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批評於丹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李悅 Li Yue

  於教授的毛病又犯了,又嚮上加東西了,加上她的私貨了。其實孔子的“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說:“你要做一個有修養的儒者,不要做一個無修養的儒者。”很簡單很明了,沒別的意思。於教授為何要加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還是為主題思想服務嘛!
  當然是要為主題思想服務了!於丹教授是要引導廣大讀者修身養性的,她不願“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當然也就更不願意看到有人“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了。她強調指出:
  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第55頁於丹教授還引用了《論語·憲問》的話: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她的解釋是:
  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從字面上看,這種解釋也無不可,但是因孔子此處是講“內聖”之學的,所以孔子的“為己”是講一種身心受用的學問,一種自我修行之功。“提高自己”衹是一種空泛的不準確的註釋。因此,孔子的這句話應解為:“古人學習着重的是自己身心的修養,今人學習是為了裝點門面,給別人看。”
  我這樣給於丹教授挑毛病,似乎有“雞蛋裏挑骨頭”之嫌,但是孔子的語錄不能僅僅從字面上講,要從他整個思想的高度上去理解,纔更為準確。
  到59頁了,於丹教授寫道:
  但孔子認為謀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徑,一心想貪小便宜。孔夫子認為,走正路還是走捷徑,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的“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孔子講的這句話已經成為格言在民間流傳,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君子知道的是“義”,小人知道的是“利”。“義”在這兒應當一種德行來講,是做人應有的一種德行。於教授是當“宜”來解,從字面上看雖是可以的,但“宜”的具體形象是模糊不清的,遠不如“德行”清晰。“宜”並不能涵容公平正道,要求別人公平待我,我也要公平待人等道德內容。因此用“宜”並不準確。於教授用“宜”,是為了說“走的是一條適宜的正路”,以襯托出“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論語》上多次提到“義”,孔子並沒有給“義”下過定義。到了唐代,韓愈在《原道》中給“義”下了定義,他說:“行而宜之之謂義。”於教授用“宜”解“義”,顯然是從韓愈這兒來的。韓愈的定義很難說能得到孔子的認同。我認為“義”是指的一種德行,是因為“義”的繁體字是“義”,是由羊和我兩個字合成的。在孔子的時代合成義字的“羊”是一種裝飾品,就像如今也有人把羊頭挂在傢裏的墻上一樣。在古代那“羊”是放在人的頭上的,就是一種面具,面具放在“我”之上,成為假我。別人若能透過面具看清真我,那目光就是公正的,公正就是一種德行。《論語》中多次提到“義”的地方,衹有當“德行”講才能講通,當“適宜”講就不通了。
  例如《論語·憲問》中寫道: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例如《論語·季氏》中寫道: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還例如《論語·子張》中寫道: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以上我舉的三例中的“義”都是當“一種德行”講的,不能當“宜”講。
  於丹大約真的要引導廣大讀者跟上她“走一條適宜的正路”,所以硬是將“義”解成“宜”,不是為讀者想,仍是為主題服務,為思想服務,於丹教授可不是缺乏思想的索隱派,於丹教授也不會沒道理地強詞奪理。我很快就要談到她的思想和道理,衹不過要在給她挑了麯解《論語》之錯後。請讀者拭目以待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