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家医事   》 江南水乡多名医(1)      屈维英 Qu Weiying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学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产生了多种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造与发明;二是许多医家通过对前人医学成就的总结,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编撰了大量的集大成的医籍;三是西医传入中国,中外医药交流空前频繁。由于一些重大的医学创新发端于江浙一带,因此,清太医院御医也就多来自名医辈出的江南水乡。这里将曾在清廷供职,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的江南御医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生卒年月不详。为清雍正、乾隆年间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奉朝廷之命,同太医院御医刘裕铎等主编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受命之后,吴谦等对18世纪初以前历代医学著述加以校订、删补,并进行节录编辑,历时五年,终成煌煌巨著,乾隆帝赐名《医宗金鉴》。全书共90卷,分为15门,包括医学理论、诊断、各科证治、方剂、针灸与运气等内容。1749年起,清太医院规定《医宗金鉴》为医学生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这部堪称医学百科全书的巨著,选材广泛,文图并茂,便于阅读和应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江苏省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为书香门第,其祖父徐凯,是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的鸿词科翰林,参与编写明史,藏书甚多。徐大椿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凡天文、地理、水利、音乐、武艺、文学诗书,皆有造诣,尤其精通医学。从医五十余年,成就卓著,著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规范》、《医贯砭》、《慎疾刍言》等10种专著。
  由于精通医理和临床治疗,徐大椿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应诏入太医院任职。徐氏不独医术高明,且为人敦厚诚实,屡受乾隆帝嘉奖,曾欲授予官职留太医院,徐以年老体弱,请求回归故里,皇上恩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天,再次奉诏入京,当时年已79岁,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率子徐羲陪往。长途跋涉,鞍马劳顿,疲惫不堪,抵京时精力益衰,到京第三天便与世长辞。乾隆帝对他的死深感惋惜,赏赐金帛,并传谕徐羲护柩归葬故里。
  除了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徐大椿对中医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医学源流论》中曾这样写道:“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之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竟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相反,以通儒毕世不能工之事,乃以全无文理之人,欲顷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丧,而枉死者遍天下也。”今天重读这段论述,不妨可以看作是回答中医为何日渐势微、无法阻挡西医步伐的一大症结所在。
  薛宝田(1815~1885),字心农,江苏省如皋县人。世代业医。其祖父精岐黄之术,曾于乾隆年间被荐治愈十额驸重症黄疸,名声大噪。其父悬壶京师,颇有名气。薛宝田少年时随父在京读书,颇通诗文,医术造诣很深,于阴阳五行之理颇有见解,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及后来的温病学说无所不通。
  薛宝田在他的《北行日记》中记载了他进入太医院的经过:“初五日,辛丑。五鼓,由东华门进大内(薛宝田按:乾清门内,谓之大内)。过石桥,进三座门,北行至大院(薛宝田按:紫禁城内,俗呼曰大院)。以国史馆上驷院,历箭亭,经阿哥所。其殿用绿琉璃瓦。至大院,入景运门西门,经乾清门,门外设金狮二、金缸四。内务府伺官引至堂郎中直庐,见崇星阶光。出隆宗门,经慈宁宫,至内务府大堂,谒见内务府堂官。其时师、恩二堂官在座,与太医院堂官李卓轩德立察看,随问‘温’、‘瘟’二字有何区别?余答:‘《伤寒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玻比户传染谓之瘟,吴又可论之详矣。’内务府具奏:医学、脉理均极精通。时已向午,内务府司员邀至花厅吃饭,饭毕退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皇家医事》目录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帝王也需用猛药(1)
帝王也需用猛药(2)医疗护理方法多(1)医疗护理方法多(2)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药材地道要讲究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重视未病控病情(1)
重视未病控病情(2)中医治西人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临终救命生脉散(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