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雍正在做阿哥时,就对被大臣挑刺的好处深有体会,他的谋士常告诫他要克制喜怒无常的坏脾气,雍正将这话记在心里,果然成就大业。皇帝是一国之君,有必要走在臣子前面,务实是需要勇气的,若想成为一代圣贤,这个勇气必不可少。而说到"实",中国两百多个皇帝中鲜有能和雍正相匹敌的。
雍正是个心思清朗,又严格的厉害人物,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大臣们在雍正的敦促下,都不得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稍一偷懒就难免被雍正记在心上。
"康乾盛世"中,虽然没有提到"雍",但谁也不能抹杀雍正的贡献。如果说康熙励精图治,为清朝盛世打开了局面的话,雍正便是这个盛世承前启后式人物,他用一个"实"字,大大革除了康熙时代的政治弊端,让紫禁城里升腾起一股清正之气。
紫禁城多了个军机处
雍正能够放低姿态听取大臣的意见,不代表雍正愿意和大臣分享权力。
清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军国大事都由大臣亲王们召开议政王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都是满族亲贵。努尔哈赤设立的这种议政王制度,给了大臣们罢免皇帝的权力,为子孙招致了无限烦恼。顺治痛恨多尔衮大权独揽,康熙想尽办法才将鳌拜铲除,而多尔衮、鳌拜都是议政王大臣的核心人物。
雍正没有被议政王大臣牵着鼻子走的经历,可一想到顺治、康熙年轻时的坎坷经历,也不由忧心忡忡,雍正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依然生活在议政王大臣的阴影下。
康熙设立南书房,依靠汉族官员从南书房里发放重要决策,都有加强中央权力的目的,但鉴于当时的政治情况,康熙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南书房没有军事色彩,议政王会议依然不可小觑,雍正不可能通过南书房解决议政王会议带来的烦恼。
清处理军务的机关内阁原本设在太和门外,靠近街市,人员纷杂,一些重要情报尚没有传到皇帝那里,就已经被街头巷尾说开了。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和蒙古的噶尔丹再次打了起来,雍正便借口军报有泄露的危险,在乾清门广场西北设置了军机处,代替原先处理军务的机构。议政王大臣即便察觉到军机处诞生后,会夺了议政王会议的威风,也不好反对。议政王大臣是世袭的,雍正年间的议政王大臣,已不复当年的勇猛强健,他们被前线战况搞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不得不接受了军机处成立的事实。
雍正不喜欢被死规矩硬制度羁绊,也不喜欢闲散平庸的官员,军机处由雍正一手设置,也不可避免地浸染上雍正的个性风格:精干、高效、务实。
军机处的全名是"办理军机事务处",起初的军机房非常不起眼,只是一个简陋的木板房,从外表上很难看出这就是皇帝的亲信机构,直到乾隆年间,军机处才进行了大翻修,成为大瓦房。不过,在周边的红墙翠瓦,雕廊画柱的掩映下,军机处依旧那样低调,以致在很长时间里,大家都没把军机处当成正式衙门。
军机处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和其他的机构相比,它的位置有些隐蔽,似乎暗示着它是皇帝的亲信,与众不同。军机处和宫墙间有一条宽两米左右的小路,可以经过御膳房直达雍正的寝宫养心殿。今天,这条路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紫禁城很大,绕着宫墙走一圈都要花上个把小时,可军机处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有人测算过,不管怎么绕圈子,从军机处到养心殿最多只有50米,只要是落在了军机处的消息,都难逃皇帝的耳目。而皇帝传召军机大臣,往往话音未落,大臣便立在了养心殿门口。皇帝交代军机大臣办事,大臣们不用担心回军机处的路太长而忘掉皇帝的口谕,他们领了皇帝的意思,回军机处拟定上谕,再返回来将其交给皇帝过目。就算再麻烦,其间也不过需要一两个小时。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在紫禁城里也排得上前列。在以严厉著称的雍正跟前办事,没有哪个大臣敢怠惰偷懒。军机处简单精悍,位虽重,官职却少,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个职位。军机大臣的全名最开始是"办理军机大臣",和军机处的全名遥相呼应,后来被改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紫禁城里的人更习惯叫其"大军机"、"枢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