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選票的背後   》 第10節:不能做失敗者--"瘋狂"的美國人(1)      王衝 Wang Chong

  不能做失敗者
  --"瘋狂"的美國人
  瘋狂工作,是美國人的典型特徵。
  美國的大都市裏,每個人都匆匆走過,倫敦、巴黎的悠閑和恬淡在紐約絶不會看到。在法國南部度假勝地尼斯遊玩時,我曾碰巧和一位美國女孩"同居一室"。當時,我們住20歐元一晚、不分男女的青年旅捨,晚上大傢開"臥談會",她說自己當中學老師,每天工作10小時,周末還要另外打一份工,一番話說出,讓在場的歐洲室友大為不解。在歐洲,每天8小時、每周工作5天都有人抱怨連連。
  在美國,一個白領如果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那麽他一周至少要工作60個小時,而且周末還得經常加班。而歐洲就完全不同。我2007年秋天在雅典訪問時,下午3點鐘出去買機票,愕然發現大多數店鋪還沒開門,大門顯要位置寫着"本店5點開門"。
  美歐工作精神的差異在各國駐華機構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美國駐華使館安排一些活動,常常是早上8點,或者7點30,通知媒體說某位大員要在國貿大飯店的工作早餐上發表演講,歡迎大傢去聆聽。當然,演講人和商界名流們有大餐,而記者們衹能餓着肚子聽了。而歐洲國傢的駐華機構,此類事情基本上不會發生。意大利某駐華機構的中方助理對我說,你要找我們老闆,一定要試着上午10點後打電話,10點前他一定不上班,10點後不一定上班,能否找到,要看你的運氣了。
  的確,和歐洲相比,美國人過的日子異常緊張。有統計表明,美國人每月平均每人工作1966個小時,比歐洲人均工作時間最長的英國多235小時,比法國人均多310小時,也就是將近39個工作日。
  換個算法也許更簡單,更容易理解,美國人平均每年休息13天,而意大利是42天,法國是37天,即便是一嚮被視為工作狂的日本人每年也有25天的假期。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數據表明,在發達國傢中,美國人的帶薪假期是最少的。
  在我個人的海外采訪過程中,也切實感受到美國和歐洲的不同。去法國、英國采訪,一天最多兩個項目,可以悠閑地享受午餐的樂趣。而在美國,中午坐下來吃頓飯絶對是奢侈,常常是一天三個采訪項目,晚上寫稿,中午,對不起,麥當勞或者肯德基湊合一頓。陪同人員一下車就說,30分鐘吃飯的時間,要快。節奏之快讓人抓狂,難怪麥當勞這類快餐的發源地在美國。
  美國人為什麽如此"瘋狂"?
  有人從宗教的角度來解釋美國的勤奮。移民到新大陸的清教徒都必須立下誓約,要過一種勤勞節儉、清心寡欲的生活。按照新教的教義,所有的人都是生下來就帶着"原罪"的,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是通過辛勤勞動來還債,然後死了就可以上天堂。
  為了贖罪,大多數人都拼命工作,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如果都選擇少吃多做不浪費,財富會呈幾何倍數增長,資本的原始積纍可以迅速完成,社會學家馬剋斯·韋伯正是讀出了這一點,纔寫出不朽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現代學者們則從另外的角度進行解讀。
  2005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加特納(John D·Gartner)出版了其著作《輕癥躁狂的優勢》。加特納發現,許多對美國人性格的描繪,如精力充沛、動力十足、近乎愚蠢的樂觀主義、企業精神、宗教狂熱、傲慢自大、救世主的情懷等等,都和"輕癥躁狂"的癥狀重合。其中最基本的特點,就是極度亢奮的情緒。這種情緒發作起來至少可以延續一個星期,患者在此期間覺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主人,覺得自己了不起,並忘我地投入到工作或尋歡作樂之中(其中包括過度追求性生活導致婚姻破裂)。這實際上類似一種癲狂性抑鬱癥的初期癥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簡述(1)第2節:簡述(2)
第3節:馬刺隊是世界冠軍--"無知"的美國人(1)第4節:馬刺隊是世界冠軍--"無知"的美國人(2)
第5節:"老子天下第一"--"傲慢"的美國人第6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1)
第7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2)第8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3)
第9節:上帝也是有用的--實際的美國人(4)第10節:不能做失敗者--"瘋狂"的美國人(1)
第11節:不能做失敗者--"瘋狂"的美國人(2)第12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1)
第13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2)第14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3)
第15節:照相時不喊CHEESE喊MONEY(4)第16節:搶銀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搶(1)
第17節:搶銀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搶(2)第18節:搶銀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搶(3)
第19節: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1)第20節: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2)
第21節: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3)第22節:引言(1)
第23節:引言(2)第24節:引言(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