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東昏失德亡天下--蕭衍起兵以梁代齊(16)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永元三年(501年)正月,南康王蕭寶融始稱相國,宣佈大赦天下。同時,任命蕭衍為徵東將軍,令其率軍東下。
  五、圍城打援
  戊申(十三日)這一天,蕭衍兵發襄陽,率軍東下。同時發佈檄文,聲討蕭寶捲,號召各地官佐響應自己。
  二月甲申(二十日)這一天,蕭衍率軍來到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南)。他命中兵參軍張法安鎮守竟陵城,命雍州長史王茂、竟陵太守曹景宗為先鋒,大軍繼續嚮郢城(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進發。
  當部隊前進到漢水河口的時候,大傢在進軍方略上發生了分歧。多數將領主張在全力攻打郢城的同時,分兵襲擊西陽(今湖北黃岡東)和武昌(今湖北鄂城)。蕭衍卻說:“漢水寬不過一裏,我軍船行中流,敵軍若夾岸射箭,其箭均可射中我船。郢城乃兵傢必爭之地,齊廷萬萬不會放棄。而且,城內兵力很強,又早有準備,硬打必然多有傷亡。房僧寄以重兵固守魯山,與郢城相為犄角。我軍若全力前進,房僧寄必然引軍斷我後路。那時我軍腹背受敵,豈不危險?依我看,我軍可以分兵兩路。一路由王茂、曹景宗等人率領,渡過長江,與荊州來的部隊會合,以進逼郢城;另一路由我親自率領,包圍魯山,以通沔、漢(沔水即漢水,一水二名。因源分二流,故有漢、沔之稱)。這樣,我軍後方的糧草、軍隊都可以不受阻擋地開往前綫。我以兵多糧足之軍,長圍久睏郢誠、魯山兩座孤城,可不戰而下。”
  諸將連稱妙計,决定照此行動。
  於是,蕭衍派王茂、曹景宗等率軍渡江,進逼郢城。王茂等軍行至離郢城九裏的地方紮下營寨。
  郢州刺史張衝見雍州軍殺來,便派其中兵參軍陳光靜出戰。王茂等率軍掩殺,郢州軍大敗,陳光靜戰死。張衝被迫嬰城自守。王茂等揮軍前進,將郢城團團圍祝
  不久,荊州方面派冠軍將軍鄧元起、軍主王世興、田安之率數千人前來支援,與雍州軍會師於夏口(又稱沔口、漢口、魯口,指夏水註入長江處。夏水,漢水下遊的名稱)。接着,楊公則又率領湘州的兵馬來到這裏,蕭穎胄便命令他節制荊州來的各支軍隊,連自己的弟弟蕭穎達也歸他節制。
  蕭衍見又增加了這麽多生力軍,心中大喜。為了更有效地圍困魯山,他命令在魯山附近築起一座新城,名曰“漢口”城。又命令水軍軍主張惠紹、朱思遠等率兵船遊弋江中,以斷絶郢、魯二城的往來。
  三月,南康王蕭寶融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元中興,是為齊和帝。以蕭穎胄為尚書令、荊州刺史,蕭衍為徵東大將軍、都督徵討諸軍事,廢蕭寶捲為涪陵王。
  郢城被圍日久,張衝憂懼成疾。他矢忠齊廷,臨終前尚勉勵僚佐效忠朝廷。張衝死後,其子張孜和驍騎將軍薛元嗣、長史程茂等繼續固守郢城。
  薛元嗣等身處圍城之中,終日惶恐不安。他非常迷信,篤信蔣侯神。每天都在廳堂上設醮禱告,祈求蔣侯神降福,鐘鼓聲晝夜不絶。在城上巡行時,他也用蔣侯神導引,日日如此。識者知其必亡。
  四月,蕭衍出沔水,命王茂、蕭穎達等縮小對郢城的包圍圈。
  諸將見薛元嗣不敢出戰,便想強攻郢城。蕭衍心中卻另有打算,堅决否定了這種意見。
  五月,蕭寶捲派吳子陽、陳虎牙等十三軍西救郢城,進據巴口(巴水南流註入長江處。巴水,即今湖北東部之巴河),又以豫州刺史陳伯之為江州刺史、都督前鋒諸軍事,以聲援吳子陽諸軍。雙方戰爭呈膠着狀態。
  六月,蕭穎胄派衛尉席闡文到前綫慰問將士,並嚮蕭衍轉達自己的意見:“將軍頓兵長江兩岸,卻不全力圍攻郢城,定西陽、武昌,取漢口,拖延時日,戰機已失。如今昏君大舉增援郢城,前途殊難逆料。不如派人嚮北魏求救,令其南下支援,猶為上策。”
  蕭衍回答說:“漢口路通荊(州)、雍(州),控引秦(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梁(梁州,治今陝西漢中)。駐軍此地,可以聯絡數州。而且糧運資儲,全賴漢口,戰略位置及其重要,不能輕易喪失。現在如果放棄此地,全力進攻郢城,又分兵前進,魯山之敵必抄我後路,扼我咽喉。我軍若失此地,糧道必然斷絶。大軍乏糧,軍心必然渙散,如何能夠持久作戰?前幾天,鄧元起將軍請求率三千兵馬前去進攻尋陽(治今江西九江西南),我沒有同意。這是由於:尋陽守將如若知曉天命所在,一個說客便可將其說服,何必大動幹戈?假若其執意不降,區區三千兵馬也不能攻下尋陽。到時我軍進退失據,處境將會更加被動。對其他城市,也是這個道理。至於西陽、武昌二城,我軍拿下它們並不費太大氣力,但是,得手之後,便應該派兵駐守。若守住這兩座城池,起碼也需要一萬人。東軍(指齊廷軍隊)之中如有知兵法者,以全力進攻兩城,兩城勢必不能自救。我軍如果分兵支援,則首尾俱弱;如果不派兵支援。兩城必不能持久堅持。一城陷落,諸城必然土崩瓦解。這樣,天下大事從此去矣。如今我軍集中兵力,全力圍困郢城、魯山兩地,兩城兵力、糧草有限,還能堅持多久?郢城一旦攻陷,我軍便會席捲長江兩岸,西陽、武昌可不戰而下。何必分兵散衆,自尋苦惱!再說,以我正義之師、數州之衆,誅除昏君佞臣,如同懸河註火,哪有不滅之理?假若北面求救於戎狄,便是示弱於天下!況且戎狄未必可信,屆時不來救援,我軍未獲實惠,卻擔負降敵的醜名,此乃下計,何謂上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錄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毒美人禍亂邦國(1)毒美人禍亂邦國(2)
毒美人禍亂邦國(3)毒美人禍亂邦國(4)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