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00節:虎兕相逢,可憐赳赳力絶倫(7)
劉緒義 Liu Xuyi
我對《左傳》這段記載深為懷疑。試想,一個穿着朝服,坐在那裏假睡的人,怎麽就看得出"恭敬"?刺客最後死了,他講的這段話是如何傳到他人耳朵裏的?依我看,這刺客顯然是行刺不成,反倒被趙盾所殺。而趙盾為了粉飾自己,故意編出這樣一段話來欺世盜名。
行刺不成,晉靈公不死心,同年九月,他請趙盾飲酒,暗中埋伏了甲兵,準備收拾趙盾,不料,被趙盾的傢臣提彌明察覺,便藉口臣子陪國君喝酒,過了三爵就算非禮,把趙盾拉了出來,靈公又唆使猛犬去攻擊趙盾,提彌明拼力與犬搏擊,並殺了惡犬,提彌明也死了。
試想,一個國君敢於一而再,再而三,非要置一大臣於死地,君臣關係惡劣到了何等程度。宣公二年,被趙盾設計賺回的士會與趙盾同時諫晉靈公,二人對晉靈公的不同態度也能看出十分微妙的君臣關係。
史載晉靈公無道不君,有這麽幾件事,一是重徵稅收來彩繪宮墻;二是從高臺上用彈丸打人而看着他們躲避的情形而笑;三是廚子煮熊掌不熟,殺之而置於畚箕中,讓女人頂着它走過朝堂。
士會和趙盾都準備進諫,士會先去,他是這麽說的:"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唯群臣賴之。君能補過,兗不廢矣。"
靈公答應改過,但是卻沒能改。那麽趙盾又是如何進諫的呢?《左傳》衹記載了一句話:"宣子驟諫,公患之。"宣子就是趙盾。為什麽說是"驟諫"呢?為什麽引起了靈公的害怕呢?可見,這"驟諫"二字大有深意。極有可能是趙盾說了威脅廢立的話,纔引起了靈公想先下手為強,打算置趙盾於死地。
而受此驚嚇的趙盾,怎麽可能忍氣吞聲到毫無作為的程度呢?這纔有了趙穿殺靈公之舉。
這一次趙穿犯下的是弒君之罪,要株連的,趙盾非但沒有追究其罪,反派他迎立新君。
可見,趙盾所做,根本不能算得上忠於國君,嫉惡如仇,恰恰相反,都是為了趙氏宗族在晉國的權勢與地位。宣公二年,趙盾藉迎立新君之機,又請以趙括為公族,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這進一步加強了趙氏的權勢。
其三,趙盾是晉國由盛轉衰的"功臣"。由於一片私心在趙氏,趙盾屠殺大臣,樹立親族,也導致了原來晉國的附屬國如鄭國、陳國、蔡國和宋國等紛紛脫離了晉國,歸附楚國去了。晉與春秋列國關係也落到了個個不睦的程度。本欲與秦相親,結果卻招致秦國的報復和攻擊,秦康公利用士會的才幹,一口氣占了晉國的數座城池,害得趙盾吃不下也睡不香;文公十四年,趙盾以諸侯盟主身份率同盟國興師問罪於一小小邾國,結果卻一無所成;此時的齊國早已無甚實力,齊魯關係也十分緊張,然而,即使如此,魯國也不親附晉國,寧願巴結實力大不如前的齊國;後來,晉侵齊,竟然取賂而還,平宋之亂,毫無結果;宣公元年,小小的鄭國竟然說出了"晉不足與也"這樣的大話,背晉而附楚。就連更弱的衛國,也長期不肯附晉。僖公二十八年溫之會、二十九年翟泉之會,衛國都不參與,後來衛國在晉國的威逼之下發生內亂,衛君成了俘虜,衛國纔不得己屈服於晉。宣公二年,楚伐宋,而晉不能救;秦伐晉,而趙盾不敢敵。
當然,有人會說,趙盾設計賺回士會,使秦國失去一個重要謀士,晉國失去一個重大的威脅,應該算是趙盾的一大功勞。士會回國後,趙盾能和他和平相處,怎麽能說他一片私心呢?
其實,這是衹知其一不知其二。趙盾設計賺回士會,是不得己而為之。文公十三年,經歷了前一年秦國幾次入侵的晉國,十分害怕秦國任用士會。有士會在秦,晉國就別想打勝仗。於是,趙盾就派一個叫魏壽餘的文官假裝去秦國叛變,並把他的妻小逮捕入獄。秦康公接納了他,於是秦人駐軍河西,與河東的魏相對。魏壽餘說,可派一個能夠與魏地人說話的人與我同去,就可以收伏魏地。秦康公就叫士會去。士會不想去,說,晉人是虎狼之輩,如果背信棄義,不讓老臣回來,老臣死了,妻子兒女也活不成,這對君王沒有好處。秦康公答應他如果晉人背信,也不怪他,並送還他的妻小。士會也正想回到闊別的家乡,於是就過了河,果然,士會就中了趙盾之計。士會回國後,趙盾沒把他怎麽樣,主要原因在於趙盾此時地位非常牢固,無須擔心士會。
再來看齊國。
公元前613年,趙盾趁楚國剛死了國君之機,便以為稱霸的時機到了,約會宋魯陳衛鄭曹等國諸侯在宋國的新城會盟。本來齊國國君齊昭公也收到了趙盾的請帖,但這時,他病得快要死了。沒多久,齊昭公死,其子捨即位,三個月不到,其叔父公子商人也就是齊桓公之子殺了捨,他的本意是想自立,卻假意請自己的兄弟公子元做國君,不料,公子元不吃這一套,說:老弟,別連累我,你讓我安安心心做一個普通百姓,我就知足了。這樣,公子商人自己做了國君,他就是齊懿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