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戰國時代   》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2)      柏楊 Bai Yang

  柏楊曰:
  司馬光從沒有一本專書或一篇專文,完整的表達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場,卻在《資治通鑒·司馬光曰》評語裏,陸陸續續、零零星星的透露無遺。(這是寫給皇帝看的,所以稱“臣光”。)當十一世紀宋王朝宰相王安石正推行政治改革,以圖拯救正嚮死亡之𠔌奔馳的帝國之時,司馬光率領傳統保守的士大夫群,堅决抵製。結果改革失敗,腐爛加速,半個中
  國,喪失在北方新崛起的金帝國之手。
  在《司馬光曰》中,可以充分看出司馬光的意識形態,他有一種崇古的狂熱和一種維持現狀的固執。他關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的利益,遠超過關心人民的利益。我們瞭解他的基本立場後,才能瞭解他苦口婆心以赴的目的何在。
  司馬光最服膺的是孔丘的正名主義,我們解釋正名的意義是:“是什麽就是什麽。”當選總統還沒有就職,是“總統當選人”;就職之後,則是“總統”;下臺擺地攤,則是“小販”。而孔丘的正名認知,卻恰恰相反:“是什麽偏不是什麽。”具體的說:“曾經是什麽,就永遠是什麽。”楚王國早就是一個王國,身為首領的酋長早就是自稱和被稱國王,可是《春秋》卻咬定牙關,硬稱楚國王是“楚子”,你不是說你是國王麽,我偏偏稱你五百年前周國王初封你時的那個官位——“子爵”,因為你本來就是“子爵”嘛。這種膠柱鼓瑟式講禮教、定名分的正名主義,在當時不過是為了對抗動亂的一種手段,然而,發展下來卻成了一種政治意淫,不切實際,而且把自己陷入一個被嘲笑的睏局。
  公元前四七八年,齊國國君(三十任平公)薑驁,跟魯國國君(二十八任哀公)姬蔣,在蒙邑(山東省蒙陰縣)舉行高階層會議,二人見面時,薑驁嚮姬蔣叩頭(八世紀之前,中國人席地而坐——正確的說,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謂叩頭,衹是深深的把頭俯下。跟八世紀後必須屈辱的先行雙膝跪地的叩頭不同),這是所有禮節中最尊敬的一種。可是,魯國國君姬蔣,卻雙手一拱,衹作了一個揖。這情形跟現代社會交際場合,你先伸手,對方卻不伸手,衹微微的點一下頭一樣。薑驁跟他的隨從大臣,都怒不可遏。魯國賓相引經據典的說:“依照禮教的規定,國君見國君,不過作揖,國君衹有見國王時纔叩頭,你們怎麽連這都不懂?”齊國確實不懂,不過不久就懂了。四年後的公元前四七四年,兩國國君在顧邑(山東省鄄城縣)再度會盟,齊國早就準備妥當,屆時一聲令下,跳出幾個壯士,抓住姬蔣,強迫他嚮薑驁叩頭。這時禮教派不上用場,姬蔣衹好叩頭。齊國為這件事,還編了一首詩歌:“魯國人冥頑不靈/多少年都不清醒/使我們難以為情/他們死守着儒書/引起無謂的紛爭。”
  公元前五世紀二○年代就成為笑柄的那種禮教,司馬光不但用來評論同為公元前五世紀九○年代的三傢分晉,還在該笑柄發生後一千五百年的十一世紀,拿到桌面上膜拜。
  司馬光是一位正統的儒傢學派學者,竭力反對古代所沒有的任何東西和任何改革現狀的措施。他跟宋王朝六任帝(神宗)趙頊之間,有一段生動的對話,充分表露出這種思想。趙頊曾經問他:“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王朝,如果一直守着它第一任宰相蕭何製定的法律規章,不加改變,你以為可以嗎?”司馬光回答說:“當然可以,豈止守着西漢王朝可以,即令公元前二十四世紀的那些君王和夏、商、周王朝所製定的法律規章,一直用到今天(十一世紀)的話,也都十分恰當。劉徹(七任武帝)改變祖宗的法,盜匪遂遍中國。劉奭(十一任元帝)改變父親的法,西漢王朝因之衰弱。所以,祖宗所製定的法律規章,絶對不可有任何改變。”
  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是一項狂熱偏執的時代反動,跟魯國國君(二十八任哀公)姬蔣一樣,衹能把事情搞得更糟。趙、魏、韓三大傢族,瓜分晉國,司馬光斷定,如果周國王不加封爵,他們自稱為封國國君的話,那就是叛逆,遇到像薑小白(齊國十六任國君桓公)或姬重耳(晉國二十四任國君文公)這樣的人,就會興兵討伐。然而事實俱在,楚王國首領早就自稱和被稱國王,並沒有人封他,那可是最早的和最典型的叛逆,而且跟薑小白、姬重耳同一個時代,撞了個正着,薑、姬二人豈敢給楚王一記耳光?對稱“國王”的叛逆,都幹瞪眼,怎麽能預卜對不過稱“國君”的叛逆,就動手把他幹掉?封國林立下的國君們,他們自己互相攻殺,大吃孝強吃弱,從沒有人因為誰是國王加封過的“聖賢的後裔”而饒了對方的。怎麽偏偏趙、魏、韓會由於是國王加封的而沒人敢碰?而且恰恰相反,碰他們的人可多的是,就在加封後的第二年(前四○一年),秦國就攻擊魏國。
  司馬光還犯了舉證的錯誤。周王國所以殘存,不是因為他們國王遵守名分——僅衹遵守名分,便可保持政權不墜,天下沒有這回事。而是它太弱太小,不構成力量,而又有殘餘的利用價值。衛國比周王國生存更久,難道衛國比周王國更為美妙?至於子啓之寧願國亡也不願當君王,不知道是聽誰說的?史實是:子受辛以嫡子身份繼承帝位時,根本沒有人擁護庶子子啓奪權,不是他不敢,而是他不能。猶如柏楊,不是我不敢當美國總統,而是我不能當美國總統。吳季札是另一種情勢,他如果當了國王,纔是遵守禮教;拒絶當國王,反而破壞禮教,因為老爹下令兄終弟及,哥哥們都嚴格遵守,衹有吳季札公然背叛“君”“父”,以致引起流血政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凡 例柏楊序(1)柏楊序(2)柏楊再序
趙頊序司馬光進呈《資治通鑒》表《戰國時代》導讀公元前五世紀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1)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2)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3)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4)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5)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6)公元前四○二年 己卯公元前四○一年 庚辰
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四○○年 辛巳公元前三九九年 壬午公元前三九七年 甲申
公元前三九六年 乙酉公元前三九四年 丁亥公元前三九三年 戊子公元前三九二年 己醜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