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Shuai Yan

  准备工作完全是在秘密中进行的,连安娜亦没有清楚告之。郭沫若后来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说:"直接帮助了我行动的是钱瘦铁和金祖同。"钱瘦铁是一位金石家,1935年携家眷侨居日本。他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王芃生有联络,和驻日使馆等各个方面也都比较熟悉。金祖同,又名殷尘,是一位留日学生,他也是研究甲骨文的,故而自己称是郭沫若的学生,由他奔走于东京和市川之间,传递消息,做具体准备事宜,并与郭沫若一同回国。金祖同打听到回国船期后,用明信片隐语告诉郭沫若:"现有16、18、20、22、24等间空房,俱西式,空气甚好。叔厓君愿为君在室中布置一切。合意哪间请来信告知,俾预先通知收拾。"这事实上是金和郭沫若事先约定好的暗语,用房间号数指代日期。郭沫若用明信片回复金祖同,写了一首隐语五言诗:"廿四传花信,有鸟志乔迁。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托身期泰岱,翘首望尧天。此意轻鹰鹗,群雏剧可怜。""乔迁"指回国,"廿四"即行期。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既有盼望早日归国,共赴国难的意愿,然而也有不忍与安危与共、艰苦备尝的妻室儿女分别的依依之情。
  妥善安排好一切,决定了行期之后,郭沫若的内心还是有点犹豫不决。除了怜惜家眷孩子之外,郭沫若还有其他顾虑:"虽是我的去志已经决定了,不过我还是有些畏怯,因为今后我的出路,仍旧是毫无把握的……所以这次回去,政府能不能容我,固然是一个问题,不过我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也不怕他什么,只怕民众的心仍很麻木,那么我回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绪一直持续到郭回国前夕,甚至万事皆备,郭沫若仍然显出一丝游移不定。金祖同在《郭沫若归国秘记》中详细地描述了他这种矛盾的精神状态(金为此事亲历者,其叙述应可信)。一个被通缉多年的政治犯,亡命海外多年,对国内的情况茫茫然,心底不踏实,有这些忧虑,亦很自然。于此时,郭沫若的心情十分矛盾和复杂:家庭和国家;事业和生活;夫妻之情、儿女之爱;个人安危和家庭安危,一起交织于他的心间,个中滋味非言语所能及。然而,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犹豫,郭沫若最终还是打消了一切顾虑,决定只身赴国难。1937年7月25日凌晨,郭沫若悄然披衣起床,蹑手蹑脚走进书斋,为安娜及四子一女分别写了留言,给大孩子们的是"勤勉"二字;给最小的儿子则用的是片假名(日本的楷书字母),盼他无病无灾地健康成长。当他转身再踱入卧室,安娜已醒,正于枕畔就灯阅读,而孩子们尚在酣睡中。他轻轻地揭开蚊帐,在安娜的额头上重重吻了一下,作为诀别之礼,安娜当时并没有察觉他的用意。郭沫若和往常一样穿着居家和服,默默离开卧室走下庭院。沐着残月的青辉,郭沫若无限依恋地告别了这个给他无限温暖,他自己也深爱着的家,踏上了归国的路途。对此段经历,郭沫若在《家祭文》中回忆说:"贞乃于阳历七月二十五日,抛妻别子,孑身返国……然离去之情景,即今犹历历然在贞心目也。时为暑假,子女均归。晨之四时,贞悄然披衣起床,曾将阖室巡视,四子一女,均尚酣睡。富氏媳虽被惊觉,永未料贞之将高举而远逸也,乃怡然枕畔,就灯阅读,贞则于此时首途矣。于时,残月在天,澪露在田,热泪在贞之颜面,贞非木石,能不伤心?贞幸得脱出,而妻、子则委诸虎穴,为贞而受牺牲。其苦心,其处境,一为置身而思之,即不觉泪之盈睫。"当日傍晚,郭沫若和金祖同在神户顺利登上了加拿大"皇后号"邮轮。为了安全起见,郭沫若化名杨伯勉,自称湖南长沙人。晚上9时正,邮船起航。郭沫若蛰居舱中,从窗口窥视码头上的人们。按照日本的风俗,送行者正在向船上抛彩色的纸卷,表示惜别之意。此情此景,不能不勾起郭沫若的无限情思,对先后居住达二十年的岛国他并没有什么留恋,他所牵挂的只是自家那六条看不见的"纸带"。他当时的心境,从他在船上写的一首七绝完全表露了出来:"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四十六年馀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回国后,郭沫若曾收到过安娜的来信,得知安娜和长子和生被日本警察局拘禁并毒打,家亦被抄。郭沫若得知此消息后赋诗一首匿寄安娜,诗云:"相隔仅差三日路,居然浑如万重天。怜卿无故遭笞挞,愧我违情绝救援。虽得一身离虎穴,奈何六口委深渊。两全家国殊难事,此恨将致万世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