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剎那櫻花:1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   》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      林樺 Lin Hua

  本案的深刻啓示就在於,日本雖然實行西方民主政治體製多年,而且日本也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傢之一,但日本社會並沒有真正吸收西方民主社會的精華和實質。
  從表面上看,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有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習慣和傳統。但兩國人到了國外卻在行為和生活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區別。中國人到了南洋之後,很快就進入當地社會,同當地人做生意、結婚生子,甚至為了徹底融入當地社會,幹脆連名字也改成當地名字,如南亞某國總統的祖先就是福建人,某國總理的先輩是潮州人,活躍在東南亞商界和政界的華裔就更是數不勝數了。由於華人華裔聰明能幹並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他們在當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這些成功人士在當地很少以華人或華裔自居,他們都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當地人。某華裔富商在法國經營食品超市成功後,在被問及其國籍時意味深長地說:"我是100%的中國人,也是100%的法國人。"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各地區之間的文化和生活習性差別很大,人們習慣以出身和居住的地區和城市作為其文化歸屬,互相之間如果不講普通話的話,交流都很睏難。在海外的中國人經常是以同鄉會的形式組織活動,如溫州同鄉會、潮州同鄉會等。
  日本人則不同,日本國土狹小,民族單一。雖然在日本本土上也有關東人和關西人互相瞧不起或互相取笑的現象,但一旦到了國外或面對外國人時,日本人則會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在國外,他們到了哪兒都喜歡群居,盡量不與當地人往來。在中國的日本公司大多數喜歡在一起辦公,公司職員也喜歡住在一起。在中、南美洲地區的日本移民大都集中在日本人建的莊園內,講日語、上日本學校、吃日餐,更別說融入當地社會了。以前,日本人要是一個星期喝不到"味噌汁"(醬油湯)就會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在歐洲和美洲的日本人,買日常用品都要到日本人開的商場去。而中國人衹是偶爾纔到唐人街去玩玩,國外的唐人街大多數是為當地人開的,其中的中餐也大多為了適應當地人的口味而早已"偏離"了正宗的中餐口味。而在國外的日本商店和餐廳大部分是為日本人開的,而且由於日本貨的價格原因,外國人也很難經常光顧。
  日本人的認真與中國人的"將就"
  中國人和日本人相比,自古以來總是不甘於寂寞、不順從,總是想有機會自己也要做一次皇帝,中國歷史上曾經流行的一句話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歷代中國的朝代更換都是農民被逼急了起義造反,"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而日本人則是"萬世一係",從來沒有人對皇帝的寶座異想天開,就連四處徵戰的軍閥也沒有這種幻想。這種忠君和正統的思想體現在其他地方就變成了對上司和兄長的崇拜和絶對服從。在目前,日本企業中也常常是以"位居第二"、"甘居中遊"的思想為導嚮,這是一種"回避風險、以穩求實"文化模式的具體體現。
  日本人與中國人相比也有許多長處:追求完美無缺、崇尚極緻,從生活、工作到享受,最後到死亡無不如此。比如,日本將許多源於中國並在中國早已失傳的文化和習俗都保留起來,加以完善和發展。他們把喝茶上升為茶道、將插花提煉成為花道、把摔跤進化成為柔道,另外還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武士道,等等。他們認為"道"不同於"",不是簡單的工藝和技術的重複,而是一種完美和崇高的境界以及畢生的追求,是心靈的藝術和自我提高與進步的途徑。因此,日本人將中國人所叫的"書法"稱為"書道",把舞劍發展成為了劍道 。
  與此相反,中國人幾千年來習慣於"順其自然"、"逆來順受",凡事衹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追求認真和完美。如中國人的"好死不如歹活着"與日本人動不動就自殺的習性就形成鮮明的對比。日本許多人都夢想"自殺",並靠"自殺"成名,其中不乏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傢。中國人對自殺的人總是抱着批評的態度,將其歸於"自絶於人民"的不光彩行列,而無論是出於什麽原因和動機。日本作傢渡邊淳一的著名小說《失樂園》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深受愛與現實的痛苦折磨之後,最後也是選擇了自殺,並引來許多人模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1節:自 序第2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1)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第4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3)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第6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5)
第7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6)第8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7)第9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1)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第11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3)第12節:日本男人的悲哀(1)
第13節:日本男人的悲哀(2)第14節:日本男人的悲哀(3)第15節:日本男人的悲哀(4)
第16節:日本人的群體性(1)第17節:日本人的群體性(2)第18節:日本人的群體性(3)
第19節:日本人的群體性(4)第20節:日本人的群體性(5)第21節:日本人的群體性(6)
第22節:巴黎綜合徵(1)第23節:巴黎綜合徵(2)第24節:巴黎綜合徵(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