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      王紀卿 Wang Jiqing

  吳國和楚國建立以後,對商周文化和蠻族文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吳國認同了黃河文明,其中特別是周文化。吳國在自己的文化體係中自覺地吸收了黃河文化。楚國的情況剛好相反。楚國在兼併周圍的小國傢時,打出蠻夷的旗號來嚇唬對方,而在要求周朝給自己以王的稱號時,也以蠻夷而自居,以此來要挾周天子。楚國人把蠻夷文化當成了自己的正統。這樣楚國人發出了和周朝人不同的聲音,作為周朝人的異己,不能不使周朝人有所戒備,甚至産生敵對情緒。這種情況,有點類似美國的印第安人和白人的關係。這樣一來,楚文化受到周文化排斥,楚人受到周人的歧視。但是楚人並不以為恥,也不害怕,而是更加逆反,朝着“蠻”的方向繼續發展下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司馬遷在談到吳國和楚國中的蠻族時,分別使用了“荊蠻”和“楚蠻”兩個不同的名稱。在現代人的概念裏,荊與楚這兩個地理概念大致相當,因此荊蠻和楚蠻似乎就是一回事。但是司馬遷對吳國的蠻族衹稱“荊蠻”,對楚國的蠻族衹稱“楚蠻”。可見,司馬遷將荊蠻與楚蠻劃分開來了,而且劃分得十分清楚,十分嚴格。在這裏,我們看到一條時間的界綫,那就是以太伯建立吳國之前和以後來做劃分。在太伯建立吳國以前,江南的蠻族通稱荊蠻,太伯建立吳國之後,司馬遷就將他們改稱“夷蠻”,或幹脆把他們叫做“吳”了。名稱的變換表明了實際情況的變化。變化是什麽?蠻人中有一部分和吳人融合在一起,另一部分則嚮更邊遠的地方遷移。遷移到湖湘一帶的,就構成了楚蠻的一部分。
  楚蠻文化是湖湘文化割捨不斷的前身,也就是湖湘文化的原始形態。原始的野性,可以用一個“蠻”字概括,其中有野生植物遍地的自然環境,所謂“沅有芷兮醴有蘭”;有充滿原始風趣的服飾,所謂 “被薜荔兮帶女羅”;也有樸實蒙昧的民風民俗,就是“信鬼而好祠”;更有人類嚮大自然討生存的辛勤勞作和開拓精神,就是所謂的“蓽路藍縷”。
  在“蠻”文化原始的野性中,為了捍衛獨立和自由,天生有一種反抗侵略和壓迫的精神,後來在湖湘文化中發展成為愛國主義精神。楚人身上表現得最為強烈的愛國主義,不是教化的結果,而是根深蒂固的原始信念。楚人以自己的蠻性,執著着這種信念。“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出這個預言的人,是非常懂得楚人的這種執著的。
  楚人的原始野性中還滲透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先王熊繹立國荊山,是為了自強,此後楚人為了獨立和自由,一直在奮發圖強。楚人對於周王室的分封不公,表示出強烈的不滿。他們說,過去齊國、晉國、魯國和衛國受封時,都接受了寶器,為什麽唯獨我們受封就沒有寶器呢?為了爭回公道,楚國多次興師問鼎周室,不斷開拓疆域,把楚國版圖擴展到淮河、黃河流域,包括今天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的廣大地區,變得強大起來。後來,楚國內部發生了矛盾,給秦國造成了可乘之機。秦國後來居上,統一了中國。否則,歷史將會是另一個樣子。但是,楚人並不甘心被人吞併。後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果然應驗,秦朝竟然正是為楚人所亡。歷史告訴我們,湖南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蠻勁,特立獨行、自強不息,雖九死而不悔。
  這個時期來到湖南的人當中,有一個人的行為和他的作品對湖南人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就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他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為懷王聽信讒言,把他貶到沅湘。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後人司馬遷高度稱贊屈原和他的作品。1696年,湖南人吳楚材、吳調侯在浙江紹興編輯了一本供全國各地私塾學習的課本《古文觀止》,其中收錄了湖湘文化的名篇佳句,一直影響到今天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古文觀止》收錄了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和屈原的《懷沙之賦》。許多學者認為,培育湖南人精神的湖湘文化,就是起源於屈原這位充滿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的文人,而湖湘文化的發展,也將他的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貫穿了始終。
  秦朝一統四海之後,鑿靈渠,置桂林郡,無數中原百姓被迫遷徙到五嶺兩側,大批罪犯被流放到了荊湘一帶,而不得志的文人騷客,也被罷官流放到這裏。湖南以它博大的胸懷一概接納。於是,大量的漢人開始與三苗部落的後裔聚居在湖南,而湖南人的血統和文化,也由此而變得復雜起來。
  可以設想,無論是流離失所的百姓,還是牢騷滿腹的文人和怨氣衝天的罪犯,來到了湖南,都必須辛勤地勞作,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一方面,他們必須不畏艱難,應對命運的挑戰;另一方面,他們心裏對壓迫者始終充滿反抗的情緒。他們當中有些人,也會由自己的命運而聯想到要改變國傢的命運。可以肯定,在湖南的汨羅江投江自盡的屈原遭到貶謫的身世,和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最容易觸動他們的心。這樣,湖南人霸蠻的血性在他們身上得以延續,而他們也給湖南原有的居民們帶來了要在逆境中奮起的頑強意志,和對命運、對天下大事的關懷與思考。
  漢代以來,繼續有不得志的中原人來到湖南。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歷朝歷代來到湖南的文人們,因為他們是文化的推動者和代言人。賈誼不得志,屈居在長沙;李白浪跡天涯,流蹤於湘水;柳宗元被貶謫,任官於永州;范仲淹憂心忡忡,嘆懷於巴陵……這些遷徙、流放、浪遊而來的外省人士,帶來了各地的文化,推動了湖南的發展。
  在中原人看來,湖南山高路遠,地老天荒,歷來是“化外之地”,也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雜處的地方。明朝時,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之後,大批的江西人遷移湖南,史稱“江西填湖廣”。元朝初年,又有大批江西人來到湖南。韶山毛氏先祖毛太華就是移民湖南的江西吉安人。湖南人與江西人從此結下瞭解不脫的淵源,而江西人對湖南的鐘愛,大概就是起源於此。山民本有刻苦強悍的習性,移民則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們都要篳路藍縷、忍辱負重,也就是都得“霸蠻”。不“霸蠻”,叫人怎麽活下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湖南少年歌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第9節:什麽是血性?(1)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第11節:什麽是血性?(3)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第14節:風水育人才(3)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第23節:霸蠻和靈泛(2)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