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月娘归家,开了门户,家产器物都不曾疏失。后就把玳安改名做西门安,承受家业,人称呼为“西门小员外”。养活月娘到老,寿年七十岁,善终而亡。
——《金瓶梅》第一百回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死,因无子嗣,即由明宪宗之孙、兴献王朱■杬之子、武宗之堂弟朱厚熜即位,称为明世宗。明嘉靖间,世宗君臣间围绕世宗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论争。历史称之谓“大礼议”。
兴献王朱■杬,是明宪宗成化皇帝的次子,也是明孝宗弘治皇帝最年长的弟弟。孝宗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刚刚去世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随着朱厚照无嗣且自己也英年早逝,孝宗这一脉的子嗣从血统上讲已经绝了,那么按照祖制“兄终弟及”的规定,应该从孝宗弟弟们的脉系里寻找继承人,兴献王一脉显然是最合适的。
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慈宁宫联合内阁一起颁布了朱厚照的遗诏:“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礼宗庙,君临天下。”同时皇太后还亲自下了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切事待嗣君至日处分。”就这样,朱厚熜从一个藩王直接当上了皇帝。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正式坐上了龙椅,明王朝的嘉靖时代开始。在朱厚熜进北京城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明史》记载: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未,发安陆。癸卯,至京师,止于郊外。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
朱厚熜走了二十多天才到京城的郊外良乡,停留在这里,因为储君进城是要举行仪式的,他们只能休息,等待第二天仪式的开始。没想到的是,矛盾如此之早的就在京城郊外爆发了。礼仪官要求朱厚熜按照皇子的身份进入北京。而朱厚熜却很固执,坚决拒绝皇太子的身份,否则拒不入城。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张太后亲自下旨,认为国家不可以长时间没有君主,大家还是让一下步,请朱厚熜迅速进宫即位吧!
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世宗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因为嘉靖帝朱厚熜的父亲受封兴献王,他们那一脉是朱家的小宗,理学家根据儒书的规定,认为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朱厚熜虽不可能成为朱厚照的儿子,却必须作朱■樘(明孝宗)的儿子,以此来表明大宗不绝,使朱厚熜的即位符合理学的规定,即所谓“继嗣不继统”。
照这个说法,朱厚熜应称伯父朱■樘为父亲,称伯母朱■樘的妻子为母亲,而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改称自己的母亲为叔母。从礼法上看,如果追封兴献王为帝,那就是对正德帝不孝;而不追封,对嘉靖个人来说就是对生父的不孝。嘉靖很显然不能接受后者的事实。
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以支持派张聪、桂萼等新贵和反对派杨廷和父子与许多大臣展开纷争。
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合著了一篇《崇祀兴献王典礼》,在礼官议兴献王主祀称号时,“廷和检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尚书毛澄曰:‘是足为据,宜尊孝宗曰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明史·杨廷和传》。
毛澄依照杨廷和的意思,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七日率臣奏言,除举汉定陶王、宋濮王两例为据外,特引程颐之言曰: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明史·毛澄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