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黃興既受了大元帥的職任,正擬派兵援鄂,忽聞清廷降旨,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料知停戰在即,因此從緩。這袁大臣恰委任尚書唐紹儀,作為代表,南下議和。唐奉命至漢口,先由駐漢英領事,轉告黎都督,黎不便力拒,允與熟商,當由雙方暫時停戰。唐紹儀進見黎都督,交換意見,議了兩天,黎以黃興在滬,已任為大元帥,一切取决,當就上海開議。於是唐紹儀又從漢口乘輪到上海來,是時上海各代表,已公推博士伍廷芳為外交總長,議和事亦委他主持。會議地點,就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廳。兩下列座,除兩大代表外,尚有參贊數員。晤談後,各取委任書交閱,互驗屬實,然後討論和議。議至四點多鐘,伍代表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唐代表瞧這四條,不便承認,衹答稱須電達內閣,方可定奪,當下散會。看官!你想“清帝退位”四字,簡直是要將清室河山,歸還民國,清廷王大臣,焉肯即日允從?袁大臣自然不能代允,但欲峻詞拒卻,必致决裂,弄得戰禍綿延,終非良策。恰是兩難。想了又想,衹好把君主民主兩問題,熟詳利害,復電唐代表,令他再行辯駁。唐紹儀乃續約伍廷芳,申議兩次,伍廷芳决立民主政體,方可休兵,彼此幾至决裂。當由德領事出為調停,德領事名婆黎,係上海各領事的領袖,他奉駐京德使命,有意排解。遇開領事團會議,招集英美法日俄五領事,詳述意旨,五領事自然樂從。那時德領事即將意見書,交與伍、唐兩代表,其文雲:
  駐紮北京德國公使館,曾奉本國政府訓令,嚮各議和使陳述私見。德國政府,以為中國如果繼續戰爭,不特有危於本國,並有危於外人之利益安寧。現德國政府,依舊嚴守中立,但不得不盡義,為私交上之忠告。願兩議和使設法將戰事早日消滅,從兩造之所自願者,辦理一切事宜,有厚望焉。
  伍、唐兩代表接書後,衹得共表同情,再事磋商。會聞山東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由清軍占領。清廷一方面,似乎有些生色。嗣由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歸來,滬上各民軍代表,個個歡迎,一片舞蹈聲,喧呼聲,與吳淞江水聲相應,熱鬧的了不得。過了兩三天,各代表遂開選舉大總統會,投票選舉。啓箱後,孫文票數最多,應任為大總統。續舉副總統,是黎元洪當選。大衆遂歡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隨由各代表通電各處,於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歷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號,組織中華臨時政府於上海,建號中華民國,即以此日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是民國一大紀念,故大書特書。孫文赴南京受任,火車上面,遍插國旗,站旁軍隊林立,專送孫總統上車。由滬至寧,每到一站,兩旁皆列隊呼萬歲。午後抵南京,國旗招展,軍樂悠揚,政學軍商各界,統來站相迎。駐寧各國領事,亦到來迎接。各炮臺,各軍艦,各鳴炮二十一門,表示歡忱。別開生面。孫總統下車後,改坐馬車至臨時總統府,早有黃興、徐紹楨等,站着左右,迎迓入內。是晚即在公堂行接任禮,各省代表,與海陸軍代表,齊呼“中華民國萬歲”,聲振屋瓦。代表團報告選舉情形,請臨時大總統宣讀誓詞。孫文即朗聲宣誦道:
  顛覆滿清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衆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讀畢,由代表團推舉景帝召,捧呈大總統印信,由孫總統接受如儀。各代表又推徐紹楨讀頌詞,讀後,孫總統答稱:“誓竭心力,勉副國民公意。”大衆更歡呼而散。孫總統遂立中央政府,為行政總機關,中央設參議院,各省設省議會,為立法機關。並提議改用陽歷,交參議院公决。參議院議員,暫以各省代表充選,即日通過改歷議案,以十月十三日為正月一日,並為中華民國紀元,通電各省公佈。又議定政府制度,暫仿美國成製,不設總理,但設各部總次長如下:
  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鍾瑛、次長湯薌銘,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和,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
  南京政府成立,民軍聲焰愈張,遂創議北伐,傳檄遠邇。各省踴躍起應,連一班女學生,也想大出風頭,組織北伐隊。這也可以不必。上海名優闊妓,都藉着色藝,募捐助餉,似乎直搗黃竜,指顧間事。各洋商見時勢危急,恐礙商務,遂聯名發電,直緻清廷,要求早日改建國體,妥定大局。先是攝政王載澧,因袁大臣已任內閣總理,自己無權無勇,正好藉此下臺,辭退監國重任。經隆裕太後允準,令他仍醇王爵號,退歸藩邸,不再預政。此後一切政務,都責成總理大臣。至保護幼帝的責任,歸太保世續、徐世昌。此旨頒後,全副重擔,都肩在袁總理身上。袁總理倒也不怕。有大受纔。惟南北和戰事宜,所關重大,且迭接南方各電,不得不與清皇族會商,遂奏請隆裕太後,開御前會議,把民軍提出各條,令皇族自行酌奪。皇族多半反對,袁總理再電唐紹儀,徵求意見。紹儀復稱應速開臨時國會,解决政體。袁總理復轉達皇族,皇族仍是不從。唐遂辭職,議和事由袁總理自行直接。
  會四川省殺了總督趙爾豐,新疆省殺了將軍志銳,甘肅省殺了總督長庚,蒙古、西藏,也居然獨立起來。袁總理未免着急,仍奏請隆裕太後,如前代表唐紹儀議。太後躊躇未决,袁總理也奏請辭職,願退居間地。急得太後束手無策,衹好溫詞慰留。袁總理仍是固辭,太後復封他一等侯爵。清已不臘,還有什體虛名虛位,可以籠絡袁總理。袁復懇切上表,不願就封。做作耶?真心耶?太後衹得再與老慶商議,要他至袁總理邸第,竭力輓留。袁乃辭封就職,再與伍廷芳往返電商。奈民軍得步進步,先爭論國會地點,兩方辯駁的電文,差不多有數十通。至南方政府成立,竟將國會一說擱起,定要清帝退位,纔肯幹休。山窮水盡,奈何奈何?
  斯時清廷已無兵無餉,勢難再戰,衹得由隆裕太後出場,再開御前會議。皇族等統已垂頭喪氣,隆裕太後也垂着兩行酸淚,毫無主見。獨軍諮使良弼抗聲道:“太後萬不能俯允民軍,愚見决計主戰。”衹你一人主戰,如何成事?太後道:“兵不效力,餉無從出,奈何?”良弼道:“寧可一戰而亡,免受漢人荼毒。”皇族見良弼非常决裂,恰也膽大起來,隨聲附和。會議仍然無效,過了兩三日,袁大臣出東華門,遇着炸彈,未被擊中,恰拿着刺客三名,偏偏這良弼從外歸傢,突被炸彈擊斃。拿住刺客,據供是民黨彭傢珍,也不知是真是假。傢珍當時受戮,無從細詢。自是清皇族個個驚慌,逃的逃,躲的躲,哪個還敢來反對遜位?在鄂統領段祺瑞,復聯合北方將弁四十二人,電請遜位。隆裕太後不得已,授總理大臣袁世凱特權,電告民國代表伍廷芳,商議優待清室條件。彼此又辯論數日,適值汪兆銘等,釋放回南,參贊和議,於優待清室事,恰主張從厚,纔得磋商定局。袁總理稟明隆裕太後,且再請皇族議定。隆裕太後含淚道:“他們都已擁資走避了,剩我母子兩人,還有何說?你去擬旨便是。”言畢,痛哭一場。袁大臣卻要暗笑。還是袁總理勸慰數語,纔行退出。隨即擬定三道諭旨,入呈太後瞧閱。太後衹得鈐印禦寶,鈐寶時,兩手亂顫,一行一行的淚珠兒,流個不休,隨把諭旨交與袁總理。袁總理也即署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第一道諭旨雲: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决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嚮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嚮,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第二道諭旨雲: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决。茲據復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製,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屬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
  欽此。
  (甲)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圓,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 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産,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 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舊。(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傢之私權及公權,與國民同等。(三)清皇族私産,一體保護。(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一)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産。(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製,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諭旨雲: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在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啓無窮之戰禍,則大局决裂,殘殺相尋,勢必演至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復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者,正朝廷審時觀變,痌瘝吾民之苦衷。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憍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緻國與民兩受其禍。着民政部步軍統領薑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剴切開導,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傢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傢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勸誡,毋曠職守,用副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欽此。
  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臨時大總統孫文,因袁世凱推翻清室,有功民國,至此點眼。特把大總統位置,完全讓與。大衆亦多半贊成。於是內閣總理袁大臣,遂任民國第二次臨時大總統。至若副總統位置,當南京會議時,曾推黎都督元洪,不復再選。從此“帝德皇恩”的字樣,一概刪除。回應首回起筆。這位隆裕太後,自宣佈共和後,寂居宮禁,抑鬱寡歡,至次年鼕間,積成脹疾,奄奄而逝。上謚為孝定景皇后,清室事從此了結。全部《清史通俗演義》,亦就此告終。
  統計清自天命建號,至宣統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自順治入關,至宣統退位,共二百六十八年。小子於此書告成後,擬再從各省光復起,至袁總統謝世止,把民國歷年大事,演成小說,陸續出版,以供諸君續閱。但現在筆禿墨幹,腦枯力敝,衹好休息數天,與諸君期諸他日。諸君少待,還有幾句俚詞,作為全部小說的尾聲:
  清自攝政始, 復以攝政終。
  順治推早慧, 宣統亦幼聰。
  孝莊與孝定, 權位毋乃同。
  得國由吳力, 遜位本袁功。
  一往又一復, 天道如張弓。
  寄語後起者, 為國應效忠!
  努力懲覆轍, 毋以私害公!
  皇帝不足貴, 何苦效乃翁?
  此詩歸結全書宗旨。
  ----------
  民國成立,自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始。孫中山以二十載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謂非有志竟成之舉。惟推倒清室,則實自袁項城成之。袁之才具智術,實出民黨諸人上。而慶王弈劻、攝政王載澧,以及滿廷諸皇族,更無一足與袁比。袁固亂世之雄哉!若隆裕太後之决計主和,下詔遜位,雖出於中外之逼迫,不得已而使然,然較諸固執成見,貽害生靈者,殆有間焉。著書人或詳或略,若抑若揚,皆斟酌有當,非漫以鋪敘見長,成名為小說,實侔良史。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藉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