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是個普遍的代稱,他代表了中華文化源頭,中國人樸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在這個年代是一個文化指稱。孔子代表的是中華整體文化在心靈上的喚醒和復歸。中華文化中不僅僅有儒傢思想,也包括大量的道傢思想,這就是我在講完《論語》後主動提出講《莊子》的原因。我認為如果衹有"儒"而沒有"道"的話,我們的文化建構是不圓滿的。
儒傢給了我們土地,讓我們能夠站在地上行走,去實踐,去以身踐道,它鼓勵社會人格的自我實現,這沒有錯。但是如果沒有天空的話,我們就沒有思考,不能飛翔,沒有生命角色上的自我超越。衹有土地沒有天空,我們會變成過分沉溺的現實主義者,而失去理想色彩,生命自覺無法建立,就容易再一次進入集體無意識。
我認為中國人說的人格理想就是盤古的理想,所謂"神於天,聖於地",神聖兩極,人就在天地間。孔子是個普遍的代稱,他代表了中華文化源頭,中國人樸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認為道德和秩序是同等重要的。很多東西是和諧的統一,也就是說,兩個坐標是能夠製衡的。用儒傢的最高理想來描述人格,而儒傢所謂人一生的歷練,從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要到達什麽時候?70歲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個人道德指標,就是按照自己心靈指引的方向去實現個人;不逾矩,是外在的制度指標,是遵循外在的一切社會要求,這兩者能夠合二為一,這是一個很高的理想。用莊子的話就更簡單了,五個字,叫"外化內不化"。外化,就是順應制度;內不化,就是堅持人格道德。中國的儒與道,殊途同歸,以不同的表述描述了一種和諧狀態,就是個人與社會永遠不要過分誇大衝突,而更應該強調一種和諧。
這樣的境界,太年輕的時候怎麽可能感悟的到呢?所以我說古聖先賢的偉大就在於你很年輕的時候,他不會讓你覺得畏懼,真正的感悟需要用一生去體驗。
其實我當老師以後,開始講中國古典文學了,又給了我新的一番感受。它關乎一個孩子的體悟成長,它關乎一個家庭的悲歡。這是什麽呢?這是經典的力量,這是聖賢為什麽在今天仍然讓我們相信他活着,因為他活在我們每一個苦難的時刻、悲傷的時刻,他作為生命裏一種救贖的力量,永遠給我們一種支撐,永遠默默地溫暖着我們蒼涼的生命。
古人說"破萬卷書而行萬裏路",這話真的是有道理的,僅僅關在書齋中我們可以把學問做得很深,但是很難透徹。學問有一個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達透徹,能夠滲入生命,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走到泰山頂上那一刻,兩度登泰山最終到達一個地方,我就明白了一個樸素的成語,叫做殊途同歸。而中國人格一直是在儒傢相濟理念裏學會成長的,這就是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中國人,每一個中國人在其社會理想上都是儒傢,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傢。這麽一想,儒與道不簡簡單單擁有一種嚴謹的學理意義,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世,它也是我們每一個樸素心靈可以分享的一種文化權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