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事类 》 世界王牌特種部隊實錄 》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
王軍校 Wang Junjiao
這下壞了,我們完全暴露在了敵人工事的正面。你可以想象當時是怎樣的情景,我們仿佛站在大街當中,兩邊高樓大廈的每一扇窗戶裏都伸出槍來嚮我們射擊。那情形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竭盡全力應付從各個方向射來的機槍子彈,並瞅準機會還擊。在一陣混戰後,槍聲突然停寂下來,原來是敵軍用完了彈藥,這時我可以清楚地聽見敵軍受傷者的呻吟聲。就這樣我們毫發無損地撤了出來。敵人龜縮在工事裏,沒敢衝出來追我們,他們沒想到我們衹有4人,而他們至少有50人。
到1958年12月,已有約40名叛軍被打死,我方需要增加兵力才能拿下高原,攻下敵軍的主要據點。1959年1月9日,A連抵達了。1月26日,他們會同D連,花了九個小時,每人負重45公斤,攀上2500米高的山崖。黃昏前,兩個連在山頂會合,他們的彈藥和給養由飛機空投。敵人看見降落傘,以為是大規模的空降部隊來了,就逃到了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區。特別空勤團乘勢直搗敵人老巢,結束了戰鬥。
雖然戰爭結束了,阿曼卻仍為貧窮與落後所睏。在60年代,這裏又發生過幾次起義,同樣被血腥地鎮壓了。蘇丹本人遭受過數次暗殺,雖然幸免於難,但其統治的日子已屈指可數。
阿曼行動鞏固了SAS在英軍的地位,讓人們知道這支部隊在走出叢林後仍有存在的價值。
三、特別空勤團的選訓體製
英國人至今仍將大衛?斯特林當作民族英雄,他所創立的特種部隊模式沒有僅僅成為夾在暗黃書頁中的傳奇,而是恆久地駐留在了特別空勤團的精神之中。一代又一代的特空團成員,無比虔誠地傳承着勇敢、堅韌和智慧,由此他們也得以完整地傳承了光榮、驕傲和勝利。今天的人們在景仰之餘,或許會發現特別空勤團輝煌的內核也許正是由一些它最基本、最原始的元素構成的。
1.斯特林模式
英國特別空勤團的每一名成員都有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他們能熟練使用各種各樣的武器,能在常人難以想象的不利的環境下生存並保持戰鬥力,能駕車、操舟、跳傘、潛水,可謂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是,無論特別空勤團的隊員們如何驍勇善戰,他們都不可能僅憑個人的能力贏得勝利,而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但特種部隊畢竟有別於普通常規部隊,他們往往有獨特的組織方法。在世界範圍內,各個國傢的特種部隊在戰術組成方面也大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特種部隊強大的打擊力,最合理地將掌握多種技能的特種兵組織起來,最有效地提高部隊的靈活性。
在英國特別空勤團裏,最小的戰術編製是4人一組的小分隊,這是由特別空勤團的創建人大衛?斯特林提出的。大衛?斯特林總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早期特種部隊的經驗,他發現,凡是大規模的哥曼德式的軍事行動,大多避免不了災難性的結果。大衛?斯特林本人就親歷了1941年在北非海岸的一次並不奏效的攻擊行動。當時,他是英軍突擊隊的一員。斯特林認為,英國特種部隊的有些行動,如果采用小規模作戰的方式會比大規模行動更加有效。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經過適當挑選的200人,若假之以時日的進行培訓,並配備足夠的裝備,把他們組成較小的作戰單位,他們完全可以在同一個夜晚,同時攻擊10個不同的目標。而如果用當時哥曼德式的大規模進攻方式,則衹可能在同一個夜晚進攻一個目標。斯特林後來有機會實踐自己的理論,並逐步摸索出特種部隊最小戰鬥單位應該有多少人。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英軍特種部隊開始將四人一組的小分隊,作為最小作戰單位並形成了傳統。英軍認為,四人一組是比較理想的戰術組合,因為它使某一局部的突襲能力最大化,同時,又保證了戰術設計中有充足的火力與足夠的機動性。在戰後,四人一組的斯特林小分隊模式被延續了下來,並在幾十年的實戰中,被證明仍然是適用的和有效的,直到今天依然是特別空勤團的戰術基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
|
|
| 第1節:英國特種部隊(1) | 第2節:英國特種部隊(2) | 第3節:英國特種部隊(3) | | 第4節:英國特種部隊(4) | 第5節:英國特種部隊(5) | 第6節:英國特種部隊(6) | | 第7節:英國特種部隊(7) | 第8節:英國特種部隊(8) | 第9節:英國特種部隊(9) | |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 | 第11節:英國特種部隊(11) | 第12節:英國特種部隊(12) | | 第13節:英國特種部隊(13) | 第14節:英國特種部隊(14) | 第15節:英國特種部隊(15) | | 第16節:英國特種部隊(16) | 第17節:英國特種部隊(17) | 第18節:英國特種部隊(18) | | 第19節:英國特種部隊(19) | 第20節:英國特種部隊(20) | 第21節:英國特種部隊(21) | | 第22節:英國特種部隊(22) | 第23節:英國特種部隊(23) | 第24節:英國特種部隊(24)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