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李白(4)
閔澤平 Min Zeping
李白取得謫仙人的稱號是在天寶初年。《本事詩·高逸》說李太白剛剛從蜀國來到京師,人生地不熟,衹好住在旅捨。賀知章聽說後,第一個去訪見他,一下子為李白的風姿所傾倒,要求拜讀李白詩稿。李白拿出了《蜀道難》,賀知章還未讀完,就開始反復贊嘆,稱李白為“謫仙人”,然後金龜換酒,與李白痛飲,成就一段佳話,也使詩人聲名大震。後來賀知章又讀到李白的《烏棲麯》,評價說這樣的詩可以驚天地泣鬼神。
李白“謫仙”的聲名是賀知章首先喊出來的,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天寶五載(746年),李白南遊會稽(今浙江紹興),經過賀知章的故宅。當時賀知章已經仙逝,詩人懷念往事,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在序言中他動情地說:“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鬆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賀知章驚嘆李白為“謫仙人”,似乎是因為李白寫出了如縹緲仙樂的詩篇,主要是閱讀了他的《蜀道難》與《烏棲麯》,所以後來還有“詩仙”一說。《唐摭言》就簡化了李白與賀知章的會晤場面:當年,風華正茂的詩人來到長安,躊躇滿志,可惜明珠暗投,無人賞識。於是拿着自己的詩篇去幹謁賀知章。賀老讀過《蜀道難》,說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也說:“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裏的“狂客”,就是號稱“四明狂客”的賀知章。顯然,杜甫也認為賀老之所以稱呼李白為謫仙,主要就是李白詩歌極具感染力。但這些飄逸的詩篇衹是原因之一,李白的仙風道骨也是重要原因。上面所引《本事詩》,很詳細地描繪了賀知章既贊嘆詩人英姿煥發,又為詩人的《蜀道難》所震撼,驚為天人,纔使得李白“謫仙人”的名號響徹長安。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明確地表示,賀老為李白的仙風道骨所震撼,所以稱他為“謫仙子”。
不過,賀知章不是第一個嘆服李白的天人氣質的。二十四歲那年,青春年少的李白終於出川而來了。家乡之外的風物景色,從百傢之書中他獲得過基本印象,從種種傳聞故事中他知道了大致輪廓,而想象的翅膀又曾多少次飛躍山川,進入楚天吳國。如今,放舟東來,順流而下,一日千裏,外面的世界即將出現在眼前,年輕的詩人怎能不激動萬分。幽深的峽𠔌中,湍急的江面上,小舟如離弦之箭,兩岸風光紛至沓來,層見疊出,令人眼花繚亂。這是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所表達過的感受: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衝出西陵峽,江流平緩,江面開闊,風景與峽中迥然不同。虎牙山與荊門山相對峙立,宛如大門,似乎想緊緊扼住江流。江流衝開了束縛,甩開群山的擠壓,在千裏平原上鋪展開來。沒有了壓製,沒有了約束,焦躁的江流反而安穩起來,它不再咆哮,不再奔騰,衹是緩緩地嚮前推進,仿佛也在細細品賞沿途旖旎的風景。江面上的小船也釋放出緊張的心情,開始從容漂流起來。
詩人從此開始了他人生的漂流與探險。甫一出川,他就在江陵遇到了茅山上清派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自號“天台白雲子”,深受幾代帝王器重,在那個時代他大名鼎鼎,唐玄宗曾經派遣使者迎他入宮,親受其法篆。李白在《大鵬賦序》中自豪地說,當年司馬先生見到自己,非常驚訝,說我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司馬真人的贊譽,李白牢牢地記在了心中。從此,他也有幾分相信自己是神仙,至少與神仙有緣。後來他到長安遊太白山時,便覺得太白峰格外親切。其《登太白峰》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