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      Zhou Weijun

  胡适在给友人赵元任的信中说:"我打算回去,是因为我今年66岁了,应安定下来了,利用南港史语所的藏书,把未完的几本书写出来。"这里提到的这几本未完成书稿分别是:早在1919年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计划将此书下卷完成再改成《中国思想史》;还有他那本写成快30年前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到现在也是半部书的半拉子工程;最后要数那部被胡适自己反复琢磨的《水经注》,几年的心血也应该有个了断了。
  半个台湾人
  胡适与台湾还真是比较有缘分,他自称"半个台湾人",此话一点不假。胡适出生两个月后,他的父亲就被派到台湾去当"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后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1895),字铁花,是安徽绩溪上
  庄人,他是胡家第一个读书做官的,曾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先后在东北广东等地任职。胡铁花一生曾三次娶妻,但前两个都早逝,胡适母亲冯顺弟是其最后的续弦。胡适在他们婚后第三年--1891年(光绪十七年)出生,初名嗣穈,行名洪骍。
  胡铁花一生饱经忧患,是笃信宋儒的清末正统一派文人,他在出任台湾营务总巡时遍查营务,在炎热瘴毒中走遍了台南台北。后任台东直隶州知州期间,那时愚昧无知的驻台清兵吸食鸦片风气横行,胡铁花在辖区内严禁吸食鸦片,对遏止陋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893年春天(光绪十九年),不到一岁半的小穈儿被母亲千里迢迢带到台湾去探亲。小穈儿作为一个台湾官员的儿子,过早地同台湾历史命运发生了联系。他们先在川沙住了一年,后搬到台南"道署"附近,就是现在台南市中区永福路北段。这时已年过52岁的胡传和年仅20岁的妻子冯顺弟,老夫少妻其乐融融,一起教牙牙学语的小穈儿学认字。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深切地回忆道:"我小时候很受父亲钟爱,不满3岁时候,他就用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做教师,母亲便在旁做助教。我认的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聚生活纪念。"
  胡适回台湾,陈诚等相迎。
  1954年胡适到台湾参加"国大"会议,"中国公学校友会"在台校友到机场迎接。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
  台湾这片土地不仅是其父亲洒过热血的地方,也是幼年胡适识字发蒙之地,最重要的是见证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短暂的天伦之乐。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胡传为了安全起见,托人送走了娇妻少子。在隆隆的炮火声里,小穈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做了台湾海峡上的游人,于1895年漂流回到徽州老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前言(3)
第4节:前言(4)第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第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2)
第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3)第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4)第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5)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第1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7)第1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8)
第1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9)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第1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1)
第1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2)第1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3)第1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4)
第1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5)第2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6)第2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7)
第2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8)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第24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