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系列丛书:佛国悬疑探秘   》 壁画背后的文明奇迹      Yi Ming

  龟兹的石窟壁画为什么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呢?这要从龟兹故国的历史说起。
  龟兹故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汉唐两代先后在此设立都护府,使其成为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印度、波斯、希腊、罗马以及中原的汉唐文明在此交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和南方羌蕃文化也在此交融。龟兹成为文化的中转站。
  当时,佛教从印度次大陆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历史上称这个过程为“佛学东渐”。在此过程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龟兹石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内容的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当年的僧人不管是否识字,只要看着壁画,就能明白佛教的教义,进行修行。石窟研究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
  佛教传入龟兹地区的确切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时期即公元3世纪到4世纪,该地区佛教已经繁盛,寺院与石窟已遍及龟兹各地。其中,克孜尔石窟是最早建造的,而库木吐拉石窟则是汉文化色彩最浓的。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许多伎乐图,画中人物众多,表情细腻,乐器丰富,舞姿优美。克孜尔石窟第38号窟中幸存的“天宫伎乐”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画中的奏乐者有的屈肘耸肩,有的嘴唇微启,有的单手弹拨,有的双手重击,还有的在俯听音乐的节拍,千姿百态,娇柔婀娜。这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也是一种信仰的流露。佛经上说,众神常常击着天鼓、奏着音乐、跳着舞蹈,将香花与伎乐献给佛祖,作为对佛的供养。
  壁画中不仅表现了对佛的膜拜,也表现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理解。自古以来,西域诸城邦国的音乐舞蹈艺术一直极为发达,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都曾经风靡东方,今天我们仍能从这些壁画中找到“西乐东渐”的痕迹。比如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一带)的弹弦乐器竖琴和琉特,通过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进而经过西域,传到中原。在中国,它们经过汉文化的洗礼,竖琴被叫做箜篌,琉特衍化成了琵琶。还有后来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吹奏乐唢呐和敲击乐器细腰鼓,也是波斯和印度使用已久的乐器。佛教善于利用音乐舞蹈的艺术手段来宣扬其深奥玄秘的教义,音乐又是佛教法事和供养的重要形式。佛教虽然将音乐艺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但基本上仍然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尤其是一些乐器的形象,大多不加任何改变地绘入了壁画中。 除了乐器还有裸体拜佛的形象、鸟兽鱼虫等,它们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意义。
  在这些石窟壁画中,人物的裸体形象也非常丰富。佛教传自于印度,在那个热带、亚热带国家,薄衣短袖甚至赤裸上身都是常见的现象,反映在佛教艺术中,宽衣短衫也就成了佛的基本服饰。裸体人像也成了壁画中常出现的人物形象。
  这些出现在壁画中的裸体人像或跪或立,恭恭敬敬地守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接受他的教导,表现出了皈依佛门的虔诚愿望。建造于公元7世纪的克孜尔第178窟,裸体的庵摩罗女在听佛说法。躺在佛前的裸女,也是表示摒弃奢靡,清心皈依。佛另一侧的裸女,向佛表示悔悟,决心皈依。不管是要用赤裸表达一无所有,以示虔诚,还是极尽妖媚,表达世俗的诱惑,裸体人像都以最简洁又最本真的手法传达着宗教思想。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石窟壁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也作为一种符号表达着神秘的宗教意境。在佛教的思想领域,鸟兽鱼虫被视为与人同源同类,有着和人一样的智慧和灵性。人们借动物与人、动物和动物之间的故事说因缘、说禅定,佛教经典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将教义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直观明了,又耐人寻味。
  克孜尔的第14号窟有一幅画,画上有一只猴子,它坐在地上,似乎也在修炼。猴子的头上顶着一片荷叶,那一本正经的神态与滑稽可笑的装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整幅画的意趣。
  克孜尔第38号窟有一幅画叫做“猕猴王舍身救群猴”。群猴到御苑采果寻食被发现,国王下令追捕。群猴逃至河边,没有桥不能过河,猕猴王舍身抱住对岸的树,以身作桥,群猴从猴王身上踏过,得以逃脱。而猴王却因体力耗尽、坠河身亡。
  还有一幅叫做“猕猴骑鹿”的壁画也很有趣。猕猴骑在鹿背上,用手紧紧地抓着鹿的耳朵;鹿似乎要用剧烈的奔跑来摆脱猕猴讨厌的纠缠,整幅画面充满了戏剧性。
  这些壁画中所反映的智慧叫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细细回味,人们会从中体会到深刻的佛学的教义。
  如果说克孜尔壁画表现的是西方文化特色,那么在库木吐拉石窟中则到处可见汉文化的痕迹。
  在封建社会,战争是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承方式,在进攻退守、守业安邦的过程中,一次次文化上的退和进,都成为一种沟通和融会。唐朝中央政府不仅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作为其管辖整个西域地区的中心,而且还派出了三万名汉兵镇守龟兹。库木吐拉石窟地处安西都护府附近,因此成为由汉人开凿且汉僧住持最多的一处石窟。如今,在库木吐拉石窟汉文题记中出现的汉僧名字就有惠增、法超、戒明等三十余个。不仅如此,库木吐拉石窟中还有很多罗汉窟,这些埋葬汉族高僧的石窟是龟兹与中原地区密切交往的产物。另外,在龟兹石窟壁画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中原绘画风格。其中最常见的是菱格画,在一幅菱格画中画出一个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其背景多为山林树木。而这些树木的画法,往往体现中原六朝绘画风格,很多树木被画成一只伸出的手臂或张开的手指,这在龟兹石窟的早期壁画中几乎随处可见。
  这些壁画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整个文明发展的脉络,然而,经历了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之后,壁画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了。如果这些壁画没有遭到过破坏,那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会更加丰富。

    《神秘中国》创作组 Translate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吉林文史出版社
观音显圣拨云见日救人性命的观音小白花“活大殿”传奇(1)“活大殿”传奇(2)
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惠能佛祖衣钵落入谁家此袈裟非彼袈裟(1)此袈裟非彼袈裟(2)
千佛洞中的秘密壁画背后的文明奇迹鸠摩罗什发现的“世界”雀离大寺的故事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