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   》 第100節:第八章 大師在哪裏?(7)      凌志軍 Ling Zhijun

  這時候教授已經退休,也還記得當日師生之間的那番對話。他說:“我當時衹不過相信這是一個有前途的問題,也是一個最睏難的問題。所以挑出來給他做。”
  學生也記得那天的情景。“他就說了這麽一句話,决定了我後來10年的研究方向。”瀋嚮洋說,“大導師就是不一樣。凡人在睏難的時候就會動搖,大導師的了不起,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斷,放手讓自己信任的人去幹。”
  力量的源泉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决於誰與你同行。
  ——朱文武
  朱文武現在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一個研究小組的領導者,4年發表了上百篇論文,還取得了一些國際專利,全世界的同行都知道他,都說他是計算機數據傳輸和處理方面卓有成就的專傢。他自己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就會說:“一個人能走多遠,取决於誰與你同行。”
  然後他就在心裏把那些往事一幕一幕回想起來:
  我爸一米八,我媽一米七,所以我從我爸我媽那裏繼承了這麽一副高個子。除此之外,我的智商,我的性格,差不多都是後天培養,都是從老師或者周圍的環境來的。如果上中學的時候沒有遇到吳老師,如果上大學的時候沒有走進北京城,遇到那些目光四射、心胸開闊的科學家,如果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沒有遇到張亞勤,我現在不可能走到這裏來。所以我說,這三個關鍵環節决定了我的命運。
  父親是個鉗工,特別老實,是把什麽委屈都憋在肚子裏的那種人。媽媽原來是個農民,後來進城,成了食品廠的工人。他們沒有什麽知識,連報紙都不怎麽讀的,就是寫寫簡單的信。所以朱文武總說,他是那種典型的工人家庭,與知識分子不搭邊,也不可能有什麽廣泛的興趣或者優越的學習條件。
  上初中的時候他遇到了吳老師。她是教物理的,二十三四歲的樣子,衹是大學專科畢業生,並沒有什麽高超的教學經驗,但是她非常關心這孩子,就像姐姐一樣。看到他在打掃衛生,就和他一起做,看到他還沒吃飯,就帶他去職工食堂吃。衹要看到吳老師在講課,文武就覺得暖洋洋的,就有一種鼕日裏陽光曬在身上的感覺。所以總想讓自己在她面前表現得好一些。“現在想起來,那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關鍵。最細微也最明顯的跡象就是,我開始喜歡學校了,總往學校跑。”
  那時候“文革”還沒結束,學校裏雖然在上課,卻不鼓勵學生讀書,整天衹是學雷鋒什麽的。文武是班長,還是齊齊哈爾紅衛兵代表大會的代表。吳老師對他的要求很高,可是他做的往往超過她的要求。比如打掃衛生,他每天早上在全班60多個同學沒到學校之前,就把教室打掃幹淨,這讓吳老師非常驚訝。到了1977年鼕天,恢復高考了,她常對文武說,“我們那一代沒考上大學,你們真是幸運。”口氣一點也不像老師,然後又藉給他很多書。
  那時候文武並不理解老師的話,可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父母的話聽不進去,你信服的人說的話,你就不由自主地照着去做。他那時也是這樣,吳老師衹要督促一下,他就發奮圖強。
  初中畢業的時候吳老師叮囑他要好好讀書。他去讀高中,吳老師不再教他了,因為學歷不夠,不能教高中。但她還經常去文武傢,告訴文武的媽媽如何教育這孩子,其實是在代替媽媽來教育他。然後,文武考上了大學,坐火車離開這座城市,也要離開吳老師了,分別的時候吳老師還是對他說要好好讀書。“現在想想,她那些話,別的人也對我說過,衹有她的話最中聽。所以我總覺得,一個人對你産生影響,常常不是取决於他的水平或者他的話有沒有道理,而是取决於他和你的關係是否融洽。”
  文武本來想去哈爾濱工業大學,結果去了長沙,到國防科技大學去讀“雷達電子對抗”。大學第一年,他的成績不怎麽樣,也就是中上水平。好在他讀書很自覺,不用什麽人管。有些人說,一個學生原來排在什麽位置以後會一直排在什麽位置,他就不這樣看。他的一些同學,那時候考上了清華北大。他開始覺得他們真是了不起,可後來卻發現他們也是成就平平,不瞭瞭之。所以他相信,人的位置會發生變化,關鍵還在於自己不停地努力,不斷地往前走。當然還要有人指點,讓你明白你應該往哪裏走。
  他那時的問題是眼界太窄,本來就是小地方出來的,長沙又不是個發達敏感的城市。他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直到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機會讓他到北京去做論文,纔發現這個問題。
  他在北京住了一年半。每天騎自行車去清華,去北大,去中國科學院,看了很多國外的文章,認識了當時的電子所所長柴振明教授,認識了幾位世界著名的美國學者和教授,和他們討論很多事情,和那裏的學生交流彼此的體會。你要問他看到了什麽討論了什麽,他現在都說不清了,但他發現自己的眼界不一樣了,思維也不一樣了,嘴裏說的和心裏想的都不一樣了。等到回長沙的時候,老師同學都說他變了,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都不一樣了。大傢從此都相信“環境改變人”。
  他自己本來並沒有那麽強烈的感覺,現在想一想,這是真的。但是環境能否改變人,還在於這個環境是否擁有足夠的力量。他從齊齊哈爾到長沙就沒那麽大的變化,變化是在從長沙到北京之後發生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第一章 “起跑綫”(1)
第4節:第一章 “起跑綫”(2)第5節:第一章 “起跑綫”(3)第6節:第一章 “起跑綫”(4)
第7節:第一章 “起跑綫”(5)第8節:第一章 “起跑綫”(6)第9節:第一章 “起跑綫”(7)
第10節:第一章 “起跑綫”(8)第11節:第一章 “起跑綫”(9)第12節:第一章 “起跑綫”(10)
第13節:第一章 “起跑綫”(11)第14節:第一章 “起跑綫”(12)第15節:第一章 “起跑綫”(13)
第16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1)第17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2)第18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3)
第19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4)第20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5)第21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6)
第22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7)第23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8)第24節: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聰明(9)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