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東度記   》 第一百回東度僧善功圓滿 西域嶺佛祖還空      方汝浩 Fang Ruhao

  衆等聽了尼總持師說有個甚深道力,乃問道:“師父卻何甚深道力?”尼總持道:“聽衆業說出冤愆,衹與他誦念一句彌陀,自然超脫他去了。”衆善信個個稱贊道:“是。”果然道場事畢之時,衹見殿階前恍惚中若似使者牽着羊豕,後跟着許多昆蟲之類,都不會言語。三僧見了,知是前因,乃取一炷香在爐,說道:“衆孽不言,使者當為代說。”使者聽了,隨說道:“此孽都是世間食他的故宰,不食他的誤傷。”使者衹說了這兩句,道副師便說道:“我知道了。此雖生靈物類,也是稟天地陰陽二氣生來,誰不貪生惡死?衹因貪口腹的,或是經手自宰,或是令庖廚宰,或是人為他款待而宰。又有不食它的,宰以食人。或見人宰,不行惻隱,恝然旁觀,毫無解救。那蟲蟻雖微,誰不貪生一命?人或手拿足踐而傷,人或鋤草伐木而傷,人或灌水取火而傷,人或挖坑動土而傷。這種種說不盡的故宰誤傷,造了惡孽,害了他的無有善功德行消受,或是一仇一報,去那輪轉處好還。這被宰遭傷的,原來既是冤業轉回,卻又沒些善根修積,哪討生方?怎能超脫?可憐你這種冤愆苦惱,我釋門衹有個慈悲方便,一句彌陀。使者可叫他莫懷不信之心,端正了念頭,自是生方去也。”
  道副師說罷,衹見殿階下明月光輝,一點正照禪心,清風淡蕩,衆信各沾爽意,使者與那些羊豕蟲蟻飛空滅去。當下各散。後有說:“無心誤傷生靈,尚有罪過。何況設機械網罟,獵飛禽,羅走獸,寧無冤愆,衹在仁人惻隱一念。”因賦七言四句詩道:積功纍行孰為先?莫害生靈罔作愆。
  方便一朝為己福,勝如拜佛與求仙。
  卻說大梁武帝大通元年,帝幸同泰寺,拜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慈尊。群臣排列兩廡,衆僧恭迎階下。帝問:“衆僧中誰有道行?”衆各不敢妄對。衹見一個執事官奏道:“今有廣州刺史蕭昂薦的高僧,卻有道行,現在朝門外。”帝令左右臣下迎入朝堂。祖師望殿上行個方外禮,帝笑而寬容,隨賜墩坐,乃嚮着祖師問道:“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祖師奏道:“並無功德。”帝曰:“何以並無?”祖師奏道:“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何謂真功德?”祖師奏道:“靜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帝曰:“何為聖諦第一義?”師奏道:“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奏道:“不識帝,不省奧旨。”乃令臣下,供養在朝外寺院中。祖師在寺院中,臣下與寺僧參謁的,或問以禪傢道理,或講以方外高談,祖師衹是隨問諢答,終日打坐。住留了幾朝,見帝不復召見,乃不嚮人說,夜半出了寺門,望大路走來。衹見一帶大江當前。祖師見那江水:勢茫茫有如海匯,浪滾滾不說湖光。
  形泱泱衣帶一水,波涌涌天塹長江。
  祖師走近江邊,見沒個漁舟渡艇,正思怎得過此大江,衹見一個大鼋現形,若有渡僧之狀。祖師笑道:“吾豈以足踏汝之背?”又見一木筏在港,走纜淌來,也不去登,道:“虛筏無人,安可妄渡?”正說間,衹見一個漁婦,駕着一隻小舟,飛奔而來,道:“師父可是過江?我舟可渡。”祖師道:“承你美意,吾自有舟渡。”那婦人道:“我是敬重出傢師父的,不要你渡船錢,還有素齋供獻。”祖師見她說出此言,乃把慧光一照,乃笑道:“賽新園道真,你成了你道行,我完了我演化,何勞設幻試我?我豈無道力,赴渡此江?”說罷,那婦駕舟一笑,如飛去了。祖師乃坐在江上,漸漸天明,又恐寺僧知覺,臣下趕來。衹見那江灘之上,蘆葦披風,搖搖拽拽,狀若點首。祖師乃摘了一葦置之江面,脫了棕履,足踏蘆葦,順風真如一葉扁舟,頃刻過了長江。後有誇揚道力神異五言四句,道:江上無舟日,高僧欲渡時。
  一葦飄巨浪,道力果神奇。
  話說魏地當初無有僧寺,衹因梵僧化現,神元通晉,後來方知緻信僧衆,創建禪林無數之多。及被崔、寇之殘,後又復興,以至大梁,僧寺頗衆。嵩山卻有座少林寺,寺中有一個僧人,法名神光。這和尚真是苦行出傢,一心衹要參禪悟道,入聖作祖,終日信心禮懺,誠意看經,卻因參不透玄機,也說不盡他的苦行。一日看經典不能悟,把錐學蘇秦之刺股;習靜工不得道,禁錮效老衲之閉關。大凡人有堅心苦行,就有神力感通。此如士子攻文藝,求工不得,精思苦慮不止。古語說得好:“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哪裏是鬼神感通,乃精思入極。這神光和尚參悟不得,苦行不改。正在那焦心惕慮之時,忽然到靜定之間,恍惚見一位金甲尊神現於面前,叫道:“那和尚,你縱費盡了心神,熬盡了日月,不遇明師指引,終是不明最上一乘,怎得超凡入聖?”神光聽了,便跪倒問道:“上聖,我弟子肉眼凡胎,怎能識誰是明師?望乘方便,指教趨嚮之門,以遂得師之願。”神人道:“我有四句偈語,汝當諦聽。”乃說道:西來有一衲,面壁自為觀。
  立雪求傳道,真誠見志專。
  神人說偈畢,神光再欲要問,忽然醒來。乃終日思想神偈中語不提。卻說祖師自一葦渡江,往前走了多時,忽來到魏地,遠遠見一座寺院當前,紺宮梵殿,真是齊整。乃走入山門四望,殿宇雖齊,卻不見一個僧人行走。衹見左廡下一個側門,走入門內,乃小小一間禪室。墻垣堅固,門壁周全。祖師看了,道:“好一處清淨僧堂!”乃對壁跏趺而坐。或一放參,便至三五日。寺僧後有觀見的,見師莊嚴色相,不敢驚動詢問。這神光也來看見了,便想起神人偈意,乃近前禮拜,詢問來歷。祖師端坐不顧。卻遇鼕月大雪,但見:鵝毛片片在空飛,地冷天寒曙色微。
  欲嚮神僧詢至道,任教三尺積禪扉。
  神光一心專信神語指引他來,叫他真誠求道,乃不顧大雪,立在階道,漸漸雪積過膝。祖師乃轉過身來,見了神來立在雪中,心甚慈憫,問道:“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神光答道:“惟願大慈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逢。豈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神光聽了祖師教誨,雖說是勉勵之言,卻實乃指示人道之路。回到自己靜室,左思右想,再三籌度師意,忽然穎悟起來,喜不自勝,說道:“老師父,說我輕心慢心,豈能得真乘?這輕慢之心在人身內,如何得顯?除非發見在外,方顯出不輕不慢真誠。我何不將刀刺臂,以表這點真心。”乃入常住香積廚房,拿了一把尖刃利刀,就要把左臂自刺。衹見一個瘋顛行者見神光持刀刺臂,一把手扯奪那刀,道:“師父何事刺臂?我行者嚮來有瘋顛之病,今見你持刀刺臂,嚇得我倒好了瘋顛,伶俐起來。看你拿刀弄杖,不是出傢僧人,豈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神光哪裏聽他,便把左臂刺傷,走到師前,跪於地下。祖師見了,乃道:“諸佛最切求道,重法忘身。今汝刺臂吾前,求亦可矣。”神光承其言,乃改名惠可,復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改人得。”神光聽了不解,乃道:“弟子之心未寧,求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惠可答道:“弟子覓心,子不可得。”師曰:“與汝安心境。”說罷,乃出了寺,往前路行走。惠可也不辭方丈,隨着祖師一路前行,卻遇海邊地方。惠可見了大海,乃問道:“師欲何往?”祖師道:“何處來,還當何處往。吾有三弟子,助吾演化,現在隔海復新舊廟,料已工完,曾許以葦渡相逢。你看那前有泊舟,若隨便過海,汝當搭而行來,吾於廟中相候。”說罷,那舊葦尚存,乃置之大波之上,益顯神通,頃刻如千裏之帆。惠可見了,方信師有道力,又喜自得了正宗,乃嚮泊舟求搭,果是順舟一帆而去。
  卻說道副等三僧道場已完,望師正殷,衹見海洋遠處,隱隱一個人影,若似泅水而來,到得面前,果是師尊駕葦而到。三弟子見了大喜。祖師入得廟來,見了齊整如新,甚誇衆善信、施纔等功果。廟祝道人便說:“衆商客發心善願,果然財利倍僧,順風回傢去了。施店主傢道又復興旺。如今廟裏菩薩顯應,地方敬奉的多,便是小道,也多沾利益。總是老師父們道力宏深。”廟祝謝了又謝。正說間,衹見惠可也過洋到得廟中,先參了聖像,後拜了師尊,纔與三僧敘禮。彼此各相講論些道理,但是惠師又高一步。祖師久之乃為四弟子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辭曰:夫入道者多,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捨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凡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一等,堅住不移,此則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謂報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夙殃惡業果。孰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夙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名隨緣行。無所求行者,世人常迷,處處貪着。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九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息念無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着,無此無彼。經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着,但為無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亦復利人,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名稱法行。
  祖師說罷,遂離了廟中。四弟子也辭謝了廟祝,隨師仍歸本國清寧觀。衹見波羅提遊方未回,國王尚未坐殿,乃出郭同四弟子遠去,住禹門千聖寺中。時大同元年十月。師見四弟子侍側,乃問道:“汝等盡各言所得。”道副乃道:“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肉。”尼總持道:“我今所見,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皮。”道育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乃惠可即禮三拜,復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輾轉傳授,以至於吾。吾今付汝,汝當護持。”乃授可袈裟,以為法信。惠師乃跪受其衣,願聞指示。師曰:內傳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竟生,謂吾西土,汝乃此方,憑何得法?以何為證?或遇難緣,但出此衣,用以表信,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餘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潛符密契,千萬有餘,汝當闡化,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回本有。可聽吾偈道: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祖師說偈畢,又以《楞伽經》四捲付惠師,乃嚮道副等道:“吾化緣已畢,傳法得人,將示寂矣。”乃端坐而寂。弟子等奉金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次年,有使宋雲自西域還,遇師於蔥嶺,手攜衹履,翩翩獨邁雲間而去。詩曰:編成一記莫言迂,藉得僧傢理不虛。
  句句冷言皆勸善,行行大義總歸儒。
  綱常倫理能依盡,煩誕支離任笑愚。
  但願清平無個事,消閑且閱這篇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一回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第二回道童騎鶴闖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第三回蒲草接翅放青鸞 槍棒化蛇降衆少第四回衆道徒設法移師 說方便尊者開度
第五回三尖嶺衆賊劫庵 兩刃山一言化盜第六回本智設法弄師兄 美男奪俏疑歌妓
第七回純一報恩留長老 酒傭懷忿算高僧第八回巫師假托白鰻怪 尊者慈仁螻蟻生
第九回擾靜功頑石化婦 報仇忿衆惡當關第十回賽新園巫師釋道 靈通關商客持經
第十一回兇黨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轉輪回第十二回元通說破靈通關 梵志擴充法裏法
第十三回指迷人回頭苦海 持正念靜浪平風第十四回破幻法一句真詮 妙禪機五空覺悟
第十五回茶杯入見度傢僧 一品遺書薦梵志第十六回弄戲法暗調佳麗 降甘霖衆感巫師
第十七回賽新園復修舊廟 東印度重禮真僧第十八回二十七祖傳大法 達摩老祖度元通
第十九回清寧觀道副投師 輪轉司元通閱捲第二十回陶情逞能誇造酒 風魔設法警陶情
第二十一回妾婦備細說衷腸 王範相逢謀道路第二十二回詠月王陽招諷誚 載酒陶情說轉輪
第二十三回貪嗔癡路過分心 清寧觀僧投老祖第二十四回神司善惡送投生 和尚風魔警破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