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媒體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
生命不息,作秀不止
許知遠 Xu Zhiyuan
未來每個人都能當15分鐘名人。
——安迪·沃霍
1962年8月4日,瑪麗蓮·夢露自殺於傢中。一位叫安迪·沃霍的青年藝術傢意識到這是一個絶佳的機會。在此之前,他剛剛舉辦了由一張張Campell湯罐構成的奇怪畫展。此時的他,正在探索一種奇怪的繪畫方式,利用絹印來復製肖像。他已經復製了貓王與伊莉莎白·泰勒等明星,而夢露那張更富個性的臉將為他帶來不朽的生命。
一位紐約作傢這樣評論道:“沃霍爾創作的夢露係列絹印肖像畫猶如流水綫出産的福特汽車一樣,每一輛車都與別的車相同但顔色不同……批量生産和獨一無二會有何區別呢?例如電腦,抽象的程序是惟一的,但輸出的結果卻可以無窮地復製。也許就是由於這些因素纔使保羅·比安奇尼堅持人為波普藝術代表了美國第一次真正突破歐洲傳統。從而推測它是對抽象表現主義不可逆轉的反叛……”
這段評論終於將安迪·沃霍爾推到了他渴望的明星地位。長期以來,這個內心脆弱、虛榮心膨脹的藝術青年一直在等待這樣的評價,在等待成為杜魯門·卡波特(美國60年代著名作傢)式的有錢有名的大人物。早在60年代初,安迪就不斷地對朋友說,將會出現一場新運動和一個新人物,同時暗示自己即是那個新人物。
歷史把安迪·沃霍爾等製造的運動稱作波普美術。而今天,Campell湯罐、重複的夢露肖像已經成為上個世紀最經典的記錄之一,它與滾石樂隊與柏剋萊學生運動一樣承載了美國的60年代。
而安迪·沃霍爾早已成為一個符號化的人物,他至少局部地表明了,人類文化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已經進行了顯著的變革。我們長期尊重的藝術觀念突然變得一錢不值了,新生代們叫囂着革命,打倒過去,並在頭腦並不清晰地情況下,選擇了一種混亂、喧囂、矛盾、無體係、本能,來視作新生命與新時代的標志。安迪·沃霍爾應運而生,利用歇斯底裏式的天才來不斷震驚時代。
這本平庸之作《安迪·沃霍爾傳》,提供了一些我們依舊陌生的材料。安迪所代表的氣質貫穿了60年代至今。安迪藝術手法的機械化、不可抑製的表演欲、成名欲,成了幾十年來世界的主流。更富預見性的是,那位評論傢所說的“安迪的藝術手法與電腦類似”。60年代,電腦依舊是罕見的産品;今天電腦已經普及,安迪的精神事實上亦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在這個日益復雜與加速發展的世界中,我們更加恐懼被遺忘,內心早已失去了平靜。因而安迪·沃霍爾著名的論調“未來每個人都能當15分鐘名人”成為我們新的座右銘。不管是《楚門的世界》(TrumanShow),還是,名躁一時的網站Star.com都是為滿足普通人成為明星的欲望。而安迪意味着無序、偶然與復製的藝術乃至生活觀念,在今天更加變本加厲,衹是我們已經熟悉與麻木。
對於安迪·沃霍爾來講,世界不過是一個錄影棚,他在其中不知疲倦的作秀。因為先天性的身體缺陷,他將之中作秀視作能量的惟一出口。他在繪畫、地下電影、雜志出版之間遊蕩,拼命地吮吸聲名帶來的快感。從中我們或許可以觸及到我們的時代所藴涵的真正改變,即終極意義的消失,而且是赤裸裸地消失,無需任何略表羞澀的掩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
|
|
目錄 | 自序:46年之後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1)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2)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二 | 一條人文主義狗(1) | 一條人文主義狗(2) | 沒有顔色的青春(1) | 沒有顔色的青春(2) | 荒原上的我們(1) | 荒原上的我們(2) | 男人快樂原則(1) | 男人快樂原則(2) | 生於70年代(1) | 生於70年代(2) |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1) |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2) | 曖昧的懷舊 | 砸爛背後的眼睛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1)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2) | 窺探者的狂歡節(1) | 窺探者的狂歡節(2) | 鏡 子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