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山海經校註   》 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五      佚名 Yi Ming    袁珂 Yuan Ke

  山海經第十 海內南經
  
  海內東南陬以西者①。
  ① 郭璞雲:“從南頭起之也。”珂案:郭註“從南頭起之也”應作“從東南頭起之也”。此經方位與海外南經所記方位恰相反。
  1、甌居海中①。閩在海中②,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③。
  ① 郭璞雲:“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音嘔。”王念孫雲:“御覽州郡十七(捲一七一)引居作在。”楊慎雲:“郭註岐海,海之岐流也,猶雲稗海。”郝懿行雲:“周書王會篇雲:‘歐人蟬蛇。’孔晁註云:‘東越歐人也。’又云:‘且甌文蜃。’註云:‘且甌在越。’伊尹四方令雲:‘正東越漚,正南甌鄧。’疑甌與漚、歐並古字通也。”珂案:甌即東甌,即今浙江省舊溫州府地。又有西甌,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地。
  ② 郭璞雲:“閩越即西甌,今建安郡是也,亦在岐海中;音旻。”吳任臣雲:“郭璞以建安為西甌,非是。寰宇記:鬱林廢黨州經善勞縣乃古西甌居,非閩也。”郝懿行雲:“建安郡故秦閩中郡,見晉書地理志。漢書惠帝紀:‘二年,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顔師古註云:‘即今泉州是其地。’”珂案:此泉州即今福建省福州。
  ③ 吳任臣雲:“何喬遠閩書曰:‘按謂之海中者,今閩中地有穿井闢地,多得蠃蚌殼、敗槎,知洪荒之世,其山盡在海中,後人乃先後填築之也。’”
  2、三天子鄣山①在閩西海北②。一曰在海中。
  ① 郭璞雲:“音章。”
  ② 郭璞雲:“今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三王山,浙江出其邊也。張氏土地記曰:東陽永康縣南四裏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曾遊此,即三天子都也。”郝懿行雲:“海內東經云:‘三天子都在閩西北。’無海字,此經海字疑衍。”
  珂案:海內東經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蠻(字原作其,據王念孫、郝懿行校改)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暨南。”又云:“廬江出三天子都,入彭澤西。一曰天子鄣。”海內經云:“南海之內,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即此。其地大約在今安徽省境內黟山脈之率山。
  3、桂林八樹①在番隅東②。
  ① 郝懿行雲:“伊尹四方令(見周書王會篇——珂)雲:‘正南甌鄧桂國。’疑即此。”
  ② 郭璞雲:“八樹而成林,信(宋本、毛扆本作言——珂)其大也。”郝懿行雲:“劉昭註郡國志南海郡番禺引此經云:‘桂林八樹在賁禺東。’水經□水註及文選遊天台山賦註引此經並作賁禺。又引郭註云:‘八樹成林,言其大也。賁禺音番隅。’今本脫郭音五字,又言訛為信也。然上林賦註及張衡四愁詩註及初學記八捲引此經仍作番禺,蓋古有二本也。初學記引南越志雲:‘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水經□水註又云:‘縣有番山,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
  4、伯慮國①、離耳國②、雕題國③、北朐國④皆在鬱水南。鬱水出湘陵南海⑤。一曰相慮⑥。
  ① 郭璞雲:“未詳。”郝懿行雲:“伊尹四方令雲:‘正東伊慮。’疑即此。”
  ② 郭璞雲:“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穀,但啖蚌及薯藇也。”郝懿行雲:“伊尹四方令雲:‘正西離耳。’郭雲即儋耳者,此南儋耳也。又有北儋耳,見大荒北經(珂案:大荒北經云:‘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𠔌’)。儋當為聸。說文(十二)雲:‘聸,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聸耳之國。’”
  ③ 郭璞雲:“點(藏經本作黔,孫星衍亦校黔,是也——珂)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郝懿行雲:“伊尹四方令雲:‘正西雕題。’楚詞招魂王逸註云:‘雕畫題,言南極之人,雕畫其,常食蠃□也。’桂海虞衡志雲:‘黎人女及笄,即黥頰為細花紋,謂之綉面女。’亦其類也。郭雲即鮫人,恐非,或有訛字。鮫人見劉逵吳都賦註。”珂案:鮫人乃人魚,見海內北經“陵魚”節註,此雕題國人固非鮫人也。
  ④ 郭璞雲:“音劬;未詳。”郝懿行雲:“疑即北戶也。爾雅疏引此經作北煦,戶、煦聲之轉。爾雅釋地四荒有北戶,郭註云:北戶在南。”
  ⑤ 珂案:經文鬱水,文選四子講德論李善註引作鬱林;南海,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明藏本均作南山。
  ⑥ 畢沅雲:“相字當為柏字,伯慮一作柏慮也。”
  5、梟陽國①在北朐之西,其為人②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③;左手操管④。
  ① 郝懿行雲:“揚雄羽獵賦、淮南泛論訓並作嘄陽,左思吳都賦作梟羊,說文(十四)作梟陽。”
  ② 郝懿行雲:“郭註爾雅(釋獸)狒狒引此經作其狀如人。”
  ③ 郝懿行雲:“郭註爾雅狒狒引此經云見人則笑。劉逵註吳都賦引此經與爾雅註同。高誘註淮南泛論訓亦云:‘嘄陽山精,見人而笑。’是古本並如此。且此物唯喜自笑,非見人笑方亦笑也。故吳都賦雲:‘巢巢(果改禺)笑而被格。’劉逵註引異物志雲:‘梟羊善食人,大口。其初得人,喜笑,則唇上覆,移時而後食之。人因為筒貫於臂上,待執人,人即抽手從筒中出,鑿其唇於而得擒之。’是其笑惟自笑,不因人笑之證。以此參校,可知今本為非矣。其雲為筒貫臂,正與此經左手操管合。”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郝註。御覽捲九0八引山海經云:“巢巢(果改禺)……見人則笑。”引圖贊亦云:“巢巢(果改禺)怪獸,被發操竹;獲人則笑,唇蓋其目;終亦號咷,反為我戮。”足證古本此經實作見人則笑。
  ④ 郭璞雲:“周書曰:‘州靡□□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掩其面。’爾雅(何焯校增“亦”字——珂)雲□□。大傳曰:‘周書成王時州靡國獻之。’海內經謂之贛巨人。今交州(孫星衍校改州作址——珂)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嚮,健走,被發,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猶大荒(大荒南經)說地有蜮人,人因號其山為蜮山,亦此類也。”郝懿行雲:“周書王會篇作州靡費費,郭引作□□,說文(十四)引作□□,蓋所見本異也。又所引爾雅(釋獸)當為狒狒。”
  珂案:海內經云:“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唇蔽其目,因可逃也(長唇原作長臂,則原作笑亦,目原作面,可原作即,從王郝諸傢校改)。”即此。周書王會篇雲:“州靡費費,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翕其目,食人;北方謂之吐嘍。”是郭註所引也。孔晁註:“州靡,北狄也;費費曰梟羊,好立,行如人,前足指長。”費費即□□、狒狒,猿猴之類也。又名山□。山海經北山經云:“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亦名山□。神異經西荒經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襢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以食蝦蟹,名曰山鱢(□),其音自叫。人嘗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鱢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荊楚歲時記亦云:“正月一日,□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鱢惡鬼。”謂此也。亦名山都。祖衝之述異記雲:“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餘,黑色,赤目,發黃被身。於深山樹中作窠,窠形如堅鳥卵,高三尺許。此神能變化隱身,罕睹其狀,蓋木客、山□之類也。”(古小說鈎沉輯)均已從普通猿猴類動物演變而為神異之物。其尤甚者,乃至轉化而為一種能為妖異之鳥。搜神記捲十二雲:“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窠,如五六升器。若有穢惡及其所止者,則有虎通夕來守,人不去,便傷害人。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然韋昭註國語(魯語),乃以為山□者,即古一足之夔,雲:“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繰(□),人面猴身,能言。”抱樸子登涉篇亦云:“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嚮後,喜來犯人。人入山𠔌,夜聞其音聲笑語,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暉(足嚮後原作走嚮後,人入山𠔌原作人入山若,據御覽捲八八六引改)。”所謂蚑或暉之山精亦一足之夔也。然夔古傳乃為牛形(大荒東經),或為竜軀(說文五),至此而又或為鳥體,或為猴軀,或作人形:亦知神話傳說之錯綜復雜,演變無定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臯記下云:“山蕭一名山鱢,神異經作□,永嘉郡記作山魅,一名山駱,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熱肉,一名暉,一名飛竜。如鳩,青色,一名冶鳥。巢大如五鬥器,飾以土堊,赤白相見(閑),狀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燒人廬捨。俗言山魈。”其名暉者,□也,山□也,夔之音轉也;名蛟者,□之音轉或蚑之訛文也:山□名目之大凡見於此矣。
  6、兕在舜葬東,湘水南①,其狀如牛,蒼黑,一角②。
  ① 郝懿行雲:“皆說圖畫如此。”
  ② 珂案:南次三經云:“禱過之山,其下多犀、兕。”郭璞註:“犀似水牛。兕亦似水牛,青色,一角,重三千斤。”謂此也。“三”字衍(爾雅釋獸郭註同此註,無“三”字)。初學記捲七引竹書紀年雲:“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古代中國南方,固有此兇猛之動物也。
  7、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①,帝丹朱葬於陰②。
  ① 郭璞雲:“即九疑山也。禮記(檀弓上)亦曰:‘舜葬蒼梧之野。’”珂案:海內經云:“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即郭註所本也。此雲“帝丹朱葬於陰”,大荒南經則雲:“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郭璞註:“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於蒼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墓在今九疑之中。”或為堯子丹朱,或為舜子商均,要皆傳聞不同而異其辭耳。關於舜之神話,見海內經“蒼梧丘”節註②。
  ② 郭璞雲:“今丹陽(宋本丹陽下有縣字——珂)復有丹朱塚也。竹書亦曰:‘後稷放帝朱於丹水。’與此義符。丹朱稱帝者,猶漢山陽公死加獻帝之謚(毛扆本作謚——珂)也。”珂案:有關丹朱之神話傳說,已多佚亡,搜尋諸書所記,略得梗概如次。世本(張澍□集補註本)雲:“堯取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女皇生丹朱。”書益稷雲:“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罔水行舟,朋淫於傢,用殄厥世。”世本(張澍□集補註本)雲:“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金樓子興王篇亦云:“堯教丹朱,以文桑為局,犀象為子。”太平御覽捲六三引尚書逸篇雲:“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丹朱。”山海經海外南經郭璞註云:“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漢學堂叢書輯六韜雲:“堯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篇雲:“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苗、蠻一聲之轉,服南蠻即戰有苗也。而丹水之浦,又丹朱放逐之地,堯與黨丹朱之有苗戰於丹水,則丹朱與有苗之關係可想而見矣。故莊子盜蹠稱“堯不慈”,又稱“堯殺長子”,長子者,丹朱也(見呂氏春秋去私篇高誘註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堯殺丹朱,當是戰丹水、服南蠻之結果也。山海經海外南經云:“歡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或曰歡朱國。”郭璞註云:“歡兜堯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畫亦似仙人也。”據近人研究,歡頭、歡兜及歡朱,皆丹朱一名之異稱。郭註所謂“歡兜堯臣”者,實丹朱堯子也,所謂“有罪,自投南海而死”者,丹朱兵敗,自以為“有罪”,因“自投南海而死”,蓋丹朱結局之另一傳說也。“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者,丹朱妻子本隨丹朱敗逃南海,丹朱死後,亦居南海勿去,其後子孫繁衍成國,遂為此歡頭國或歡朱國,蓋赦而勿究之意也。南次二經云:“櫃山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此如鴟之異鳥鴸,或即敗死丹朱之所化。陶潛讀山海經詩謂為“鵃鵝”。吳任臣雲:“或云當為鴅鴸。”(見海外南經“歡頭國”節註)為鴅鴸正是也。神話有丹朱化鳥之異聞,故傳說亦稱繁衍而成歡頭國之丹朱子孫“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也。此雲“帝丹朱葬於陰”者,丹朱而稱“帝”,且與舜同葬蒼梧,蓋亦野老負暄之言,於失敗之丹朱猶寄有同情之意也。
  8、泛林①方三百裏,在狌狌東②。
  ① 珂案:見海外南經“狄山”節註⒀。
  ② 郭璞雲:“或作猩猩,字同耳。”珂案:海內經云:“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即此。
  9、狌狌①知人名②,其為獸如豕而人面③,在舜葬西。
  ① 珂案:南山經云:“招搖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亦此狌狌傳說之異聞也。
  ② 珂案:淮南子泛論篇雲:“猩猩知□而不知來。”高誘註云:“猩猩,北方獸名,人面,獸身,黃色。禮記(麯禮上)曰:‘猩猩能言,不離走(今本作禽——珂)獸。’見人狂走,則知人姓字:此知往也。又嗜酒,人以酒搏之,飲而不耐息,不知當醉,以禽其身,故曰不知來也。”後漢書西南夷傳云:“哀牢出猩猩。”李賢註引南中志雲:“猩猩在此𠔌中,行無常路,百數為群。土人以酒若糟,設於路。又喜屩子,土人織草為屩,數十量相連結。猩猩在山𠔌,見酒及屩,知其設張者,即知張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駡雲:‘奴欲張我!’捨之而去。去而又還,相呼試共嘗酒。初嘗少許,又取屩子着之。若進兩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屩子相連不得去,執還內牢中。人欲取者,到牢邊語雲:‘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對而泣。”此所謂“狌狌知人名”也。
  ③ 郭璞雲:“周書(王會篇)曰:‘鄭郭狌狌(今本作都郭生生——珂)者,狀如黃狗而人面(今本作若黃狗人面能言——珂)。’頭如雄雞,食之不眯(上二語係王會篇說奇幹善芳詞而誤入郭註者,係衍文——珂)。今交州(州,宋本、毛扆本作趾,藏經本作址,孫星衍、郝懿行均校址——珂)封溪出狌狌,土俗人說雲,狀如豚而腹(宋本、藏經本作復,郝懿行雲:一本作後——珂)似狗,聲如小兒啼也。”珂案:水經註葉榆河雲:“(封溪)縣有猩猩獸,形若黃狗,又狀貆□。人面,頭顔端正,善與人言,音聲麗妙,如婦人好女。對語交言,聞之無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斷𠔌,窮年不厭。”謂此也。
  10、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①。
  ① 郭璞雲:“犀牛似水牛,豬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庳腳,三角。”珂案: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九字,王念孫校衍,是也。南次三經云:“禱過之山,其下多犀。”郭璞註云:“犀似水牛,豬頭,庳腳,腳似象,有三,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墮,食角也。好啖棘,口中常灑血沫。”可以為此註補充。
  11、夏後啓之臣曰孟塗①,是司神於巴②,人請訟於孟塗之所③,其衣有血者乃執之④,是請生⑤。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⑥。
  ① 郝懿行雲:“水經江水註引此經作血塗,太平御覽六百三十九捲作孟餘或孟徐。”珂案:今本水經註仍作孟塗。影宋本御覽作孟徐,徐蓋塗之訛也。
  ② 郭璞雲:“聽其獄訟,為之神主。”
  ③ 郭璞雲:“令斷之也。”珂案:“水經註江水引此經作“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多巴字,無請字。影宋本御覽六三九亦無請字。今本請字衍,巴字脫。
  ④ 郭璞雲:“不直者則血見於衣。”
  ⑤ 郭璞雲:“言好生也。”
  ⑥ 郭璞雲:“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裏,即孟塗所居也。”郝懿行雲:“晉書地理志建平郡有秭歸,無丹陽,其丹陽屬丹陽郡也。水經註(江水)引郭景純雲:‘丹山在丹陽,屬巴。’是此經十一字(謂‘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十一字——珂)乃郭註之文,酈氏節引之,寫書者誤作經文耳。居屬又巴屬字之訛。”珂案:路史後紀十三註:“丹山之西即孟塗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巫山縣志捲十七雲:“孟塗祠在縣南巫山下。”
  12、窫窳①竜首②,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③之西,其狀如竜首,食人④。
  ① 郭璞雲:“窫窳,本蛇身人面,為貳負臣所殺,復化而成此物也。”珂案:海內西經云:“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原作反縛兩手與發,與發二字衍,從王念孫、郝懿行校刪),係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又云:“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郭雲“復化而成此物”者,原本蛇身人面之天神(古天神多蛇身人面)窫窳,被殺而治活後,復化而成此怪物也。
  ② 珂案:此竜首二字疑涉下竜首二字而衍。
  ③ 王念孫雲:“知人名三字疑衍。”
  ④ 郝懿行雲:“劉逵註吳都賦引此經云:‘南海之外,有猰貐,狀如貙,竜首,食人。’蓋參引爾雅之文。爾雅(釋獸)雲:‘猰貐類貙。’以引此經,則誤矣。窫窳形狀,又見海內西經。又北山經少鹹之山說窫窳形狀,復與此異。”珂案:據吳都賦劉逵註引此經,“其狀如”下,當有“貙”字,“狀如竜首”,則不詞矣。郝懿行謂“參引爾雅之文”,非是;毋寧謂爾雅據經文之為愈也。至於北山經云:“少鹹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形狀復與此異”者,亦傳聞不同而異辭耳。
  13、有木,其狀如牛①,引之有皮,若纓、黃蛇②。其葉如羅③,其實如欒④,其木若蓲⑤,其名曰建木⑥。在窫窳西弱水⑦上。
  ① 郭璞雲:“河圖玉版說,芝草樹生,或如車馬,或如竜蛇之狀,亦此類也。”珂案:郭註“芝草樹生”,藏經本樹作橫。
  ② 郭璞雲:“言牽之皮剝如人冠纓及黃蛇狀也。”
  ③ 郭璞雲:“如綾羅也。”郝懿行雲:“郭說非也。上世淳樸,無綾羅之名,疑當為網羅也。淮南泛論訓雲:‘伯餘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是綾羅之名,非上古所有,審矣。又楊檖一名羅,見爾雅(釋木),吳氏(任臣)雲。”
  ④ 郭璞雲:“欒,木名,黃本,赤枝,青葉,生雲雨山;或作卵,或作麻,音鑾。”珂案:大荒南經云:“大荒之中,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即郭註所說也。楊慎雲:“欒藉作丸,謂圓如鳥彈也。”亦可供參考。
  ⑤ 郭璞雲:“蓲亦木名,未詳。”郝懿行雲:“蓲,刺榆也。爾雅(釋木)雲:‘櫙,荎。’郭註引詩云:山有蓲,今之刺榆也。”珂案:郭註僅雲:“今之刺榆也。”詩“山有蓲”是釋文所引。
  ⑥ 郭璞雲:“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珂案:海內經云:“南海之內(內原作外,據宋本改),黑水青水之閑,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有字疑衍)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上字原無,據王念孫、郝懿行校增)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爰過,黃帝所為。”淮南子墬形篇雲:“建木在都廣,衆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是郭註之所本。建木既“大爰過,黃帝所為”,又為“衆帝所自上下”,蓋天梯也(說詳海內經“九丘建木”節註)。
  ⑦ 珂案:古小說鈎瀋輯玄中記雲:“天下之弱者,有昆侖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也。”弱水之名“弱”者以此。
  14、氐人國①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②。
  ① 郭璞雲:“音觸抵之抵。”珂案:大荒西經云:“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郭註:“人面魚身。”郝懿行雲:“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二字,蓋以形近而訛,以俗氐正作互字也。”王念孫、孫星衍均校改互為氐,是大荒西經互人國即此經氐人國,乃炎帝之後裔也。
  ② 郭璞雲:“盡以上人,以下魚也。”珂案:氐人國民蓋神話中人魚之類也。海內北經云:“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即此之屬。唯彼手足俱具,此獨“無足”耳。說詳海內北經“陵魚”節註。
  15、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①。其為蛇青黃赤黑②。一曰黑蛇青首③,在犀牛西。
  ① 郭璞雲:“今南方(蟲丹)蛇(藏經本作蟒蛇——珂)吞鹿,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此其類也。楚詞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說者雲長千尋。”郝懿行雲:“今楚詞天問作‘一蛇吞象’,與郭所引異。王逸註引此經作‘靈蛇吞象’,並與今本異也。”珂案:淮南子本經篇雲:“羿斷修蛇於洞庭。”路史後紀十以“修蛇”作“長它”,羅蘋註云:“長它即所謂巴蛇,在江嶽間。其墓今巴陵之巴丘,在州治側。江源記(即江記,六朝宋庾仲雍撰——珂)雲:‘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嶽陽風土記(宋範緻明撰)亦云:“今巴蛇□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翳。兼有巴蛇廟,在嶽陽門內。”又云:“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山旁湖謂之象骨港。”是均從此經及淮南子附會而生出之神話。然而既有塚有廟,有山有港,言之確鑿,則知傳播於民間亦已久矣。
  ② 珂案:言其文采斑爛也。
  ③ 珂案:海內經云:“有巴遂山,澠水出焉。又有朱捲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即此。巴,小篆作□,說文十四雲:“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則所象者,物在蛇腹彭亨之形。山海經多稱大蛇,如北山經云:“大鹹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北次三經云:“錞於毋逢之山,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是可以“吞象”矣。水經註葉榆河雲:“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訖,便吞,頭角骨皆鑽皮出。山夷始見蛇不動時,便以大竹簽簽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即郭註所謂(蟲丹)蛇也。
  16、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①。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① 郭璞雲:“穆天子傳所謂豪馬者。亦有旄牛。”珂案:穆天子傳捲四雲:“天子之豪馬、豪牛……豪羊。”郭璞註云:“豪猶髦也。山海經云:‘髦馬如馬,足四節,皆有毛。’”又註豪羊雲:“似髦牛。”可知旄、髦古通用,旄馬即髦馬也。又旄牛已見北山經潘侯之山。北山經云:“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敦薨之山亦有旄牛。
  17、匈奴①、開題之國②、列人之國並在西北③。
  ① 郭璞雲:“一曰獫狁。”郝懿行雲:“(周書王會篇)伊尹四方令雲:‘正北匈奴。’史記匈奴傳索隱引應劭風俗通雲:‘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晉灼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案已上三名並一聲之轉。”
  ② 郭璞雲:“音提。”
  ③ 郭璞雲:“三國並在旄馬西北。”
  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捲六雲:“此經(‘匈奴’節——珂)當與下篇首條並在海內北經‘有人曰大行伯’之上。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並在西北,敘西北陬之國,猶海內東經云‘巨燕在東北陬’也。不言陬,文有詳省。貳負之臣在開題西北,開題即蒙此。大行伯下貳負之屍與貳負之臣亦連絡為次。今大行伯上有‘蛇巫之山’、‘西王母’二條,乃下(上字之訛——珂)篇‘後稷之葬’下敘昆侖隅外山形神狀之文,誤脫於彼。武陵山人雜着雲:‘海內西經“東鬍”下四節當在海內北經“舜妻登比氏”節後。“東鬍在大澤東”即蒙上“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之文也。海內北經“蓋國”下九節當在海內東經“巨燕在東北陬”之後,“蓋國在巨燕南”即蒙上“巨燕”之文,而朝鮮蓬萊並在東海,亦灼然可信也。海內東經“國在流沙”下三節當在海內西經“流沙出鐘山”節之後,上言流沙,故接敘中外諸國;下言昆侖墟昆侖山,故繼以“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脈絡連貫,更無可疑。不知何時三簡互誤,遂致文理斷續,地望乖違。今移而正之,竟似天衣無縫。’詳審經文,顧(武陵山人——珂)說自近。”珂案:經文簡策,確多紊亂,吳顧之說甚精,足供參考,並詳各捲本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山海經山經柬釋捲一山海經山經柬釋捲二捲三(山海經第三)山海經山經柬釋捲四
山海經山經柬釋捲五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一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二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三
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四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五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六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七
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八山海經海經新釋捲九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十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十一
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十二山海經海經新釋捲十三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東晉記室參軍郭璞註山海經敘
舊本山海經目錄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敘附錄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