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 第10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9)      羅展鳳 Luo Zhanfeng

  劉小楓對伊利莎伯的故事,做了深入的歸納:"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經歷帶來的恩與欠壓在心頭四十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暈,窒息了她的生命感覺。她覺得,生活在欠負與恩情之中是一種倫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伯心靈的受傷不僅因為被拋棄,也因為自己被人救護。他人的恩典是一種債務,伊利莎伯感到欠債的重負……"
  電影中,伊利莎伯嚮蘇菲亞說,這世上,有兩種人,施捨者與被施予者,她一旦想起那個被放棄與被施救的晚上,衹存恥辱。
  都是戰事的受害者,一次大的戰爭,不知令多少人背負纍纍傷痕,痛苦存活。知識分子如蘇菲亞,在大學教授倫理學,為學生開發思維,教學生用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擺脫罪惡,內心卻一直為四十年前的往事睏惑;裁縫先生最終在其小店繼續縫衣的工作,他不願談及過去,不想現在,不論將來,生命衹在縫合衣裳中慢慢流逝。小提琴的樂聲無奈而惆悵,一把提琴,已足以展示同代人(經歷戰事一代)的生命歷練。
  歷史(屬於個人或時代的)從來是不能擺脫的心債,終究,意難平。
  包容的愛(《十誡》之九)
  "愛不是每周床上五分鐘的呻吟,愛是植根人心,不是在兩腿之間。"一對夫婦將面臨婚姻中一次重大的試煉,二人在床上緊緊擁抱,妻子給丈夫說了以上的話。她說,她要一生一世跟他在一起。那是"第九誡"裏一段精警的對白。
  羅曼(Roman,Piotr Machalica飾)是被醫生定義為性無能的丈夫,安卡(Hanka,Ewa Blaszczyk飾)是被世俗定義為偷漢的妻子,他們的婚姻,從此在軟弱、掙紮的裂縫中熬過來,他們都愛對方,可都各有難處。羅曼口裏叫安卡結交其他男人,可心裏充滿嫉妒,經常猜疑;安卡儘管深愛羅曼,卻壓抑不住對性的渴求,跟大學男生開始了一段不倫之戀。
  "第九誡"裏,基耶斯洛夫斯基大抵要問:世上是否有兩情相悅的純粹情愛?愛的包容可以延伸多遠?愛是永遠的純粹簡單,還是總有遺失缺憾?故事裏,安卡對羅曼說:"重要的是我們擁有的,而不是沒有的。"現實世界,可真能如此實踐?假使"靈"與"欲"能做二元分割考慮,何以情人之間的信任,卻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故事裏,基氏藉用羅曼主診的女病人所鐘愛的樂章來扣緊電影中的敘事,那是荷蘭古典音樂傢梵·德·布登梅爾(Van Den Budenmayer,普理斯納的另一個名字)的作品《不要貪戀別人妻子》。這個女病人,在電影中戲份不多,衹見她喜愛歌唱,母親寄望她唱出名利事業,可她卻長期受到疾病纏身,天生一副甜美而音域廣阔的歌喉,卻是有志難伸(可模擬羅曼的功能性性無能)。羅曼依照女孩介紹,買了一盒梵·德·布登梅爾的盒帶回傢聆聽,第一次,當他懷疑妻子對他有所隱瞞時,正是在聆聽音樂之際。
  於是,一段音樂,既拉近了夫婦間的距離(安卡聽到此麯,隨即對音樂表現了欣賞,那是戀人間一種藝術的分享),卻又拉遠了彼此的信任。那是基氏常采用的"銅板兩面"定理:快樂於人,往往也是痛苦的根源;快樂的人一邊在光明中展覽愉悅,痛苦的人卻在另一邊舔着傷口;危與機,都說不清。此麯以人聲誦唱或以純音樂在電影中插放,每每在羅曼揣測或猜疑妻子時出現,人聲歌麯以荷蘭文誦唱,歌詞不明,可歌麯卻是溫婉細緻,像懂得撫慰心靈,像愛,叫人寧靜下來。普理斯納有意利用音樂以高角度去評價這對戀人的關係,好配合基氏在電影中的主旨:這裏,基氏决心把一段失陷的情感重新建立--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羅曼與安卡,在一連串不快後破鏡重圓,收拾支離破碎的情感,重新體味愛的真諦。
  誠實與猜疑(《十誡》之十)
  那是《十誡》的末章,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幽默的一筆,可普理斯納的音樂在當中從缺,換的是在基氏電影中少有出現的搖滾樂,吵耳張揚。一切都回歸到電影中兩兄弟(亞瑟與傑西)的精彩演出,這裏不贅。大抵也給讀者君一個空間,好好欣賞這個片集。
  2
  1996年3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巴黎病逝,享年五十五歲。在他的傳記中,記錄了一段有關《十誡》的往事:一天,在柏林的大街上,一位五十歲的太太認出了他,拉着他的手就哭起來,原來,她跟女兒儘管住在一起,卻形同陌路,已有五六年之久,後來,母女一同看了《十誡》的電視劇,看罷,女兒突然吻了母親一下。這個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衹為這個吻,為這個女人,拍那部電影就值得了。"不為名利,而這反而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珍而重之的:
  我不拍隱喻。隱喻是給人讀的。它是好東西。我總是想攪動人們的心情,讓他們想去做某件事,無論是把他們拉進故事中,或是給予他們分析這個故事的靈感。重要的是,我能夠迫使他們去做某件事,或是以特別的方式感動他們。這就是我一切作為的目的:讓人們去經驗某些事物,無論是用理智或感情去經驗,都無所謂。你拍電影是為了給人們一些東西,將他們帶往另一個地方,無論那個世界是屬於直覺或知性的世界,都是好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這種拍電影的信念,也正是我敬愛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個原因,這篇文章,以一支禿筆,用以紀念這位我最鐘愛、最懷念的導演,在他逝世的十周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聲畫聯姻 文/周黎明第2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1)
第3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2)第4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3)
第5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4)第6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5)
第7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6)第8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7)
第9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8)第10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9)
第11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第12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2)
第13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3)第14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4)
第15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5)第16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6)
第17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7)第18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8)
第19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9)第20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0)
第21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1)第22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2)
第23節: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1)第24節: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