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红袖添香婉约词   》 第10节:红袖添香婉约词(8)      周笃文 Zhou Duwen

  ③旅思:羁旅中的愁思。
  ④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之倒装句。
  天、地、山、水,芳草、斜阳,环环相扣,辗转生发,如清波之荡涟漪,愈漾愈远。"芳草"句从白居易"远芳侵古道"化出,指通向故园的道路。示柔情于美景而思绕天涯,可谓匠心独运。辛弃疾"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厢记》)即从此脱胎。"夜夜"以下,连设三喻,极写相思之苦怀,章法奇峭,情意浓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清极而奇,真成绝唱。
  御街行
  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③。都来此事④,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花坛。
  ②敧(qī):倾斜。
  ③谙(ān):尝尽。
  ④都来此事:即此事都来之倒装。此事:指相思之苦情。
  此词为怀念旧情之作。秋夜的凄清景物,最能引发心中的思念。用垂地的银河与如练的月华,把愁情烘托得浩茫无际。下片纯写相思苦情,思奇而笔峭。先说肠已愁断,欲醉不能;继写酒都未沾,先已洒泪。最后万千思恋之情,常在眉头心上折腾,令你无法排遣。直写牵肠挂肚之相思,可说妙到毫尖。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由此脱胎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官至都官郎中。性疏放,善谐谑,作风比较浪漫。所著《安陆词》色彩富艳,笔力酣恣。工于炼语,佳句很多。在慢词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然他长于炼句,而不甚讲究炼意,有时显得平直些。
  谢池春慢
  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①
  缭墙重院②,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③,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④。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注释]
  ①谢媚卿:女道士名,美而多才艺,见称于时。
  ②缭墙重院:高墙缭绕的深宅大院。
  ③径莎平:路上长满了莎草。
  ④"碾玉"句:用玉碾成双蝉,作佩饰用。
  这是流传较早的慢词长调,一时传遍,影响很大。前阕写景,一两声晓莺,唤醒了深院的生气。以动显静,把静谧的气氛写得很足。后阕写郊游遇艳,一见倾心。而弦上的哀音似乎在诉说他们相逢恨晚,而且带有后会难期的怅悒。以令词作法写长调,一结悠然不尽,别具风味。
  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①,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②,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③,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④。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⑤。
  [注释]
  ①伤高:登高的感慨。怀远:对远人的忆念。
  ②千丝:指柳丝。
  ③嘶骑:马鸣。
  ④小桡(náo):小桨。
  ⑤"犹解"句:意谓桃杏还知道与东风结伴,春天开花。
  这首词写闺怨。"伤高"句点人生多恨,"离愁"则使其具体化,为一篇题旨。"嘶骑"以下更进一步,直揭愁根。原来是因念别而登眺,因登眺而伤悲。剥笋见心,皆自望远中生出。倒叙有力。后半阕写内心活动。立尽黄昏,下自画阁,回到了曾是双栖的居室。对行人的怀念,加上春景的撩拨,越发情浓怨重,以至逼出了"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样激烈的语句来。它发自火热的爱情,是严肃的,无理而妙,并不轻佻。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②,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③。往事后期空记省④。 沙上并禽池上暝⑤,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1)第2节:序(2)第3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
第4节:红袖添香婉约词(2)第5节:红袖添香婉约词(3)第6节:红袖添香婉约词(4)
第7节:红袖添香婉约词(5)第8节:红袖添香婉约词(6)第9节:红袖添香婉约词(7)
第10节:红袖添香婉约词(8)第11节:红袖添香婉约词(9)第12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0)
第13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1)第14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2)第15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3)
第16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4)第17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5)第18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6)
第19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7)第20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8)第21节:红袖添香婉约词(19)
第22节:红袖添香婉约词(20)第23节:红袖添香婉约词(21)第24节:红袖添香婉约词(2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