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左传》这段记载深为怀疑。试想,一个穿着朝服,坐在那里假睡的人,怎么就看得出"恭敬"?刺客最后死了,他讲的这段话是如何传到他人耳朵里的?依我看,这刺客显然是行刺不成,反倒被赵盾所杀。而赵盾为了粉饰自己,故意编出这样一段话来欺世盗名。
行刺不成,晋灵公不死心,同年九月,他请赵盾饮酒,暗中埋伏了甲兵,准备收拾赵盾,不料,被赵盾的家臣提弥明察觉,便借口臣子陪国君喝酒,过了三爵就算非礼,把赵盾拉了出来,灵公又唆使猛犬去攻击赵盾,提弥明拼力与犬搏击,并杀了恶犬,提弥明也死了。
试想,一个国君敢于一而再,再而三,非要置一大臣于死地,君臣关系恶劣到了何等程度。宣公二年,被赵盾设计赚回的士会与赵盾同时谏晋灵公,二人对晋灵公的不同态度也能看出十分微妙的君臣关系。
史载晋灵公无道不君,有这么几件事,一是重征税收来彩绘宫墙;二是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而看着他们躲避的情形而笑;三是厨子煮熊掌不熟,杀之而置于畚箕中,让女人顶着它走过朝堂。
士会和赵盾都准备进谏,士会先去,他是这么说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君能补过,兖不废矣。"
灵公答应改过,但是却没能改。那么赵盾又是如何进谏的呢?《左传》只记载了一句话:"宣子骤谏,公患之。"宣子就是赵盾。为什么说是"骤谏"呢?为什么引起了灵公的害怕呢?可见,这"骤谏"二字大有深意。极有可能是赵盾说了威胁废立的话,才引起了灵公想先下手为强,打算置赵盾于死地。
而受此惊吓的赵盾,怎么可能忍气吞声到毫无作为的程度呢?这才有了赵穿杀灵公之举。
这一次赵穿犯下的是弑君之罪,要株连的,赵盾非但没有追究其罪,反派他迎立新君。
可见,赵盾所做,根本不能算得上忠于国君,嫉恶如仇,恰恰相反,都是为了赵氏宗族在晋国的权势与地位。宣公二年,赵盾借迎立新君之机,又请以赵括为公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这进一步加强了赵氏的权势。
其三,赵盾是晋国由盛转衰的"功臣"。由于一片私心在赵氏,赵盾屠杀大臣,树立亲族,也导致了原来晋国的附属国如郑国、陈国、蔡国和宋国等纷纷脱离了晋国,归附楚国去了。晋与春秋列国关系也落到了个个不睦的程度。本欲与秦相亲,结果却招致秦国的报复和攻击,秦康公利用士会的才干,一口气占了晋国的数座城池,害得赵盾吃不下也睡不香;文公十四年,赵盾以诸侯盟主身份率同盟国兴师问罪于一小小邾国,结果却一无所成;此时的齐国早已无甚实力,齐鲁关系也十分紧张,然而,即使如此,鲁国也不亲附晋国,宁愿巴结实力大不如前的齐国;后来,晋侵齐,竟然取赂而还,平宋之乱,毫无结果;宣公元年,小小的郑国竟然说出了"晋不足与也"这样的大话,背晋而附楚。就连更弱的卫国,也长期不肯附晋。僖公二十八年温之会、二十九年翟泉之会,卫国都不参与,后来卫国在晋国的威逼之下发生内乱,卫君成了俘虏,卫国才不得己屈服于晋。宣公二年,楚伐宋,而晋不能救;秦伐晋,而赵盾不敢敌。
当然,有人会说,赵盾设计赚回士会,使秦国失去一个重要谋士,晋国失去一个重大的威胁,应该算是赵盾的一大功劳。士会回国后,赵盾能和他和平相处,怎么能说他一片私心呢?
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赵盾设计赚回士会,是不得己而为之。文公十三年,经历了前一年秦国几次入侵的晋国,十分害怕秦国任用士会。有士会在秦,晋国就别想打胜仗。于是,赵盾就派一个叫魏寿余的文官假装去秦国叛变,并把他的妻小逮捕入狱。秦康公接纳了他,于是秦人驻军河西,与河东的魏相对。魏寿余说,可派一个能够与魏地人说话的人与我同去,就可以收伏魏地。秦康公就叫士会去。士会不想去,说,晋人是虎狼之辈,如果背信弃义,不让老臣回来,老臣死了,妻子儿女也活不成,这对君王没有好处。秦康公答应他如果晋人背信,也不怪他,并送还他的妻小。士会也正想回到阔别的家乡,于是就过了河,果然,士会就中了赵盾之计。士会回国后,赵盾没把他怎么样,主要原因在于赵盾此时地位非常牢固,无须担心士会。
再来看齐国。
公元前613年,赵盾趁楚国刚死了国君之机,便以为称霸的时机到了,约会宋鲁陈卫郑曹等国诸侯在宋国的新城会盟。本来齐国国君齐昭公也收到了赵盾的请帖,但这时,他病得快要死了。没多久,齐昭公死,其子舍即位,三个月不到,其叔父公子商人也就是齐桓公之子杀了舍,他的本意是想自立,却假意请自己的兄弟公子元做国君,不料,公子元不吃这一套,说:老弟,别连累我,你让我安安心心做一个普通百姓,我就知足了。这样,公子商人自己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懿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