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他自己在接受采訪時承認道:
  衝政府叫喊的聲音越大,扔出去的石頭越多,被趕出這個國傢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當時被人利用了。我意識到自己永遠都不可能與政治有任何瓜葛,因為政治欺騙學生。對我和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我的一些朋友,以及他們的父母都遭到流放,看着他們空空如也的屋子,實在是一種恐怖的經歷。我們幫助他們打點行李,每天都會去火車站送走一批夥伴,火車開往維也納。我們會用歌聲來道別:和平!和平!布爾什維剋,你們會在港口爛掉,而我還會和猶太人保持聯繫。[8]
  反猶和反知識分子的肅清運動不僅在大學校園、科研中心內展開,在文化界亦是如此。托普裏茲被迫辭去了洛茲電影學院院長的職務(他在新成立的澳大利亞電影電視與廣播學校擔任了校長),托普裏茲的前任,曾在二戰期間開創波蘭軍中第一個電影“工作組”的亞歷山大·福特(Aleksander Ford)也被開除黨籍、流放海外。三分之二的波蘭猶太人被迫移民國外。正如斯瓦沃米爾·伊齊亞剋嚮我解釋的:“在波蘭,人人都知道電影學院是個天堂,當然,肯定不是共産主義的天堂。所以,很可能是這個原因,1968年,它第一個遭受共産黨的反猶宣傳運動的攻擊,它被視作一個反動老巢。學院失去了很多教師和學生。”1968年的肅清運動、接踵而來的1970年的罷工(為抗議食品短缺和物價飛漲而掀起,但卻沒能取得實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觀主義情緒或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也正是在此時,哥穆爾卡下臺,愛德華·蓋萊剋上任,後者成為波蘭領導人,直至1980年團结工會運動興起。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接受采訪時所說的:“作為一名波蘭人……意味着每一代人都有着一個希望,但最終,他們會被欺騙,希望落空。而且,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點,知道事情的結局會是這樣。我們心懷希望,但最終總會被現實擊倒。”[9]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