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國建築史 》
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階基 階基為中國建築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漢代,未央宮前殿,“疏竜首山以為殿臺”;“重軒三階”,文獻可稽。川康諸闕亦有下以階基承托,階基四周刻作若幹矮柱及鬥者。畫像石中,廳堂及闕下亦多有階基,亦用矮柱以承階面,柱與柱之間刻水平橫綫,殆以表示磚縫。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極通行。
柱及礎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間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殺急。柱之高者,其高僅及柱下徑之三點三六倍,短者僅一點四倍。柱上或施鬥拱,或僅施大鬥,柱下之礎石多方形,雕琢均極粗魯。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為徑之三點一四倍,上下同徑無收殺。其上施大鬥一枚,其下以同形之鬥覆置為礎。出土漢墓磚中亦有上有鬥下有鬥形礎之圓柱或八角柱,殆即此類柱之磚製者;但較為修長,其高可及徑之五六倍。畫像石中所見柱,難以判其為方為圓,柱下之礎石,似有嚮上凸起而將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漢代若果有此法,雖可使柱穩定,然若上面重量過大或重心偏倚,則易使柱破裂,故後代無用此法者。
門窗 門之實物存者唯墓門。彭山墓門門框均方頭,其上及兩側均起綫兩層。石門扇亦有出土者,均極厚而短,蓋材料使然也。門上刻鋪首,作饕餮銜環圖案,明器所示,則門框多極清晰,門扇亦有作鋪首者。函𠔌關東門畫石,則門之兩側,有腰枋及餘塞板,門扉雙合,扉各有鋪首門環。明清所常見之門製,大體至漢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狀見於明器者,以長方形為多,間亦有三角,圓形或它種形狀者。窗欞以斜方格為最普通,間有窗欞另作成如籠,扣於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處,為唯一之實例,其窗欞則為垂直密列之直欞。
平坐與欄幹 畫像石與明器中之樓閣,均多有欄幹,多設於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鬥拱承托,或直接與腰檐承接。後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漢代確已形成。欄幹樣式以矮柱及橫木構成者最普通,亦有用連環,或其它幾何形者。函𠔌關東門圖所見,則已近乎後世之做法與權衡矣。
鬥拱 漢鬥拱實物,見於崖墓,石闕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內八角柱上,多有鬥拱。柱頭上施櫨鬥(即大鬥),其上安拱,兩頭各施散鬥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塊,如枋頭。鬥下或有皿板,為唐以後所不見,而在雲岡石窟及日本飛鳥時代實物中則尚見之。拱之形有兩種,或簡單嚮上彎起,為圓和之麯綫,或為斜殺之直綫以相聯,殆即後世分瓣捲殺之初型,如魏唐以後通常所見;或彎作兩相對頂之S字形,亦見於石闕,而為後世所不見,在真正木構上究否製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諸石闕所刻鬥拱,則均於櫨鬥下立短柱,施於額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單彎與復彎兩種;拱心之上或出小枋頭,或不出。鬥下皿板則不見。朱鮪石室殘址尚存石鬥拱一朵,乃以簡單彎拱托兩散鬥者,與後世鬥拱形製較為相近。
明器中有鬥拱者甚多,每自墻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櫨鬥,其上施拱,間亦有柱上施櫨鬥者。“一鬥三升”頗常見。又有散鬥之上,更施較長之拱一層者,即後世所謂重拱之製。散鬥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轉角處則挑出角枋,上施鬥拱,抹角斜置,並無角拱。
畫像石中所見鬥拱多極程式化,然其基本單位則清晰可稽。其組合有一鬥二升或三升者,有單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則有在柱頭或補間者。
綜觀上述諸例,可知遠在漢代,鬥拱之形式確已形成,其結構當較後世簡單。在轉角處,兩面鬥拱如何交接,似尚未獲圓滿之解决法。至於後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築物全身比例之標準,則遺物之中尚無痕跡可尋也。
構架 川康諸闕,在闕身以上,檐及鬥拱以下,刻作多數交疊之枋頭,可藉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鮪墓址所遺殘石一塊,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兩鬥。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頂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飛鳥時代回廊及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結構,漢代建築內部結構之實物,僅此一例而已[2]。
屋頂與瓦飾 中國屋頂式樣有四阿(清式稱廡殿),九脊(清稱歇山),不廈兩頭(清稱懸山),硬山,攢尖五種。漢代五種均已備矣。四阿,不廈兩頭,硬山見於畫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攢尖則多見於望樓之頂。九脊頂較少見,唯紐約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廈兩頭四周繞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間成階級形,不似後世之前後合成一坡者。此式實例,至元代之山西霍縣東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極罕見也。重檐之製,見於墓磚,其實例則雅安高頤闕。漢代遺物之中,雖大多屋頂坡面及檐口均為直綫,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見之。班固《西都賦》所謂“上反宇以蓋載,激日景而納光。”固以為漢代所通用之結構法也。嵩山太室石闕,將近角瓦隴微提高,是翹角之最古實例。
檐端結構 石闕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與瓦隴平行者,有翼角展開者,椽之前端已有捲殺,如後世所常見。
屋頂兩坡相交之縫,均用脊覆蓋,脊多平直,但亦有兩端翹起者。脊端以瓦當相疊為飾,或翹起,或伸出,正式鴟尾則未見也。
漢瓦有筒瓦、板瓦兩種,石闕及明器所示多二者並用,如後世所常見,漢瓦無釉,而有塗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當圓形者多,間亦有半圓者。瓦當紋飾有文字,動物,植物三種,當於雕飾題下論之。
磚作 漢代用磚實例,均見於墓中。墓壁砌法,或以臥立層相間,或立磚一層,臥磚二三層;而各層之間,丁磚與順磚又相間砌,以保持聯絡。用畫像磚之墓,則如近代用“面磚”之法,以畫像之面嚮外。
墓室頂部穹窿之結構,有以平砌之磚逐層疊澀者,亦有真正發券者,前者多見於遼東高麗,後者則中原及巴蜀所常見也。
磚之種類:有普通磚,通常砌墻之用;發券磚,上大而下小;地磚大抵均方形,空心磚則製成柱梁等各種形狀,並長方條,長方塊,三角塊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飾 崖墓門上,石闕檐下鬥拱枋柱間,石室內壁面,為建築雕飾實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藝品如銅器漆器等,亦可略窺其裝飾之一般。建築雕飾可分為三大類,雕刻,繪畫及鑲嵌。四川石闕鬥拱間之人獸,闕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門上各種魚獸人物之浮雕,屬於第一類。繪畫裝飾,史籍所載甚多,石室內壁之“畫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繪畫者,其圖案與色彩,則於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於第三類則如古籍所謂“飾以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之類,以金玉珍異為飾者也。
雕飾之題材,則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文字,幾何紋,雲氣等。
人物或用結構部分之裝飾,如石闕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則多以敘史紀功,武氏祠畫像,圖案多程式化,朱鮪祠則極自然寫實。動物以蒼竜,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為最常見,川康諸闕有高度寫生而強勁有力之竜虎、四神瓦當傳世者亦多。此外如馬,鹿,魚等皆漢人喜用之裝飾母題也。植物紋有藻紋,蓮花,葡萄,捲草,蕨紋,樹木等,或畫之壁,或印之瓦當。文字多用於磚瓦銘刻,漢瓦當之以文字為飾者尤多。幾何紋則有鋸齒紋,波紋,錢紋,繩紋,菱紋,S紋等等。自然雲氣,見於武氏祠;董賢宅“柱壁皆畫雲氣花卉”,殆此類也。
[1]參閱《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捲第二期,鮑鼎、劉敦楨、梁思成《漢代建築式樣與裝飾》。
[2] Wilma C.Fairbank,A Structural Key to Han Mural Art,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cStudies,Vol.7,No.1..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百花文藝出版社 |
|
|
第一章 緒論·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代序) |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 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一節 上古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二節 春秋戰國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三節 秦 | 第三章 兩漢·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 | 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 | 第五章 隋·唐·第二節 隋·唐實物 | 第五章 隋·唐·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1]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