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中国黄河调查   》 第102节:黄河调查(102)      张华侨 Zhang Huaqiao    王健 Wang Jian

  以条块分割各自占有资源的开采局面,导致的是不同企业由于隶属关系不同,获得的煤炭占有量也不一样,也就是不同的权力部门决定着煤矿企业获得不平等的利润。
  地区分割造成的不平等竞争地位,使山西形成了省、市、乡镇离外来大集团开采煤矿的局面,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从煤炭中寻求利益。他们的开采规模、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税收和基金征管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也不一样。
  因此,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部门都加速参与到对煤炭资源的争夺中。在利益集团争夺的同时,前几年因煤炭价格下跌,1998年山西省煤炭行业拖欠工人工资达13亿元,国有重点煤矿的亏损额占到山西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额的大约一半。
  而1999年底,外省拖欠山西的煤炭款额高达120亿元,其中山西省七大重点煤矿煤炭货款拖欠总额达9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巨额逾期煤炭应收账款给山西带来严重的危害,使原本困难重重的山西煤炭企业的能量更加虚弱。
  煤炭暴露出的利益冲突,是计划体制给山西煤炭开采格局留下的矛盾,它表现为开采煤炭的利益集团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工人的收入却在下降、大的煤炭集团对当地资源的吞并与地方获得的收益减少、占有煤炭资源的电力集团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却使煤矿承担着低价格供煤带来的损失、垄断煤炭资源的国有企业阻止私人资本的公平竞争。
  大型的国有煤矿有自己的专用铁路,他们形成了开采、运输、销售一条龙化,他们获得利润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体制的不同及利益之争使地方的国有煤矿由省运销公司代为订货,煤矿企业不直接与用户见面,由运销公司为煤矿企业结算。一个集运站辐射多个煤矿,一列车装运的煤炭是哪个煤矿的,煤炭企业都不知道,煤矿公司只能根据运销公司下达的指标来决定产量。
  由能源基金成立的煤炭运销公司最终发展成了一个中介公司,通过掌握煤矿的销售、运输权,他们分布到了山西各个产煤县市,获取了运销中高额的利润。而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都希望自产自销直接走向市场,这样煤矿与政府都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由于运销公司控制销售,使煤矿公司与用户不能进行价格的谈判,这种违背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使煤矿公司失去了市场需求的判断,丧失了选择用户的主动权,生产处于和市场完全相分离的状态中。
  产销割裂的现行体制,既不能实现山西省对煤炭总量的控制和安全保障,又因这种煤炭运销体制,各利益集团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手段,只要取得运销公司的销售指标他们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
  掌握了销售权的运销公司,还以压低煤炭价格的手段获取高额利润,煤矿却失去了与用户谈价的权利。铁路、电力都是垄断行业,煤矿相对于他们是弱势群体,煤矿必须向他们保障供煤。
  乡镇煤矿虽然数量多,但它们开采设备差,产量低。它们开采挑肥拣瘦,开采一吨煤要破坏几吨资源,追求短期利润使它们不愿在煤矿安全上多投资,导致事故不断发生,而一些小煤矿直接关系到乡镇的利益,乡镇不会主动关闭它们。
  由这种体制造成的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各权力部门设置的阻碍引发的各种矛盾,在不断增加着各利益集团的摩擦与碰撞,使煤炭资源带给山西财富增长的代价日益增大。
  可悲的是,山西至今没有产生一个能在全省开采煤炭的大集团。山西各类煤炭企业4768家,乡镇煤矿就达4290多家,年产量能实现4万吨的乡镇煤矿就达4290多家。炼焦公司有1000多个,可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仅有4家,如此数量多规模小的煤矿,哪能对山西煤炭开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开采权的分割,使山西的煤矿企业只能在当地的煤矿开采。即使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开采后一些老煤矿区资源已经进入枯竭的衰老时期,也很难跨区域去兼并那些弱小的煤矿,以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规模的扩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黄河调查(1)第2节:黄河调查(2)第3节:黄河调查(3)第4节:黄河调查(4)
第5节:黄河调查(5)第6节:黄河调查(6)第7节:黄河调查(7)第8节:黄河调查(8)
第9节:黄河调查(9)第10节:黄河调查(10)第11节:黄河调查(11)第12节:黄河调查(12)
第13节:黄河调查(13)第14节:黄河调查(14)第15节:黄河调查(15)第16节:黄河调查(16)
第17节:黄河调查(17)第18节:黄河调查(18)第19节:黄河调查(19)第20节:黄河调查(20)
第21节:黄河调查(21)第22节:黄河调查(22)第23节:黄河调查(23)第24节:黄河调查(24)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