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
《張居正》(3)
樊樹志 Fan Shuzhi
張居正雖然不再“乞休”,但是內心的兩難考臣逐漸明朗化了。他在給親傢刑部尚書王之誥的信中透露了這種心情:“弟德薄享厚,日夕慄慄,懼顛躋之及頃者乞歸,實揣分虞危,萬非得已。且欲因而啓主上以新政,期君臣於有終。乃不剋如願,而委任愈篤,負載愈重,羸弱之軀終不知所稅駕矣,奈何,奈何1騎虎難下的無奈心情溢於言表。在他權勢最鼎盛,事業最成功的時候,擔心中道顛蹶,當然並非杞人憂天。
萬歷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更部尚書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張居正一死,司禮監馮保失去了外朝有力的支持,剪除馮保的時機成熟了。馮保依伏太後的寵幸、張居正的聯手,有恃無恐,對神宗鉗製過甚,必然要引起反感,一旦時機成熟,他的垮臺是在意料之中的。同年十二月,神宗在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的奏疏上批示:“馮保欺君蠹國,罪惡深重,本當顯戮。念係竽考付托,效勞日久,故從寬着降奉御,發南京新房閑祝”這還算念在“大伴”多年掖抱陪伴的情分上,給予寬大處理,讓他到南京去賦閑養老。
這是一個信號,既然馮保可以攻倒,張居正有何不可!於是彈劾張居正的奏疏紛至沓來,善於窺伺的陝西御史楊四知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正中神宗下懷。既然已經新操政柄,不把威權震主達十年之久的張居正的威權打掉,何以樹立自己的威權!楊四知的奏收寫得空洞無物,卻提供了一個極佳口實,神宗立即在奏疏上批示,把多年來鬱結心中的怨恨發泄出來,對他的張先生的評價與先前判若兩人:“居正騰虛心委任,寵待甚隆,不思盡忠報國,顧乃怙寵行私,殊負恩眷。念係皇考付托,待朕衝齡,有十年輔佐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其實所謂“姑貸不究”雲雲不過是官樣文章,並非真的“不究”衹不過是在等待言官們彈劾的逐步升級。
果然,雲南道御史羊可立的彈劾奏疏把調子提高了許多,無中生有地說:“已故人大學士張居正隱古廢遼府第田土,乞嚴行查勘。”
所謂“廢遼”是指早已被罷廢的遼王,說張居正霸占遼王府第的財産,是可以導致抄傢的罪行,用心是十分險惡的。此論一出,久欲伺機 翻案的遼王傢屬以為時機已到,已故遼王的次妃王氏嚮神宗呈進《大姦巨惡叢計謀陷親王強占欽賜祈祖霸奪産業勢侵全室疏》,鬍說什麽“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府”?素有斂財癖好的神宗以為抓住了對張居正抄傢的把柄,立即下令司禮監太監張誠與刑部侍郎丘##等前往江陵查抄張府,這無異於對張居正在政治上徹底否定,他的罪狀就不再是他不久前所說的“怙寵行私”這麽簡單了:都察院等衙門遵旨呈上給張居正定罪的奏疏,神宗親筆寫下了這樣的結論:
“張居止誣衊親藩,侵占王墳府第,鉗製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順、張書都着永戍煙瘴地面,永遠充軍。你都察院還將居正罪狀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在神宗眼裏,原先締造新政的功臣,一下子變成“專權亂政”之徒,沒有斷棺戮屍已經算是從寬發落了,他的兄弟兒子等人卻必須以永遠充軍來抵償。張居正生前雖然意識到騎虎難下,也許會中道翻車,但是他無論如何不會料到會有這樣的下常
張誠和丘主持的抄傢,把皇帝的翻臉不認人的冷酷無情實施到了極緻;他們還沒有趕到江陵,就命令地方官登錄張府人口,封閉房門,一些老弱婦孺來不及退出,門已封閉,餓死十餘人。查抄傢産更是輜銖必究,共計抄山黃金2400兩,白銀107700兩,金器3710兩,金首飾900兩,銀器5200兩,銀首飾10000兩等。這與他們原先的估計相去甚遠。於是丘便大加拷問,窮迫硬索。張居正的二子懋修經不起拷掠,屈打成招。長子張敬修(原任禮部主事)實在受不了如此折磨自縊身亡。他臨終前留下一紙絶命書,真實的記錄了張府遭受抄傢浩劫的慘狀:“……至五月初五日,丘侍郎到府,初七日提敬修面審,其當事沓之形,與吏卒咆哮之景,皆平生所未經受者,而況體關三木,首戴##巾乎!在敬修鬧不足惜,獨是屈坐先公以二百萬銀數。不知先公自歷官以來,清介之聲傳播海內,不惟變戶竭資不能完,即粉身碎骨亦難充者。又要誣扳曾確庵(省吾)等寄銀十五萬,.王少方(篆)寄銀十萬,傅大川(作舟)寄銀五萬。雲:‘從則已,不從則奉天命行事!’恐嚇之言令人落膽……丘侍郎。
任撫按,活閻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來,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明神宗為了打壓“威權震主”的張居正,製造了一場大冤案,留給他的子孫去平反。天啓二年,明熹宗給張居正恢復原官,給予祭葬禮儀,張府房産沒有變賣的一並發還。崇禎二年明思宗給還張居正後人官蔭與誥命。時人評論道:當人明王朝行將衰亡之時,皇帝“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相一也”。人們有感於此,在江陵張居正故宅題詩抒懷,其中有兩句這樣寫道:
恩怨盡時方論定,
封疆危日見纔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朱元璋與鬍藍黨》(1) | 《朱元璋與鬍藍黨》(2) | 《朱元璋與鬍藍黨》(3) | 《朱元璋與鬍藍黨》(4) | 《朱元璋與鬍藍黨》(5) | 《朱元璋與鬍藍黨》(6) | 《朱元璋與鬍藍黨》(7) | 《張居正》(1) | 《張居正》(2) | 《張居正》(3) | 《宮閨大案》(1) | 《宮閨大案》(2) | 《宮閨大案》(3) | 《宮閨大案》(4) | 《宮閨大案》(5) | 《宮閨大案》(6) | 《宮閨大案》(7) | 《宮閨大案》(8) | 《宮閨大案》(9) | 《宮閨大案》(10)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1)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2)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3) | 《錢謙益馬士英》(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