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第10节:山长水阔知何处(3)      Song Haohao

  之后的岁月,晏殊在仕途上稳步升迁。可是随即也接连发生了两件让他悲痛万分的事,一是晏殊二十三岁那年远在江西的父亲晏固逝去,还没从伤心中缓过神来,第二年他的母亲又去世了。本来按照宋朝的规定,朝廷官员遇到家丧得去职丁忧。可此时晏殊的位置极其重要,而且公务繁忙,父亲晏固去世时晏殊就被"夺服起之"。古时官员的父母离世,必须在家服三年之丧,但对朝廷一些大官要员来说,皇帝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也有的是守制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古时称"夺情"或"夺服"。 晏殊显然属于大员之列,真宗"夺服起之"是对他的珍视和厚爱,作为皇帝似乎已觉得朝廷不可一日无晏殊了。当时的汴京极其繁庶,政治局面也非常稳定,朝中馆客大臣们要处理的政务不算太多,所以有许多时间结伴着去游山玩水,饮酒行乐,统治集团内部的纵乐之风极其盛行。在晏殊担任右正言直史馆期间,士大夫们纷纷在京城的市楼酒肆中燕集,征歌选舞,夸豪竞奢,尽情地享受着大宋的太平盛世。这些士大夫中惟独不见晏殊的影子,对于这种奢嚣和热闹的诱惑,他选择了冷清,选择了闭门读书,真宗后来也知道了此事,觉得诧异,怎么朝廷上无论大员小官都出去参加宴饮,都去酒肆市楼里寻觅歌舞之欢,只有晏殊耐得住寂寞不出门啊,因此真宗对他便更为敬佩,随即任命他为昇王--也就是后来成为皇帝的仁宗的府记室参军。宰相不知情况,问起真宗,说怎么一下授晏殊这么高的官衔,真宗对他说:"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夜以继日,只有晏殊闭户读书,如此谨慎忠厚,正可以任东宫官。"晏殊到也实诚,得知真宗要升迁自己的意思后,立即上奏说自己并不是不愿意去宴请游玩,只是家境从小贫寒,无力应酬,不能象那些手头宽裕的官员一样可以整日享受美酒佳肴山水风光,所以选择了闭门读书,这样自己也可以清净一些。这回答绝对出乎了真宗的预料,直叹晏殊坦率诚实,要是一般的官员刚才得到皇帝的赞扬也许会说一大套冠冕堂皇的空话,什么国事是重,什么宴饮无趣之类。晏殊没有,他把心里话实打实地告诉了真宗,真宗反到因此更加信任器重他了,更加坚定了让他进入东宫的想法,这也为以后得到仁宗的重用打下了非常结实的基础。
  在真宗朝的十五年中,晏殊可以说一直得到了升迁,而且升迁速度之快也是让大多数后世文人望尘莫及的。你看,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就已做了给皇上草拟制文诰命的知制诰,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做知制诰时已经四十四岁。晏殊三十岁时就成为了翰林学士,我们所熟悉的那位才倾天下的苏东坡成为翰林学士时已经年过半百。当然这也许与当时的盛世有关,大宋刚建立不到百年,天下呈现了承平之态,重文抑武,所以晏殊这样本身具有极高文学修养的文官极容易引起朝廷的重视,升迁也是极易的事。仁宗即位之后,晏殊由于一些小事曾遭受过贬谪,先后到宣州、应天府、毫州等地做过知州,这些地方离京城都不远,与其说贬谪不如说正是年轻的仁宗皇帝对他的考验,可以肯定地推测,仁宗早晚会将一些朝廷重任交付给他。
  二
  果然没等多少年,晏殊就跃居为政府的中枢和宰辅地位,他的性格素以刚峻简率著称。这种看似书生气很浓的性格似乎对他的前程也没什么不好的影响。我们知道他三十岁时就已是翰林学士,三十岁之后他的仕途顺达得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才过了五年,他就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升为枢密副使,这是可以主管整个宋朝军队的要职。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升为三司使,三司使是宋朝的官名,以铁盐、度支、户部为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掌管着全国的钱谷出纳、均衡财政的支出,是当时的最高财政长官,又有计相之称。你看,仁宗对他可真是百般信任,从军事到财政,可以说半个国家都交到这个敦厚忠诚的晏殊手中了。没过一年,仁宗终于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当他五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了,在宰相中这个年龄可是相当年轻的。
  由于北宋初年是个太平无事的承平之世,从上到下都闲得慌,所以即使一向谨小慎微的宰相晏殊,也没有象后来的寇准、范仲淹一样取得显著的政绩。不过,在文化教育以及选拔人才上,晏殊的功劳绝对无人可比。小时候晏殊吃了不少贫困的苦,读不起书,于是现在就兴办了学校,大力地汲引贤能贫寒之士,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些整整影响了北宋政治文化的几位大人物都出自晏殊的门下,甚至连后来的王安石也曾受过他的奖掖。青年时代的晏殊可以说勤俭朴素,但人随位变,现在他高居宰相之职,应酬也必然地多了起来。作为一名出色的文人,他不象当年那些寻欢作乐的官员一样混迹酒肆青楼,只是邀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学之士来府上宴饮酬唱,学者叶梦得后来评价晏殊此时悠闲的仕宦生活时说"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日一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整日以酒相聚,以文会友,这些多多少少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酬唱和宴饮,无形间也推动了北宋一代词风的发展,晏殊可谓功德无量。
  可以这样说,晏殊与略小与他的欧阳修两个人上承了晚唐五代的余绪,下启有宋一代词风,的确是一改了前朝的浮艳风气,拉开了宋词发展的序幕。在前代词人中,晏殊最喜欢的是南唐宰相冯延已,无论是仕宦经历还是艺术情趣,这个冯延已和自己都很相象。不过晏殊并没有一味地因袭和模仿,而是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冯延已生逢南唐衰危之秋,其词和后主一样,多是感伤凄楚的颓废之音;晏殊则不一样了,他是太平宰相,北宋现在的政治局势一片大好,百年难遇,而且自己仕途又特别畅达,所以其词亦舒徐沉静,雍容典雅,温润秀洁。其实晏殊词作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淡雅从容之笔描摹升平富贵之态,写得气远神清,因此情韵极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引子第2节:水风空落眼前花(1)第3节:水风空落眼前花(2)第4节:水风空落眼前花(3)
第5节:水风空落眼前花(4)第6节:水风空落眼前花(5)第7节:水风空落眼前花(6)第8节:山长水阔知何处(1)
第9节:山长水阔知何处(2)第10节:山长水阔知何处(3)第11节:山长水阔知何处(4)第12节:山长水阔知何处(5)
第13节:山长水阔知何处(6)第14节:山长水阔知何处(7)第15节:乱红飞过秋千去(1)第16节:乱红飞过秋千去(2)
第17节:乱红飞过秋千去(3)第18节:乱红飞过秋千去(4)第19节:乱红飞过秋千去(5)第20节:故 国 晚 秋(1)
第21节:故 国 晚 秋(2)第22节:故 国 晚 秋(3)第23节:故 国 晚 秋(4)第24节:故 国 晚 秋(5)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