍。其东北峰挺立孤石,高百余丈。西峰绝顶有葛仙坛遗址。溪分五派,西流入上饶江。《志》云:宋时有水晶场,设灵山之白云尖下,岁贡水晶器凡十事。元初停采。明天顺中,遣内官采进,多不堪用,乃复罢之。重山,在府城北,其脉由灵山来,重峦叠,峻绝,谢枋得因以叠山为称。又有岩山,亦在府城北,脉由重山来,迂纡昂伏数十里,再折而南,平绝壁,然巨岩,空空可容数千人,有石泉甚甘美。
  封禁山府东南八十五里。一名铜塘山。险塞危峻,为郡之要害,中产铜铁。明景泰中,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剽掠永丰,知县邓显追捕,遇害,久之患始平。自是严冶禁,设隘戍守。《志》云:山绵亘广远,东接福建浦城县界。有铜孛山,为封禁之要口,南连福建崇安县,北通永丰县。其西南为择子岭,与高洲铁山一带相接,向为奸宄啸聚之地。其中林篁丛杂,溪港连延。旧制以其险峻难通宜于封禁,因名。万历三十年,尝复议开采,不果。自是垂为永制。○丁溪山,在府南七十里,一名铁山。宋时为冶铁之所,任百姓开采,官收什一之税。后属饶州永平监,今废。又铜山,在县南四十五里,脉自铁山而来,其西接永丰县之鹤山。《志》云:府南十里有南岩,一名卢家岩;又有北岩,亦在府南,并称形胜。
  ○上饶江在府城南。源出怀玉山,分流两道:一东自衢州常山县入浙江,一西南流过玉山县,又西流经城南,合诸溪之水,经弋阳、贵溪县入饶州府安仁县,为安仁港,下流入于鄱阳湖。
  槠溪府西十里。源出灵山,西南流入上饶江。以岸多槠木而名。或曰槠溪即灵溪也。明初,胡大海攻信州,败元兵于灵溪,遂克其城。溪盖因灵山而名。又宋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灵山,流百二十里入上饶江。○古良溪,在府南六十里;又有破石水,俱出封禁山北流,与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饶江。
  ○岑阳关府南百二十里。山溪丛杂,径路崎岖。又东至浦城县之二渡关三十里,为江闽之间道。又竹关,在府南百里,二关皆在崇安八关之列。今详见福建崇安县。又柴门关,在县北百里,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又北有东坞关,亦走徽、婺之间道也。○沙溪寨,在县东七十里,路通闽浙山寇啸集之处,旧有巡司。郑家坊镇,在县东北七十里,与徽、饶邻境,人烟□集,为一郡之会,有巡司。又县东南百里有八坊场镇,亦置巡司,与邵武接境,山深路阻,奸宄往往薮匿于此。
  回车馆在城西南隅。宋皇二年,晋陵张衡为郡守,作驿曰饶阳,宅曰回车,后合为饶阳驿。元至正二十四年,徙于县西,改名葛阳驿。明洪武十四年,迁于今所。《志》云:驿在今府南一里,今废。
  玉山县府东百里。东至浙江常山县七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二百二十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及鄱阳县地。隋为东阳郡信安县地。唐初为常山、须江及弋阳三县地。证圣三年,析置今县,以县有怀玉山而名。初属衢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因之。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怀玉山县北百四十里。一名辉山,亦名玉斗山。水分东西流,西入鄱江,东入浙江,为衢、信两郡间之望镇。详见名山怀玉。○三清山,在县北百二十里,高七百余丈,周二百余里。三峰峻拔。自麓行二十五里,始陟山巅,其岩洞多奇胜。《志》云与怀玉并峙,盖即怀玉之支峰矣。今亦附见怀玉山。
  水南山县南二里。俗名大王山,又呼黄谷山。其脉自闽来,锐如卓笔。其东有功曹山,下为冰溪,一名大王潭,实上干溪、玉溪所会处也。又东里许为武安山,三山并列,下亦有泉,世谓暖水三山,即此。又齐峰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脉自永丰县来,形如屏障。元魏玄德居此,善制墨,今土人犹传其业。○太甲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上有商太甲庙。其北十里有洞岩,林壑掩映,峰崖奇秀,溪水流出,其声清壮。
  ○玉溪县东五里。因怀玉山而名。水有二源,合流十余里,会诸溪水入上饶县界,或曰即上干溪也,出怀玉山,溪源干浅,秋冬不通舟船,故名干溪。韦昭曰:干越,越之别名也。此为上干。又下干溪,在县治东南二里,亦有二源,自浙江江山县界来,俱至渎口,合而为一,抵废酒务后,与上干溪合流。上干溪水所经处,间与衢之常山接,自信而衢,不可舟行,间以陆运者,此也。又《清波杂志》:衢、信之间有驿,名兑谷,谓其水从三道来作兑字形云,即今草平废驿也。
  仓溪县南三十里。源出浙江江山县境,委蛇至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流二里许,与渎口合,为玉溪之别源。中有石陂潴水,呼为石仓,人多渔钓于其处。○沙溪,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县北五十里有沙溪岭,与玉山相连,产石,可为砚。水流下二十里,谓之沙溪。又南入于上饶江。又□溪,在县西,亦出怀玉山,入上饶县境,通小舟。
  ○十里关县西三里。旧有戍兵。又有东关,在县治东。明正德八年,设以防姚源之盗,榜曰八省通衢。县治西又有西关,与东关相对。《志》云:连城关在县治西,公馆置其上,下为连城桥。明正德八年,断桥以绝姚源寇冲,后复建。○矿岭关,在县西北。又县北有广平、鸦山二隘,路通徽、饶。《南行记》:玉山县北有矿岭、柴门、蜈蚣三关,矿岭道出上饶,柴门、蜈蚣道出饶州府德兴县。《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童家坊,亦接徽、饶境。
  沙砾镇县东二里。《志》云:即县治也。未立县时,号沙砾镇。唐天宝十四年,草寇窃发,里有徐叔伦者,倡众保障于此。证圣中,始置为县,因山为名。峰岭合沓,溪谷相互,虽步通三衢,而水绝干越。○柳都寨,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巡司,路通闽浙。又峡口隘,在县西北。《闻见录》:自府城东二十里龙溪分路,由牛头岭临江湖出峡口,直抵县之北门,此往来间道也。又有峡溪隘,在县东北七十里峡溪岭。《舆程记》:自县北达徽州之道也。
  草坪驿县东四十五里。亦名草坪镇。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遏浙东援兵,是也。又东四十里达常山县驿,今废。信、衢之交,舍舟从陆之道,凡八十里。又怀玉水马驿,在县治西,宋置,明初因之。初为马驿,别置辉山水驿于县治南,后并入马驿,因为水马驿。又县治西旧有玉山递运所。○东津桥,在县东二里。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复屯玉山。胡大海时守婺州,遣兵败之于东津桥,遂复玉山县。《志》云:桥,旧为浮梁,屡遭洪水漂荡。成化中,改建以石,后常修治。
  弋阳县府西百二十里。东北至兴安县五十里,东南至铅山县百十里。汉豫章郡余汗县地。孙吴析置葛阳县,属鄱阳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属饶州。开皇十二年,改曰弋阳县,以县治弋水之阳也。唐仍属饶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仅营城址,立四门。嘉靖四十年,因旧址营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十三里。
  ○宝丰废县县南五十里。宋淳化五年,升宝丰场为县。景德元年,废为镇。康定中复置。庆历三年又废。《志》云:县西有玉亭县故址,唐初所置。今见饶州府余干县。
  ○龟峰山县南二十五里。弋阳江经其下,山连峰接岫,参差错落,其得名者三十有二峰,皆笋植笏立,峭不可攀。中一峰形如龟,又有蜃楼,能吐纳云气,以验晴雨。又军阳山,在县南三十里。《方舆志》:昔有将兵屯于山阳者,故名。层崖壁立,众山巃嵷,迥不相接。唐贞元中,山产银,乾符后不复有。亦名君阳山。《志》云:宝丰镇旧置于此,亦曰宝丰场。山之北五里曰宝峰山,广袤数十里,白云吞吐,飞瀑清响,与灵山、龟峰山并峙。中有石亭,高七十余丈。又有仙人石桥,长五十余丈,广二丈。○仙人城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峰壁立,高五十丈,形如层城。其巅坦平,有池水澄冷可掬。亦名赭石山。
  七星山县北三十里。林木蓊蔚,下有沃壤,可以树艺。昔有七星坠此,因名。《志》云:县东二十里有待宾山。梁大同七年,尝置待宾院,隋废。今名狮子岩。又有赭亭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界弋阳、兴安之间。山形方正如削,望之亭亭。其色赤,无林木,旁有小山相肖,曰小赭亭。后汉李封赭亭侯,或以为即此地也。○十二台山,在县西四十里,峻峭秀拔。又县西七十里有石城岩,其广可容万人,上有石乳泉。
  ○弋阳江县东二十里。其上流即上饶江也。又西,弋溪流合焉。《志》云:弋溪源出灵山,西流合葛溪。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又西南会于上饶江,俗名弋阳江。○葛溪,在县东七十里。源亦出灵山,下流合弋水、晚港水,并注于上饶江。又西流经贵溪县,谓之芗溪,亦曰贵溪。旧《记》云:葛溪水经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溪旁有葛玄冢,故名。
  明溪县西二十里。源出贵溪县,南流入县界,又五十里出上饶溪。本名弱水,唐刺史孙成改今名。○信义港,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县境,引流而东北,至县界,下流入于葛溪。其旁土地高沃,人多信义,因名。《志》云:县东境诸溪水合流于县东南,有巨石横出溪中,捍截东流,县治赖此无冲溃之患,因名之曰神石。
  ○弋阳馆县治东。唐置。宋因之。今为葛溪水驿。○大桥,在县北。又县北二十里有漆工镇,北走乐平县,此为必由之道。又黄沙港,在县东五十里。县境有湖村山、箬埠,并水陆险要,为戍守处。
  贵溪县府西百九十里。西至饶州府安仁县六十里,东至弋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德兴县二百四十里。汉余汗县地。隋为余干、弋阳二县地。唐为弋阳县地。永泰元年,置贵溪县,以县在须溪口而名,属信州。宋因之。县初无城。明正德三年,姚源贼起。六年,始营县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十里。
  ○贵溪旧县县治西一里。今谓之旧教场,唐时县治此。旧《志》:县界余干、弋阳两县间,地方阔远,山水回合,舟行沿溯,累废旬日。唐永泰初,议就须溪口置县,以便往来停宿。元移于今所。
  ○三峰山县南二里。三峰鼎峙,一名天冠山,高三十余丈,与县治相对。山之东麓接王表岩,亦曰长廊岩,修岩如廊。相传西汉末,有王表者隐此,因名。又五面山,在县西南五里,东接三峰山,其南一峰屹立,五面如削成。《志》云:县南三里有徐岩,宋徐绍景读书处,林深水远,洞穴幽邃,有巨石平坦,突出山侧如月,攀萝可登以望远。
  象山县西南七十里。初名应天山。宋陆九渊读书于此,以山形如象,改今名。山间有原坞及良田清池,无异平野,四方从学者,多结庐其中。山阴之巅,又有麈湖,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其余岩壑,泉石俱称绝胜。又县西南八十里为象楼山,兀然突耸,如楼阁之状,本名石楼山,天宝六载改今名。○自鸣山,在县西五十里,邑之镇山也。巍然群峰之上,巅有湖,天欲雨则水涌,其声如雷。
  龙虎山县西南八十里,在象山之西北。《志》云: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以为第二十九福地。后汉章和间,张道陵修炼于此。今有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图经》:龙虎山,在后汉末,张鲁之子自汉中徙居此。宋大中祥符八年,召其徒正随赴阙,赐号真静先生。王钦若奏立授院及上清观,蠲其田租,即上清宫也。出龙虎山而西一二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澄滢,可鉴毛发,则仙岩列焉。其岩峰峦削立,高出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穴、房室、窗牖、床榻、仓廪之状,共二十有四岩,而总名之曰仙岩,与饶州府安仁县接界。
  藐姑山县南七十里。高四十余丈,广三十余里。泉石甚胜,有封鬼等洞,俗传张道陵遗迹也。又鬼谷山,在县南八十里,道家以为第十五洞天。山有苏秦台、张仪井。又有鬼谷洞,幽黑,入必以烛,周回数里,容数千人,俗传鬼谷子隐此,盖好事者假以名山云。○昂山,在县西南百余里,东连贵原,西接梅潭,南入福建界,北带上清溪,广四十余里,山形昂耸,物产蕃庶。又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仙源乡,一峰特出,亭亭天表。又西十里许为西原山,石壁削立,两旁如门,山椒有壁鲁洞,世以为神仙之窟宅。
  百丈岭县北七十里,路出饶、徽二郡。《鄱阳记》长沙王屯兵百丈岭,即此。又璩岭,在县南八十里,亦曰据岭,谓闽越偏据时,以此为界也。今岭西有璩大夫祠,盖南唐命其臣璩姓者守此,因以为名。相近又有水帘洞,洞中可容数千人,洞口泉水悬崖而下,状若垂帘。又张镇岭,《志》云:在县西百里仁孝乡,高二十余丈,昔有贤士张镇者隐居于此,屡聘不起。上出黄连。○贵原,在县南百余里,南通福建光泽县,西连昂山,广七十余里,内多美地良田,物产蕃庶,民俗淳厚。宋叶梦得尝经此,题壁曰新丰。今因有新丰街。又秋香原,在县北四十里,以原多桂树而名,一名周原。
  ○芗溪在县城南。相传溪旁产郁金香草,因名。一名贵溪,其上流即上饶江也。自弋阳县流入境,会于须溪。《志》云:须溪,在县治西南,源出福建光泽县界之大源官山,经火烧山北,又北流历夏南乡,合三十六水至中坑渡而入芗溪,其合处曰须口,俗呼罗塘港。又西入安仁县界,为安仁港。○石堂溪,在县西二十里。《志》云:县南百二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数百人,下为石堂溪,北流合于芗溪。又上清溪,在县南百里。源有二:一自分水岭北流,经罗家洲;一自建昌府南城县高阜山北流,经梅潭至大王渡,合而西流入于安仁港。
  义泉井县南七十里,当入闽要路。行者至此,多渴,里人徐氏凿井引泉,作亭其上,人赖其利。又有三台井,在县南百里,其井三级相连,水源不竭。
  ○雄石镇在县南八十里璩岭下。唐武德八年置。有巨石雄踞溪浒,因名。俗呼阵石。《志》云:镇在唐末为江闽要冲,尝置镇遏使于此,宿兵守卫。五代时,杨氏、李氏相仍置戍。宋平江南,始敕镇隶县。○管界寨,在县南九十一里,有巡司。又县北八十里有神峰寨巡司,近饶州万年县界。《志》云:司在自鸣山之西。又有金沙埠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为石鼓溪,又西十里为鹰潭渡,接安仁县界,皆设险处。
  芗溪驿在县治东南。治西又有芗溪递运所。皆明初置。又胡林桥,在县西,自抚州东乡县入县境之道也。又县北有黄连桥,又有倪家港,为自县入饶州府之要隘。《志》云:县东四十里有河潭,县南八十里有江明山,今皆为设险处。○上清宫,在龙虎山中,唐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政和间,赐名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赐名正一万寿宫。今曰上清宫。张道陵裔世袭真人居于此。《闻见录》:上清宫至抚州金溪县百里,又百二十里至建昌府。
  铅山县府西南八十里。东至福建崇安县百三十里,西北至弋阳县百十里。唐上饶、弋阳二县地。南唐置铅山场,寻升铅山县,属信州。宋开宝八年,平江南,以县直隶京师,寻还属信州。元元贞初,升为铅山州。明初洪武二年,复为县。九年,始营县城,环城为濠。正德十四年以后,屡经修筑,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铜宝山县西南七里石窍中。有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一名七宝山。宋建隆三年置铜场,今废。《志》云:县西三里有胆水,盖出铜宝山下。○铅山,在县西四里,旧名桂阳山,又名杨梅山。唐时,山出铅,百姓开采,十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元年复开,隶饶州永平监,寻又废。山亦出铜及青碌,南唐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
  鹅湖山县北十五里。山之上有湖生荷,旧名荷湖山。后有龚氏畜鹅于此,因改鹅湖山。周回四十余里,诸峰连络,以一二十计,最高处名峰顶,有三峰揭秀。又女城山,在县东三十里。《志》云:山形如乳,故以女名。其巅有蕊云洞。○葛仙山,在县南五十里,吴葛玄修炼于此,因名。山高秀,上有龙井。又大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峰峦雄峭,横亘数里,当饶江中流,亦名青山。
  分水岭县南七十里,南接福建崇安县界。山岭峻阻,水流南北两分,南流达闽江,以入于海,北流达鄱湖,以注于江。分水关置于其上。又紫溪岭,在县南四十里,高可四百余丈,其水流为紫金溪。岭下旧有紫溪驿。又南四十里为乌石岭。《志》云:乌石岭南五里为郑家岭,往来必经之地也。又有白鹤岭,在分水关外,间道可达崇安大安驿,今塞。
  车盘岭县南六十里。明正德中,浙江庆元贼叶宗留作乱,由福建浦城劫建阳,掠建宁,分众袭车盘岭。铅山惴恐,行旅断绝。既而邓茂七作乱于延平,诏张楷等讨之,至广信,以道梗不能前。指挥戴礼请先驱击贼,遇宗留于黄柏铺,殪之。贼党奔入山,拥叶希八为渠魁,复劫车盘岭,悉众驻十三都,欲回浦城。戴礼进军搜山,至十二都,败死。今车盘驿置于此。黄柏铺,在县南五十里。十三都、十二都,俱在县东南境。
  ○上饶江县北三十里。自上饶县流经此,又西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商旅毕集于此,税厂官仓在焉。《志》云:县北五十里有青山湾,又北十里曰黄沙湾,与上饶县接境,皆行旅所经也。
  川县西三十里。《志》云:县西二十五里有新岩,一名石城洞,以石门如城而名。相近为层冰洞,又西五里为石龙洞。三洞皆岩诡异,川去三洞不远。洞有两小溪,合流入川,流下五里,谓之口,西北入上饶江。《志》云:口镇在县西北三十里。宋淳熙间,设住泊巡司于街北。明洪武十五年,革。○石溪,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源亦出山溪中,上饶、永丰南境之水皆汇流于此,北入上饶江。
  桐源水县南五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府界,远近众流悉汇入焉。经县西南三十五里,至口。县北二十五里有傍罗水,源出玉山,过郡南五十里,至傍罗,下口。
  江家湖县西一里。一名西湖。湖内生菱荷,旁多高柳,沙屿回折,景趣潇洒。今故址仅存。○石井,在县东北四里资圣院后,周六丈,深三丈,有岩三面回抱,瞰于井上。县多胆水,味涩,此独甘,昼夜流注,溉田数百亩。旧名玉洞泉,又名碧玉泉、慈济泉。唐光启中,赐额曰石井。
  ○分水关在县南分水岭上。有巡司,为浙闽之冲要。今详福建崇安县。又温林关,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峦峻绝,亦崇安八关之一也。亦见崇安县。○石佛寨,在县西南五十里,有巡司,接福建邵武府界。又县西南五十里有湖坊隘,西达贵溪县,南通福建光泽县之云际关,为戍守处。《邑志》:县东南四十里有刘墩隘,相近又有石龟岭寨,其地险峻幽僻,惟一路通上饶高洲封禁山。明嘉靖中,寇乱,筑垒戍守,得免。盖饶、铅两境咽喉所系也。
  锁山门县西七十里。山溪险仄,昔时胆水出此。其水或涌自平地,或出自石罅。《神农本草》云:胆水能化铁为铜。宋时为浸铜之所,有沟漕七十七处,兴于绍圣四年,更创于淳熙八年,至淳后渐废。其地之水有三,胆水、矾水、黄矾水,各积水为池,每池随地形高下深浅,用木板闸之,以茅席铺底,取生铁击碎入沟,排砌引水,通流浸染,候其色变,锻之则为铜,余水不可再用。县之胆水多自山下注,势若瀑布,随天旱涝,而有涸溢。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后水流断续,浸铜颇费工力。凡古坑有水处曰胆水,无水处曰胆土。胆水浸铜,工省利多。胆土煎铜,工费利薄。水有尽,土无穷,官亦兼收其利。《通考》:浸铜之说,自昔无之,因饶州布衣张甲献言而始。绍圣元年,其利渐兴。绍兴二年,朝议以坑冶所得,不偿所费,悉罢监官,以县令领其事。后遂废。今犹有胆水余流,水潦时东溢入于口。○霞落园,在县北三里。宋绍兴间,闽寇范汝为作乱,丞相李纲将兵万五千人驻于霞落,即此。俗呼相公府。
  鹅湖驿在县治北。又有铅山递运所。俱明初置。又车盘驿,在县南车盘岭。车盘递运所亦置于此。《舆程记》:县南四十里有紫溪镇,因置紫溪驿。又二十里为车盘驿,旧有车盘寨,宋淳熙间设巡司。明洪武十三年革。又二十里为乌石驿,又东南四十里即崇安县之大安驿也。○祝公桥,在县东南六十里。《闻见录》:自祝公桥三十里至源藤岭,又三十里至葫芦岩,又三十里即崇安之桐木关。今关在县西南八十里,为入闽之间道。
  永丰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东南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本上饶县地。乾元初,析置永丰县,属信州。元和中省。宋初,为永丰镇。熙宁七年,复升为县,仍属信州。县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五里有奇。编户六十九里。
  ○排山县东二十五里。高数百仞,周十余里,群峰巑岏,如列戟然。又石城山,在县南十五里,山之左右,石壁如破垒,中颇平衍。《元志》云:唐末避黄巢之乱,城其两端而居,因名。○星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山周回三十里,高百余丈,罗列周布,若陨星然。相传黄巢之乱,尝寨其巅。又东数里有明石山,亦高广。又县东六十里有三岩山,周七十里,高三百余丈,屹立孤耸,冠于群山。有三石岩,广皆数丈。又松峰山,在县东七十里,山高百丈,周百里,接浙江江山县界,顶有龙湫。
  青金山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要会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其并峙者为永丰山。《志》云:永丰山,形如石,下瞰溪流。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去县西北二十五里。又西南即青金山也。○覆泉山,在县西北十二里,俗名覆船。《元志》:山有泉八十四,冬夏水沸出,溉田万顷,山因以名。今堙塞,仅有泉三四处耳。又鹤山,在县西二十里。山有龙池,四时不竭。高八十余丈,周六十里。其东北接上饶之铜山。王象之曰:鹤峰左有天井,广丈许,深莫测,溉田数百顷。盖即龙池矣。
  双门山县东北三十五里。两峰并峙,纡回二十余里,东接衢州,北连玉山,远望如双门。往来常、玉二邑者,必取道于其下。又灵鹫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岩石秀润,树木环密,下有光相洞,称幽胜。○平洋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旧有坑曰平洋坑,出银矿。其地去仙霞十五里,而近浙、闽,诸盗常窥伺焉。又有九仙山,在县南六十里,峰峦环叠,绵亘数十里,与浦城县接界,深险难穷,盗贼往往啸聚于此。其相接者为白花岩,岩之南为清风峡,皆奇峻。《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谹山,峻拔雄秀。其并峙者曰蒋峰,一名蒋家尖。
  念青岭县东北二十三里。耸拔三百余仞,当江浙通衢,望江山县如指掌。又从岭左折而上,约五里许,一峰干霄,曰大岩尖。陟其巅,东望三衢,西顾信州,山川形胜,一览而尽。泉涌绝顶,冬夏不涸。又有石室,可容千人。○六石峰,在县东六十里,与平洋山相望。六峰特立,中有圣泉,冬至则涸,夏至则溢,六石关置于此。又鹅峰,在县东三十里。脉自闽中绵亘至此,长数百里,有峰矗起,以形似名。
  ○永丰溪在县城南。一名乾封。《志》云:溪发源福建浦城县西北之盘亭,出二渡关入县界,流三十里,与双门山柘阳溪合,又十里与杉溪合,又十五里至县前,出西桥折而西北流,下洋口滩,抵上饶境,合于玉溪。又永平溪,在县东四十五里,汇县东诸溪谷之水,合杉溪而入永丰溪。《志》云:县境之水广处弥漫数里,狭处可褰裳而涉。春夏泛涨,一望浩然。遇旱则仅通一线,磷磷多石。盖涧溪滩濑盈涸不常也。
  东忄渡县东三里。有东峰山,诸溪之流皆汇于此,筑坝以防其泛溢。又靖安渡,在县东六十里。《志》云:靖安内渡入浦城界,外渡入永丰界,盖大小诸溪汇流处也。即永丰溪之上流矣。
  ○六石关在县东六石峰下。其地亦名上团峰,下设上团隘。其相接者曰平石隘,西去平洋坑十里,路通江山、浦城二县。○柘阳寨,在县东南五十五里,有巡司。《志》云:司南去平洋坑六里,筑寨以守平洋之险,最为要害。相近又有六峰隘,北去平洋坑十里;又有乌岩隘,在平洋坑东北十五里,西北至翁村隘十五里,俱接江山县境。《志》云:县东有杉溪寨,在杉溪西岸,旧置巡司,今革。
  谹山隘在县西南谹山之阳。西北五里接上饶县之高洲寨,西四十里由锄狗洋达封禁山,最为要害。又军潭隘,在谹山隘南三十里,又南至浦城县界塘峰洞十五里。相近有港头隘,又南有石溪隘,又东为靖安隘。《志》云:靖安隘南至浦城塘峰洞及盘亭关,不过数里而近。明初置隘,以防塘峰洞之盗。又上木隘,亦近塘峰洞,南至盘亭关,北至平洋坑,皆十五里。去六峰隘十里,应援相接。○灵鹫隘,在县东南灵鹫山下,东通江山县之青湖镇,北达玉山县。又有二屯堡,在平洋山西南。旧皆为守御处,明嘉靖以后渐废。
  乾封驿在县南。《志》云:永丰路通闽川,越客担荷者至,因设驿于此,今废。○大南桥,在县北三十里,北出玉山县之通道也。又通济桥,在城西,为四方往来之孔道。明隆庆六年创筑石桥,后修圮不一。
  兴安县府西北八十五里。北至饶州府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弋阳县五十五里。本弋阳县之横峰镇。明初,置鸦岩寨巡司,戍守其地。正德十三年,窑民弗靖,巡抚孙燧请铨除通判一员,名曰镇宁公署。嘉靖三十九年,始置县,割弋阳十三都、上饶十都共成之。其地两山环匝,周围十余里,居民以陶冶为业。城周不及五里,编户五十里。
  ○横峰山在县治北。县之镇山也。诸山环匝,周三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居民取土为陶冶。旧有横镇,因山以名。又有香山,亦陟险,旧设香山寨于此。明正德中,抚臣孙燧以横峰、香山诸寨地险人悍,请设通判驻其地,兼督六县,是也。
  方胜山县西北五十里。高耸冠于群山,亦名方胜峰。又永胜峰,在县西三十里,竹木森蔚,秀拔不伦。《志》云:县北二里有岑□岩,嵌奇空洞,胜致不一。又石梁岩,在县西北十里,岩内外两层,中有石梁,高不可渡。
  烤亭山县南三十五里。山色赤,四围峭峻,形如刀削,高闭岭日。望江岭县西五十里。有岩山,平崖绝壁,然空空,可容千人。又黄山,在县西北五十余里,色如铁,上有岩,可容数百人。《志》云:县西北数十里有重山,以重峦叠而名。宋谢文{艹而}公筑室读书其下,因自号叠山。
  ○宋溪在县南。源出灵山,西流入上饶江。旧《志》:溪东去府城八十里。又弋溪,在县西,亦自灵山流经县界,入弋阳县。
  岑港县北五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下流通徽、饶诸境。《志》云:邑多溪涧,且倚横峰山横亘县北,津梁切焉。黄岩港,县东十里,亦溪涧,诸水汇流处也。缘港筑坝,潴水溉田,民受其利。
  ○汾水岭关县东北九十里。北走徽、婺之间道也。又坑口隘,在县东南,与上饶县接界,为扼要处。《志》云:县有崇山寨,亦为往来要路。而丫岩塞在县东五里,明正德以前设巡司于此。又龙泽桥、篁村两处,近时设险处也。
  附见:
  广信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北。明洪武初建。又铅山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年建,俱直隶都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叙宁都魏禧叙南昌彭士望总叙一总叙二总叙三凡例二十六则
目次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北直方舆纪要序
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