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演绎 》 話說唐僧 》
淨土寺出傢(1)
馮寶善 Feng Baoshan
《孟子·告子下》有這樣一段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或許正是“上蒼”意欲成就玄奘偉大卓越的一生,要給他非常的磨練,來堅韌他的意志,增添他的能力,童年的玄奘經受了非同尋常的磨難。大約就在他五歲的時候,母親宋氏一病不起,永遠離開了人間;剛剛十歲,一心要將他培養成人的父親陳慧,也帶着滿肚子的不放心,撒手人寰。這原本應該是享受父母關愛,在父母羽翼呵護之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啊,玄奘卻過早地經歷了這人生至大的苦痛——生離死別。
《西遊記》裏的唐僧出傢,好像是命運的安排,並非緣於他自主的選擇;歷史人物玄奘的最終皈依佛門,倒也與文學作品中的唐僧相仿佛,有着幾多的無奈。
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玄奘的二哥長捷法師,從洛陽淨土寺風霜滿面地趕回了老傢,來為父親奔喪。沒有了父母,如何解决年幼小弟的吃飯、教育等問題,都成了擺在眼前的最現實的問題。哥哥姐姐們商量後,覺得讓玄奘跟着二哥長捷最為合適:其一,長捷的學問不錯,自然可以承擔起教育弟弟的任務;其二,在寺院裏,吃飯問題不難解决,還可以業餘聽經,學些文字。於是,一切終於迎刃而解,最後就這樣决定了下來:讓長捷帶走玄奘,讓玄奘到寺中去做少年行者。玄奘懵懵懂懂地出傢了。
淨土寺位於郾師毗鄰的伊川縣水牛溝村。寺院目今猶存。現在的寺院,是一處坐北朝南的院落,古樸陳舊。從朱紅色的大門進去,穿過掩映在蒼鬆翠柏中的路徑,便是五間磚木結構的大殿。斑駁的石質廊柱,躍上殿脊的竜鳳牡丹,還有那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殘磚斷瓦,仿佛都在嚮人們訴說着它所經歷過的歷史滄桑。大殿門前,還立着兩通石碑:一為刻於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淨土禪寺記》,另一為刻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伊陽淨土梵宇佛像記並頌碑》,這是它悠久歷史的最確鑿的見證。大殿的內墻上,殘存着依稀可辨的壁畫,梁檁上蟠附着燙金竜鳳等。大殿屋檐下,是隋代的陰陽太極魚圖案板磚。淨土寺的衰敗,自然已非一日,清人張文德的《春日遊淨土清涼金山諸寺》詩中雲:“晚來汲露煮茗芽,古寺無人犬護傢。座上真文餘貝葉,階前雲氣繞曇花。蒲團半納隨藜杖,捨利多珠隱木瓜。為問老僧何處去,白雲深鎖衆峰斜。”從詩中描寫的情景,就已約略能夠見出些凄寂荒涼的意象了。
轉眼間,玄奘來到淨土寺已近三年。在他十三歲這年,朝廷下詔,要在洛陽剃度二十七名僧人。在當時朝野上下都隆重佛教的時代,能夠剃度為僧,無疑就等於端上了一隻金飯碗,從此可不必再為衣食住行而煩惱,所以,出傢自然也就成為當時社會上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熱門“職業”,報考人數之衆多,可以想見。名額衹有二十七個,而考試成績優異的,就有上百號人。玄奘因為年幼,不符合參試的條件,也是沒法子的事情。
或許是於心不甘,或許是出自好奇,面試的這天,玄奘也來到了考場的門外。主持這次選拔的,是大理寺卿鄭善果。鄭善果在當時要算是一位名聲藉藉的人物。根據史書上說,鄭某人在隋煬帝時代,以居官檢約、莅政嚴明而著稱,朝廷考察官員的時候,他和甘肅武威太守曾經並列被評為天下第一。遇到這樣一位人物,玄奘可謂十分幸運。
鄭善果在考場的大門外發現了玄奘。俗語說:“人不可貌相”,但在漢魏六朝時期,人們——尤其是文化人——卻偏偏格外地相信人物的儀表長相。而關於人物的品鑒,在當時甚至成為一門整個社會都癡迷其中的學問。隋承六朝而來,此風未衰,這鄭善果,就一嚮很以他的品鑒人物而自負。他先是被玄奘那清秀慈善的儀容吸引,便走上前去,來到了玄奘的身邊,和藹地問道:“你是誰傢的孩子?在這裏幹什麽?難道也是希望參加剃度僧人的考試嗎?”玄奘朗朗回答,條理井然:“我姓陳,隨二哥在淨土寺為行者。是想參加考試,但年齡所限,還不具備參試的資格。”鄭善果又問:“你為什麽要出傢,有些什麽樣的抱負,說來聽聽。”玄奘回答:“遠則繼承如來遺志,近則弘揚光大佛法。”也就是說,我大的志嚮,是要繼承釋迦牟尼開創的事業;眼前能做的,是要光大佛祖所創立的佛法——小小年齡,竟有如此宏大端正的志嚮,鄭善果不禁暗暗稱奇,心裏喜歡。他决定將玄奘破格錄取。討論錄取名單的時侯,鄭善果毫不猶豫地填上了玄奘的名字。他嚮同僚講述了這樣的理由:“記誦佛經,念經唱佛,這都是區區小事,容易學成;氣質精神,儀表相貌,卻是先天生就。如此子這等風骨,在下還少看到,實是難得。度他為僧,將來必成佛門之偉器。衹是我等年長,怕不能看到他大器成就、口吐蓮花的那一天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王立群作序(1) | 王立群作序(2)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楔子(4) | 華閥裔孫(1) | 華閥裔孫(2) | 華閥裔孫(3) | 淨土寺出傢(1) | 淨土寺出傢(2) | 遊學大江南北(1) | 遊學大江南北(2) | 求法緣起(1) | 求法緣起(2) | 求法緣起(3) | 求法緣起(4) | 杖策孤徵(1) | 杖策孤徵(2) | 杖策孤徵(3) | 杖策孤徵(4) | 杖策孤徵(5) | 杖策孤徵(6) | 穿越西域各國(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