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紅袖添香婉約詞   》 第1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8)      周篤文 Zhou Duwen

  ③旅思:羈旅中的愁思。
  ④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之倒裝句。
  天、地、山、水,芳草、斜陽,環環相扣,輾轉生發,如清波之蕩漣漪,愈漾愈遠。"芳草"句從白居易"遠芳侵古道"化出,指通嚮故園的道路。示柔情於美景而思繞天涯,可謂匠心獨運。辛棄疾"水隨天去秋無際"(《水竜吟》),王實甫"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西廂記》)即從此脫胎。"夜夜"以下,連設三喻,極寫相思之苦懷,章法奇峭,情意濃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清極而奇,真成絶唱。
  禦街行
  秋日懷舊
  紛紛墮葉飄香砌①。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捲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②。諳盡孤眠滋味③。都來此事④,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註釋]
  ①香砌:花壇。
  ②敧(qī):傾斜。
  ③諳(ān):嘗盡。
  ④都來此事:即此事都來之倒裝。此事:指相思之苦情。
  此詞為懷念舊情之作。秋夜的凄清景物,最能引發心中的思念。用垂地的銀河與如練的月華,把愁情烘托得浩茫無際。下片純寫相思苦情,思奇而筆峭。先說腸已愁斷,欲醉不能;繼寫酒都未沾,先已灑淚。最後萬千思戀之情,常在眉頭心上折騰,令你無法排遣。直寫牽腸挂肚之相思,可說妙到毫尖。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即由此脫胎。
  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浙江吳興)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纍官至都官郎中。性疏放,善諧謔,作風比較浪漫。所著《安陸詞》色彩富豔,筆力酣恣。工於煉語,佳句很多。在慢詞的開拓上有重要貢獻。然他長於煉句,而不甚講究煉意,有時顯得平直些。
  謝池春慢
  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①
  繚墻重院②,時聞有,啼鶯到。綉被掩餘寒,畫閣明新曉。朱檻連空闊,飛絮知多少。徑莎平③,池水渺。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 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秀豔過施粉,多媚生輕笑。鬥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④。歡難偶,春過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註釋]
  ①謝媚卿:女道士名,美而多才藝,見稱於時。
  ②繚墻重院:高墻繚繞的深宅大院。
  ③徑莎平:路上長滿了莎草。
  ④"碾玉"句:用玉碾成雙蟬,作佩飾用。
  這是流傳較早的慢詞長調,一時傳遍,影響很大。前闋寫景,一兩聲曉鶯,喚醒了深院的生氣。以動顯靜,把靜謐的氣氛寫得很足。後闋寫郊遊遇豔,一見傾心。而弦上的哀音似乎在訴說他們相逢恨晚,而且帶有後會難期的悵悒。以令詞作法寫長調,一結悠然不盡,別具風味。
  一叢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①,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②,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③,徵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④。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⑤。
  [註釋]
  ①傷高:登高的感慨。懷遠:對遠人的憶念。
  ②千絲:指柳絲。
  ③嘶騎:馬鳴。
  ④小橈(náo):小槳。
  ⑤"猶解"句:意謂桃杏還知道與東風結伴,春天開花。
  這首詞寫閨怨。"傷高"句點人生多恨,"離愁"則使其具體化,為一篇題旨。"嘶騎"以下更進一步,直揭愁根。原來是因念別而登眺,因登眺而傷悲。剝筍見心,皆自望遠中生出。倒敘有力。後半闋寫內心活動。立盡黃昏,下自畫閣,回到了曾是雙棲的居室。對行人的懷念,加上春景的撩撥,越發情濃怨重,以至逼出了"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這樣激烈的語句來。它發自火熱的愛情,是嚴肅的,無理而妙,並不輕佻。
  天仙子
  時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②,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③。往事後期空記省④。 沙上並禽池上暝⑤,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
第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第5節:紅袖添香婉約詞(3)第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4)
第7節:紅袖添香婉約詞(5)第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6)第9節:紅袖添香婉約詞(7)
第1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8)第11節:紅袖添香婉約詞(9)第12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0)
第1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1)第1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2)第15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3)
第1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4)第17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5)第1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6)
第19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7)第2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8)第21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9)
第22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0)第2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1)第2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