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游园惊梦   》 第10节:苍凉之美(2)      于丹 Yu Dan

游园惊梦 第10节:苍凉之美(2)
  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他受的教育使他认可朝廷,忠于君主,希望在朝廷里面为君主效力,为百姓做事,但是这个时候他却不得不去投奔被朝廷视作流寇啸聚之所的水泊梁山。林冲怎么能甘心呢?但是除了水泊梁山,他又能往何处去呢?
  因为不敢白天外出,林冲趁着沉沉夜色急忙赶路。"数尽更筹,听残银漏,逃秦寇。好,好教俺有国难投,哪答儿相求救?"前途未卜,后有追兵,有谁能来救他呢?"哪答儿"是"哪里"的意思。这里需要提及一点,有些文人在传奇创作中受元杂剧影响,始终追求"本色""当行",因而一些明清传奇保留了不少元代的口语词汇,像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长生殿》中,这样的情况都不少见:杜丽娘"寻梦"时说:"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是牡丹亭畔……",唐明皇"哭像"时说:"兀的不痛煞人也么哥,兀的不苦煞人也么哥",这些都是元杂剧中常见的语汇。所以在昆曲里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它的文词极其雅,婉转蕴藉,另一方面又掺杂着很多口语的痕迹,鲜活而生动。
  继续看"夜奔"的林冲。月暗云迷,山路崎岖,实在是难以前行了,隐隐约约似乎前方有个村庄,于是他打算看看是否可以投宿休息一下。谁知来到近前才发现,那不是村庄,而是座古庙。心中忐忑的林冲不自觉地要进去拜一拜神灵。进得庙来,连连赶路的林冲困乏已极,打算在庙里小睡一会。可刚刚入睡,就梦到身后官兵追赶甚紧,惊得立时从梦中醒来,吓出一身冷汗,于是打开庙门,甩开大步,直奔梁山而去。
  此时的林冲显得是那样的无助:"按龙泉血泪洒征袍",就算他手握龙泉宝剑又如何呢?一生的抱负未曾施展,倒落得如此下场,堂堂大丈夫也忍不住要泪洒征袍了。"恨天涯一身流落","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这正是他内心强烈的价值观的冲突。从忠上来讲,林冲背叛了他所信仰的朝廷;从孝上来讲,他顾不上老母在堂无依无靠,自己逃亡在外。此时他心中牵绊的还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对这种价值的背叛,这是让他更难以忍受的。他"实指望封侯万里班超",却不料"生逼做叛国红巾,做了背主黄巢",在他看来,自己现在已经与历史上那些造反的草寇没有什么区别了。当然,《宝剑记》中的林冲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反过来说,这也真实地反映了明初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观。当一个人在信仰上、价值上被彻底颠覆之后,他的内心要忍受着极度的煎熬。所以在林冲的心中会有一份不舍,他暗下决心,这一去要"博得个斗转天回",最终目的还是要回来一雪前耻。对一个英雄来讲,名节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深情之美(1)第2节:深情之美(2)
第3节:梦幻之美(1)第4节:梦幻之美(2)
第5节:梦幻之美(3)第6节:悲壮之美(1)
第7节:悲壮之美(2)第8节:悲壮之美(3)
第9节:苍凉之美(1)第10节:苍凉之美(2)
第11节:苍凉之美(3)第12节:苍凉之美(4)
第13节:苍凉之美(5)第14节:诙谐之美(1)
第15节:诙谐之美(2)第16节:诙谐之美(3)
第17节:诙谐之美(4)第18节:诙谐之美(5)
第19节:诙谐之美(6)第20节:诙谐之美(7)
第21节:诙谐之美(8)第22节:诙谐之美(9)
第23节:灵异之美(1)第24节:灵异之美(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