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怕是风流负佳期:西厢记里的世情男女 》
第10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2)
侯虹斌 Hou Hongbin
目前,老夫人带着崔莺莺扶灵柩至博陵安葬,途中在河中府的普救寺暂时歇脚,并等待崔莺莺的未婚夫郑恒来帮忙移灵柩。说起来,这个普救寺,还是崔相国的物业,专门建给则天娘娘的香火庙,连住持法本和尚都是崔相国剃度的。所以,崔莺莺在后面屡屡把这个普救寺称为"俺家",还是有所本的。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的西厢里。
时值暮春天气,老夫人把崔莺莺的丫鬟红娘唤出来,吩咐道:"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于是,崔莺莺奉命去玩了。
张生也就在这个时候适时地抵达了。
张生名珙,字君瑞,其父亲曾是礼部尚书,因病身亡,母亲也随后亡故。张生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直到二十三岁这一年,遇上唐德宗新即位,他才下定决心上朝赶考。路上,他打算去探望一位八拜之交的老友杜确。杜确在考得武举状元之后,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他是张生当年的同学,也将是张生生命中的贵人。
途经九曲黄河时,张生停了下来,大发了一番感慨:"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所谓"萤窗雪案,刮垢磨光",那都是形容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滥俗陈调。张生又自称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所以二十三岁上还没有功名。看到黄河,那种磅礴气势,正好呼应了张生的胸中沟壑,满腹文章。
金圣叹对张生的这一段直抒胸臆极为赞赏。张生说:"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金赞为"便是曹公乱世奸雄语"。
"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金点评道:"便是治世能臣语也。"
"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金直称"言其学之富"。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似弩箭离弦。"则指"言其才之敏"。
最后一句张生唱"我便要浮棹到日月边"。则归结为"上京取应也"。
金圣叹对此文啧啧称奇:"借黄河之快比张生之品量"、"于是顺便反借黄河,快然一吐其胸中隐隐岳岳之无数奇事,呜呼!真奇文大文也。""试看其意思如此,是岂偷香窃玉之人乎哉!"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抒情?是因为"张生之志,张生得自言之。张生之品,张生不得自言之也。张生不得自言,则将谁代之言?而法又决不得不言"(金圣叹语)。所以,就要借黄河快然一吐。
不能不说,张生欲探望杜确这个伏笔,不仅是情节的伏线,也顺便透露了张生的性格:他是一位有志向、有心计的年轻人,早早就有意结识有权位者了。难怪红娘屡屡夸他"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1) | 第3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2) | 第4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3) | 第5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4) | 第6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5) | 第7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6) | 第8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7) | 第9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1) | 第10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2) | 第11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3) | 第12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4) | 第13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5) | 第14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6) | 第15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7) | 第16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8) | 第17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1) | 第18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2) | 第19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3) | 第20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4) | 第21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5) | 第22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6) | 第23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7) | 第24节: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