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老北京的小鬍同   》 第101節:在十字架的陰影下(1)      蕭乾 Xiao Qian

  一、銀鈴和雪橇
  由於個人遭際,我對宗教有反抗的一面,但是不能否認,在我孤寂的童年,宗教也有過吸引力。尤其聖誕樹上那彩色的燈泡,墻間懸挂的五顔六色的紙環,以及在大風琴伴奏下的充滿喜悅的歌聲,都曾給過我莫大的快慰。我不願人傢強迫我在教堂裏下跪,祈禱時硬逼我合眼,然而我還是很喜歡教堂那高大的拱頂,尖形窗上五彩繽紛的玻璃嵌成的圖案和人物故事,更愛那肅穆的氣氛。
  小時候,有一次我曾溜進北京城東北角一座蒜頭狀屋頂的東正教堂。那裏,禮拜時人人都手執一支火焰跳躍的蠟燭,希臘文的頌詩格外深沉悠揚。祭壇上點的檀香沁人心腑,身穿金綫鑲邊的絳紫色祭披的神職人員忽而舉臂嚮上祈求,忽而又嚮壇下的善男善女祝福,很覺
  新奇。
  1935 年進《大公報》工作時,報社近旁就矗立着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我常為它那鏗鏘悅耳的管風琴聲所吸引。1939 年初路經巴黎,我直奔聞名遐邇的巴黎聖母院。歐洲教堂和中國的寺院廟宇迥乎不同,廊柱間卻同樣繚繞一種與世隔絶、通嚮凌霄的靈氣。
  在所有歌麯中,我最喜愛的還是有着銀鈴和雪撬的《小城伯利恆》和《三個東方博士》,音調是那麽輕快怡人。進大學之後,我逐漸迷上了莫紮特的《安魂麯》、海頓的《創世紀》和每年聖誕節必聽到的亨德爾的《彌撒亞》。隨着年齡的增長,一嚮雖講求理性,然而有時我也巴不得忘情於一種虛無縹緲的崇高感,聽任十八世紀一位天才樂聖用大風琴的音符洗滌一下自己的身心,進到恍若悟入禪定的忘我境界。
  我曾對用板子逼我成章成章地背誦《聖經》十分反感,然而我始終認為《聖經》本身則是一部了不起的大書。即便在挨板子時,我也仍能透過淚光欣賞其中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文字。我在羊圈裏幹過活兒,而《聖經》裏,羊羔總在咩咩地、嬌滴滴地叫着。這裏,到處是出自日常生活的生動比喻:種子有撒在路旁的,也有撒在石頭地上的。
  書中舉稗子、面酵、撒網為例,又說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並且說,一個儘管能講萬國的方言以及天使的話語,若沒有愛,就像鳴的鑼、響的鈸一般。這些形象化的比喻,在記憶中猶如一盞盞長明燈,永遠不會熄滅。
  《舊約全書》堪稱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部包羅萬象的文選--代表着整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文選,不啻是把《詩經》、《離騷》、《左傳》、《史記》和《三國》、《水滸》以及《三言二拍》都編到一起。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紀》。希伯萊人的伊甸園也是富於魅力的。在這裏,赤裸的亞當和夏娃由於偷吃禁果,第一次有了原始人的性覺醒。這裏有史詩,有情歌,有頌詩,也有一場接一場的戰爭紀實。佈局周密,有條不紊。從中既可以窺見當時從宮廷到平民的風俗習慣,又可以看到古代的軍事部署。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躍然紙上:厚道的約
  瑟、勇敢的大衛和英明睿智的所羅門。
  還在初中時,我曾在宗教課上繪聲繪色地講述過《舊約》中耶和華考驗亞伯拉罕的故事,隨後把它敷演成也許是我平生頭一篇小說:根據耶和華的旨意,亞伯拉罕將心愛的獨子以撒帶到一座山上去燔祭--用火燒死。我描繪了一路上亞伯拉罕的矛盾心情。孩子蒙在鼓裏,還幫爸爸築起壇,把木柴碼好。接着,兒子纔問起:"羔羊呢?"虔誠而又狠毒的亞伯拉罕不由分說地捆起無辜的兒子。剛要動手殺害時,天使發話了:不要害這孩子。於是,亞伯拉罕就用一隻公羊來代替,獻為燔祭。這個故事充滿戲劇性。情節那麽簡潔有力,感情內涵又是那麽錯綜復雜,超自然的結尾來得那麽突兀。
  1939 年乘船夜間駛過紅海時,我伫立在甲板上,覺得那一帶的星鬥特別低,仿佛伸手就觸摸得到。遙望北岸那《聖經》描繪過的地帶,我仿佛依稀望到駱駝群在沙漠上緩緩移動,恍惚間又有穿細麻布長袍的人們,吹號敲鈸,歡歡喜喜地把耶和華的約櫃擡進帳幕。那個被放逐的民族為了生存所做的掙紮,以及被流徙的悲壯場面,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在絶望中,他們企盼一位救世主是極其自然的事,這種企盼給予了這個民族繼續奮鬥下去的勇氣和希望。我從未踏上那片土地,但是由於反復讀過《聖經》,我對它好像十分熟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籬 下(1)第2節:籬 下(2)第3節:籬 下(3)第4節:籬 下(4)
第5節:落 日(1)第6節:落 日(2)第7節:落 日(3)第8節:一隻受了傷的獵犬(1)
第9節:一隻受了傷的獵犬(2)第10節:慄 子(1)第11節:慄 子(2)第12節:慄 子(3)
第13節:慄 子(4)第14節:慄 子(5)第15節:慄 子(6)第16節:慄 子(7)
第17節:慄 子(8)第18節:慄 子(9)第19節:慄 子(10)第20節:皈 依(1)
第21節:皈 依(2)第22節:皈 依(3)第23節:皈 依(4)第24節:皈 依(5)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