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文革”前夜的中国   》 赫鲁晓夫发动突然袭击(2)      罗平汉 Luo Pinghan

  赫鲁晓夫讲这番话也很不是时候。此时,庐山会议正处于由纠“左”到反右的转向阶段,毛泽东本来就因彭德怀在其信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有所非议而不满,恰巧此前彭德怀访问过苏联,这样使他产生了彭德怀与赫鲁晓夫是预先串通好,共同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发难的错觉。在他看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与成绩相比,不过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如今,彭在信中说“大跃进”是“有失有得”,赫鲁晓夫也以苏联历史上的公社垮台,来暗喻中国人民公社的命运。这样一来,不但促使毛泽东下决心在党内开展“反右倾”,而且也将赫鲁晓夫当做是国际上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总后台。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的:“中苏两党两国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当时虽然没有发展为公开的争执,但它引发的风波却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毛泽东始终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真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而赫鲁晓夫们所持的反对态度则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们的公开批评更是粗暴地干涉中国的内政。但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干了一件大蠢事,表明了他‘妄自尊大’,表明了‘他想使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世界——对他的天才和领导水平留有印象’等等。总之,此事对双方的领导人来说,留下的都是严重的‘恶感’,使得已经紧张的中苏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1959年8月,中印两国军队在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发生了武装冲突。赫鲁晓夫此时正在做访问美国的准备。得到这一消息,本已为台海危机对中国有一肚子气的赫鲁晓夫,这一次终于按捺不住了。为了在世人面前树立自己是“和平大使”的形象,赫鲁晓夫置中苏同盟关系于不顾,也不考虑中方的异议,就让塔斯社发表了一个表面上看是采取中立态度的声明,对中印边界冲突表示“遗憾”,并说中印边界的冲突,是“那些企图阻碍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人搞的”。不难看出,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没有站到中国一边。这对于中国方面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在中国方面看来,中苏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帮社会主义国家说话,反而为资本主义国家说话,实在太不应该。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后,一直高唱“和平过渡”的高调,高喊“和平竞赛”的口号。在其“和平过渡”理论的支配下,苏联开始走上其自以为是的由苏美合作主宰世界之路。于是,赫鲁晓夫不断地向美国献媚讨好。1959年6月,苏联竟以苏美正在讨论签署禁止核试验条约为由,下令停止向中国运送已装箱好的原子弹样品。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
  “我们的专家建议我们给中国人一枚原子弹样品。他们把样品组装起来并装了箱,随时可以送往中国。这时,我们负责核武器的部长向我作了汇报。他知道我们同中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我们专门开了一次会,决定该怎么办。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给中国送去原子弹,中国人一定指责我们违背协议,撕毁条约,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已经开始了诽谤我们的运动,并且还开始提出各种各样令人难以置信的领土要求。我们不希望他们获得这样的印象,好像我们是他们驯服的奴隶,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而不管他们如何侮辱我们。最后,我们决定推迟给他们送去样品的时间。”
  这对于赫鲁晓夫来说,也许是一直想做却未能做成的事情。可此举对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领导人对赫鲁晓夫还多少抱有一些好感的话,到此时,不但好感已荡然无存,而且是十分不满了。
  9月下旬,赫鲁晓夫在美国戴维营举行苏美首脑会谈后,兴冲冲地飞到了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
  9月30日晚上,中国政府举行国庆招待会。赫鲁晓夫在招待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他在谈到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强大之后,说了一段明显对中国不满的话:“我们应当对当前局势有现实的看法和正确的理解。这当然绝不是说,既然我们这么强大,就应该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民将不会理解,也绝不会支持那些想这么干的人。”赫鲁晓夫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毛泽东的不快,并以在宴会上不发表讲话表示不满。
  10月1日,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关于生产原子弹的事,我们决定把专家撤回去。
  毛泽东淡淡地说:需要是需要,也没什么大关系。技术上能帮助我们一下更好。不能帮助就由你们考虑决定。
  10月2日,中苏两党举行正式会谈。
  赫鲁晓夫首先介绍了他此次美国之行的感受,认为同美国只能在经济上搞竞赛,搞和平竞争,不能搞武力对抗。毛泽东对此不冷不热地说:我们赞成你访美,赞成同美国搞和平共处,但美国究竟怎么样,不能看表面,应该看其帝国主义的本质。
  赫鲁晓夫接着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还是要搞好,希望中国采取一些步骤来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又说:你们去年对金门打炮不是办法,台湾现在不能解放,索性像苏联内战时期对远东共和国那样处理。他还解释说,列宁当年同意成立远东共和国,是为了避免在东方同日本作战,中国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处理台湾问题。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同志,你把问题搞错了,你把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搞混了。一个问题是我们同美国的关系问题,这是国际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跟台湾的关系问题,这是国内问题。我们跟美国的关系问题是美国侵略我国台湾,我们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兵;我们同台湾的关系则是解放台湾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别人无权过问。
  赫鲁晓夫又说:为了缓和同美国的关系,中国是不是可以把监狱里的几个美国人释放?在此之前,中国曾击落了一架美国间谍飞机,并俘虏了两名飞行员。
  毛泽东说:放是要放的,但不是现在,而是在他们服刑期满的时候,或者是在他们服刑期间有好的表现因而提前释放的时候。这都要按照中国的法律办。
  赫鲁晓夫又把话题转移到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上,并说谁开第一枪我不知道,反正印度人被打死了。
  周恩来说:印度人先入境,打了12个小时,怎么能说我们错了呢?
  赫鲁晓夫说:我打过仗,不管谁先开枪,反正印度死了人。又说:你们为之战斗的土地只是一块人烟稀少、荒凉的高地,边界也是几十年前确定的。
  陈毅回答说:中印边界是英国在1914年用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确定的,这块土地是属于中国的,是英国人把它从我国手里夺走的。
  赫鲁晓夫说:尼赫鲁是主张中立和反帝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积极同他搞好团结。苏联不同意采取任何疏远和削弱尼赫鲁在国内地位的政策。
  陈毅回答说:我们对民族主义者的政策是既团结又斗争,而不是迁就主义的态度。
  赫鲁晓夫又说:西藏问题你们不慎重,不该让达赖喇嘛跑掉。
  毛泽东说:这么大的边境我们怎么能看得住他呢?
  赫鲁晓夫又扯到炮击金门、马祖的问题。陈毅说:炮击金门是我们内部的事情,那是中国的领土。中印边境,明明是他们侵略,你却偏袒。炮击金门,难道你还要替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指责我们吗?
  赫鲁晓夫听了之后脸马上就红了,竟然对陈毅说,论军衔,你比我高,你是元帅,我只是中将,但在党内,我是总书记。陈毅也不示弱,回答说:什么总书记,你说得不对,就不能听你的。
  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并没有讲很多话。只是在陈毅这番话后,毛泽东才说:赫鲁晓夫同志,你这次来,给我戴了好几顶大帽子,我也送你一顶,就是右倾机会主义。这顶帽子已是够重的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内容简介图书目录“东风压倒西风(1)
“东风压倒西风(2)“完全一致”的背后(1)“完全一致”的背后(2)
“完全一致”的背后(3)“完全一致”的背后(4)赫鲁晓夫发动突然袭击(1)
赫鲁晓夫发动突然袭击(2)赫鲁晓夫发动突然袭击(3)赫鲁晓夫发动突然袭击(4)
“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1)“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2)“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3)
“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4)“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5)“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6)
“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7)“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8)罗瑞卿遭打倒内情(1)
罗瑞卿遭打倒内情(2)罗瑞卿遭打倒内情(3)罗瑞卿遭打倒内情(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