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亂世真理:槍桿子裏面出政權(1)
梅毅 Mei Yi
亂世真理:槍桿子裏面出政權——唐朝“藩鎮割據”大戲的上演大鬍安祿山造反,唐玄宗蒼惶逃竄。馬嵬驛兵變,楊貴妃“婉輾娥媚馬前死”,黯然憫然,玄宗衹得繼續西行。
太子李亨殿後,一路安撫士民。為了收復中原,太子在他自己兩個兒子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豫勸說下,率數千兵士嚮朔方挺進,並於公元756年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轉年,大將郭子儀以及廣平王李豫等人率兵收復唐朝的政治首都長安。同年底,唐玄宗老頭也有幸自蜀地得返京城,“上(肅宗)至望賢宮奉迎。上皇(玄宗)禦宮南樓,上望樓闢易,下馬趨進樓前,再拜蹈舞稱慶。上皇下樓,上匍匐捧上皇足涕泗嗚咽,不能自勝。遂扶侍上皇禦殿,親自進食。自御馬以進,上皇上馬,又躬攬轡而行,止之後退。上皇曰:‘吾享國長久,吾不知貴,見吾子為天子,吾知貴矣。’上乘馬前導,自開遠門至丹鳳門,旗幟燭天,彩棚夾道。士庶舞拜路側,皆曰:‘不圖今日再見二聖。’……”當時情景,果然感人。
好景不長,在肅宗皇后張氏與宦官李輔國的竄掇下,玄宗、肅宗父子猜忌日深,最終老皇帝怏怏死於荒涼冷宮,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也許是隔代遺傳,唐肅宗雖在長安為帝,竟受製於自己的皇后與李大公公。秋邊風一吹,肅宗還下詔賜死了自己的兒子,、有興復大功的建寧王李賢。年青當太子時終日擔驚受怕,逃亡路上風霜侵襲,稱帝後受宦官和婦人挾製,唐肅宗於762年就撒手而去,終年五十二歲。
肅宗崩後,宦官李輔國與程元振聯手,利用手中禁軍,殺掉張皇后,擁戴太子李豫登上大寶,是為唐代宗。
唐代宗為帝十八年,“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算是個比較有主見的皇帝。他繼位後,雖然很感激李輔國對他的“翼戴”之功,但大太監一句話讓皇帝如芒刺在背:“大傢(皇帝)但居禁中,外事由老奴(李輔國自稱)處分”。結果,代宗用計,藉助李輔國敵對勢力程元振以及禁衛軍之力,把李大公公擠出政權中心。不久,代宗又派刺客要了這位太監的性命。程元振補空後,比李輔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貪贓受賄,貶殺朝臣,致使朝廷解體,上下離心。屋漏偏遭連夜雨。西北的吐蕃也乘人之危,節節逼近,害得代宗也上演棄都出逃的戲目。
無論如何,代宗還是比較明白的皇帝。在他任上,安史之亂最終平定,郭子儀、李光弼得以展現奇功,唐朝終於渡過最危險的關頭。但是,也正是代宗當政期間,唐朝的藩鎮開始成型,種下了日後唐王朝滅亡的一大禍根。
逢君穆陵路,匹馬嚮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傢殘?處處蓬篙遍,歸人掩淚看。
——劉長卿《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此詩是有“五言長城”之稱的唐朝大詩人劉長卿所作(709—780,字文房。因性情剛直不阿,忤怒權門,兩次遭貶,官終隨州(今屬湖北)刺史)。詩人以景寄情,憂傷安史之亂之後的國勢和民艱,對於已乍現端倪的藩鎮割據,發出深惋的喟嘆。
講起藩鎮,也得提起前半世英明神武、後半世昏庸暗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間,首創“節度使”的實際官職,在唐境內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究其初衷,本來是防禦異族入侵,不料結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節度使本人倒首先敲響了盛赫唐朝的喪鐘——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首舉叛旗,以十五萬鐵騎把整個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漢朝衹有“節度”一詞,而無其官。三國時孫權有“節度官使”,但不掌軍。唐初因隋舊製,以掌管一方軍政的官為“大總管”,後改大總管為“大都督”。高宗永徽年間,除都督帶使持節,即節度使。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0年)5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纔開始正式有節度使之名。而節度使真正走上歷史舞臺,則是於玄宗末年成為事實,並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並沒有削奪蕃鎮的權力,當時不是不做,而是不能。當其時也,無論朝廷上下內外,都已經意識到藩鎮的弊害,但由於國傢久經戰亂,兵士戰鬥力不強,積貧積弱,對於田承嗣等安史餘孽不僅不能一鼓摧垮,還得對他們進行好意安撫,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禍端,衹能趁坡下驢,授以節度使之職。
本來,唐廷是想等日後恢復元氣後再“秋後算帳”,沒想到尾大不掉。數位有地、有兵、有錢、有權的藩鎮統治者們割據一方,時附時叛,見勢而為,完全成為雄霸一方的土皇帝。老節度使死了,朝廷根本沒有能力自上而下行使權力任命新人,而是由節度使自己傳之子孫或由原來藩鎮的部將自己定奪人選,最後走個形式“上報”中央,唐政府衹能做做樣子依藩鎮之意“詔許”。對此《新唐書》的編纂者憤憤不平言道:“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盟,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庭。效戰國,肱脾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視猶羌狄然。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