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未死的沙威 》
第10節:讀書與人生(1)
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
讀書與人生
——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主持人:有人說在清華辦講座比較睏難,因為我們的學生一直學業特別緊張,沒有時間來聽,我們主辦講座的老師也經常會有一些擔心,比如說今天。因為我們原來的講座是安排在星期四晚上,但這個學期因為其他一些活動,比如說共産黨員保持先進性教育活動,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調整,調到下午。下午的時間很多同學都有課,原來擔心圖書館報告廳會坐不滿,沒想到今天來了這麽多人。表現出清華同學對人文精神的一種新的關註。
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下面請梁先生做演講。
梁曉聲:(如果有同學帶餐巾紙的話,希望貢獻一兩張,我沒帶手絹,
而且還感冒了。)
非常高興。高興的原因不是由於人多,比這更多的場面我也坐在臺上過。高興的原因是我看到了這麽多男生的面孔。男生在我們北京語言大學是稀有元素。在新生入學的時候,我們老師之間都會互相詢問:有幾個男生?我班上男生最多的時候也沒有超過十個,最少的時候衹有三四個。這是由我們大學的學科結構的性質所决定的。坐在臺上,心生悔意。原因有
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文學這個話題越來越是一個“小衆”的話題,讀書這個話題在中國也越來越是一個“邊緣”的話題。我們的人口越來越多,我們讀書的人口最近幾年的統計卻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尤其是2002 年我調到北京語言大學之後,在我這,文學的話題由於我的職責所要求,越來越變成一個專業性的話題。這就好比請演藝界的人士坐在臺上,如果談演藝以外的事情,談初戀與失戀,談逸事與緋聞,談其他種種愛好、血型、星座,顯然都是饒有趣味的話題。但無論是搞音樂、美術,還是搞表演的,如果要他們把話題變成相當專業的話題,那有時是很沉重的。可是我越來越把文學作為很專業的問題來談。所以我記得在上學期的時候,組織同學連續欣賞了一些電影。我班上的同學會說“老師,我不喜歡看這部電影”,或者“我不喜歡看那部電影”,當即遭到我的極嚴肅的批評。首先認為這不應該是中文學生說出來的話。其他專業的人可以這樣說,大學校園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說,但是中文係的學生學的是欣賞、創作與評論,在中文係裏是你必須看什麽,學科要求你看什麽,而不是你喜歡看什麽。正因為這樣,我記得二十六號上課時,我們的副院長找我有事,他在門口聽了二十分鐘,然後下課時對我說:“老師和老師講課的風格真是不一樣,我聽了你課堂裏那麽安靜。”那不是因為我講課的水平很高,大傢很投入,我看了全班五十多張同學的臉,甚至覺得對不起他們,因為我覺得他們需要笑。這個有十三億七千萬人口的國傢,大衆是那麽的需要笑。恐怕在世界上,我們這個民族的笑肌是相當發達的,可是在大學裏,有時候不僅僅要製造笑聲和掌聲,還需要激發思想本能。因此,我經常問我的學生們是否感到壓抑,是否我在心理上虐待了他們。所以更多時候,撇開我上課,我盡量不講文學的話。還有一個原因是最近身體太不好,二十四號在民族文化宮給北京的業餘作者們談文學,二十五號參加我們中國民主同盟的常委會,二十六號從會上回到學校去上課。當然,我有足夠的理由取消這堂課或者少準備一次課,但是,我想本學期剛開始,我不過纔上了三堂課,第四堂課就調課或者取消,接着就是“十一”,那麽我所講的內容就全部中斷了。儘管那天我身體也不好。回來二十七號再開會,昨天回到傢裏的時候已經很晚了。這個日子正是我的同行們在美國訪問的時候,因為我身體不好,就沒有和同行們一起去。基於這兩種情況,我一路打的過來的時候,心裏有一些後悔。
但為什麽我又坐在這裏了呢?由於下面的事情所導致的。我們的國傢圖書館啓動了一次活動,關於全民讀書活動。要由公衆推選出優秀的書目,科技的、哲學類的、實用的,以及文學類的,還聘請了諸多的評委。國傢圖書館的副館長陳力先生也是我們民主同盟的一位盟友,而且是文化委員會的副主任。他強烈要求我來做評委。我身為文化委員會的主任,必須和副主任保持和諧的關係,所以我說沒有問題。在委員會中,我認識了鬍老師,鬍老師聽了我一番話之後,說:“你能不能到清華來給我們的同學談一次?”評委和評委之間也要有和諧的雙邊關係,因此我就坐在這裏了。因此給我的感受就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衆多的國傢裏,如果提倡和諧的話,就意味着首先得有一部分人必須做出雙邊的和諧表示。我在評委會上談到一個什麽話題呢?大傢討論到要在人民大會堂對優秀的讀者給予最隆重的頒奬。我有一個建議,就是同時徵集公衆的讀書隨想、評論。不計長短,如果有好的文章,我們評奬之後,也要予以奬勵。我個人認為,讀書活動首先在於調動公衆來讀書的熱忱,而不是在於評出多少部優秀的書。促進讀書的活動實在是太少了。同時我還談到,以我的眼來看,近當代以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歷程是很值得反省的。在此之前,二十七號有關部門希望我參加一個海內外的華人藝術傢活動,暢談我們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當然這個活動是必要的,動機也絶對是良好的。我也確實想在這樣的會上做發言。因為我有些話早就想說了。我對於我們國傢近當代的文化形成的步驟是持質疑和批評態度的。我想以一種赤子之心,真誠地、謙恭地、低調地,嘗試着能不能把我的質疑和批評的態度講出來。但後來我看通知,主要是從正面來談我們的凝聚力的,我就不去參加了。
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如果把我們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做一番對比,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客觀結論,那就是人文在西方,自從它成為一種主義,已經近二百年。在西方,對於人文主義幾乎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一直講了二百多年,現在還在講。也就是說,當美國人拍出《指環王》給全世界的孩子們看的時候,我們的孩子衹從中看到了電子製作的
場面。而美國的傢長說,我讓孩子看電影,那部電影裏有責任感。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棄對於下一代人的責任感教育。他們的責任感往往是膨脹的。從前是解放、拯救美利堅,然後是拯救人類。他們一直在用美國式的英雄主義教育他們的青年。而這些在我們這裏僅作為一部影片是看不到的。我們在1949 年後是什麽情況呢?索性再往前說,“五四”之後是什麽情況呢?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應該說關於人文主義的元素也是相當豐富的。有些先賢的話語至今依然是經典話語。但是五四運動有正反兩個效果。正效果就是將西方的現代文明的思想理念直接引入中國,和我們的傳統文化發生碰撞,激活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思想。而負效應就是同時我們也引進了一係列猛藥。比如說我一直持否定態度的,那就是尼采。在“五四”時期,無論是康有為還是魯迅先生,都曾經把尼采當作一個思想明星來介紹給我們廣大的青年。我很認真地看過尼采的學說,我認為在尼采學說中最要命的一點是反人類,反衆生,也就是說他提出的所謂超人哲學。這樣一本小册子後來成為德國士兵在二戰時背包裏的書毫不奇怪。當我們引進這樣一些思想猛藥時,使我們的傳統文化都變成了排泄物。那種由自己國傢的知識分子來對自己數千年的文明提出全盤徹底否定的思想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當然我們也看到在五四以後我們民族的知識分子處於一種運動後的文化反思。這時大傢開始尋找“揚棄”的準則。而就是這時期,我們國傢經歷了深重的民族災難。那是由日本造成的。我們再考察日本這個民族。我和一些研究日本問題的專傢學者談到過,有些還是歐洲的學者,他們談到日本時用崇拜之心看日本文化。他們說看他們的茶道、他們的插花、歌舞伎,我說你們也要看他們的武士道。插花、茶道、歌舞伎加起來,衹不過是時尚和高級的民俗,根本不能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的人文積澱。日本的近五百年文化中的人文思想相當一部分是從我們的文化中學去的。當然,我們也在近代從日本以迂回的方式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文化。但是日本
的武士道纔是他們的男人之道,而且是一種邪惡之道。我們一下子面臨這樣一個強大的敵人,而這個民族是沒有人文主義文化背景的。因此就有了八年抗戰,之後又是三年內戰。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那時這個國傢千瘡百孔,根本來不及進行文化重建和組合。我們在1949 年之後作為國傢的文化思想,體現在一係列文學作品中,很主要的成分是宣傳鬥爭的思想。我們也在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一講講了十七年。然後又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二十七年在中國衹不過有那麽二十餘部長篇小說而已。這其中又十之七八是革命歷史題材。因此,我們幾乎舉不出多少部這二十七年中的當代文學的文本。關於農村題材,我們衹有《豔陽天》、《山鄉巨變》,關於工業題材,也衹有《鋼鐵奔流》,當年衹有一部青年題材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卻沒有自己的經典童話。給少年看的,也衹能是《劉文學》。《劉文學》這部話劇是根據發生在四川的一件真事創作的。劉文學是農村的一名少先隊員。他有一天晚上在公社的海椒地裏發現了村裏的老地主,已經七十歲了,在偷海椒。老地主衹是偷摘了幾衹辣椒而已。劉文學說,你偷竊公社的海椒,我要把你扭送到公社去。老頭嚮他求饒,希望他放過自己。他堅决不放過,因此慘劇就在海椒地裏發生。少年被老地主扼死。然後少年成為英雄,排成話劇,在全國上演。我們的文化理念處於這樣的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1) | 第3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2) | 第4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3) | 第5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4) | 第6節:十種關係(下篇)(1) | 第7節:十種關係(下篇)(2) | 第8節:十種關係(下篇)(3) | 第9節:十種關係(下篇)(4) | 第10節:讀書與人生(1) | 第11節:讀書與人生(2) | 第12節:讀書與人生(3) | 第13節:讀書與人生(4) | 第14節:讀書與人生(5) | 第15節:讀書與人生(6) | 第16節:讀書與人生(7) | 第17節:虛假柔情似水(1) | 第18節:虛假柔情似水(2) | 第19節:虛假柔情似水(3) | 第20節:關於說話 | 第21節:紙簍該由誰倒空 | 第22節:讀書與人生(1) | 第23節:讀書與人生(2) | 第24節:一個國傢的明信片(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