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荀子今註今譯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6)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②不說,謂無說明;說即墨子“以說出故”之說。
  ③故,謂故事;切,謂不切合於時世。
  ④春秋句,《春秋》辭約旨遠,故不能速解。
  ⑤方,讀仿,效也,見《集韻》。
  ⑥君子,謂先師;習,講習也。
  [今譯]
  為學,將求通經,莫如得賢師而親近之,最為便易。禮樂有其法,無其說;詩書記古代故實,而未必切合時用;春秋辭約而旨遠,亦難於速解。唯有仿效通經賢人,講習先師君子之說,則禮樂不說而說矣;詩書不切而切矣;春秋不速而速矣;心有所主,自可遍得其傳,而周合於世事矣。所以說為學將求通經,莫如得賢師而親近之,為最便易。
  學之經①,莫速乎好其人②,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③特將學雜識志④,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⑤。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⑥,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⑦,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⑧,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⑨;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⑩。
  [今註]
  ①學之經,經,同徑,道也。王先謙雲:《成相篇》“治之經,禮與刑”,“聽之經,明其情”,猶言治之道、聽之道,與此學之經同。
  ②好其人,前雲近其人,謂得其人而師之。其人,疑係通經之儒;近,謂與之講明經義。此雲好其人,其人,疑係明禮有道之儒。好,謂心悅誠服其德業。速,當訓亟,急也,謂急於求師,不可解作“欲速成”之速。孟子引詩“經始勿亟”,朱註:亟,速也;是亟之為速,猶速之為亟也。《修身篇》“禮者所以正身,師者所以正禮”,故曰隆禮次之。
  ③安,猶案也,荀書“安”“案”字,或為語詞,或藉作則字;其用“則”字亦然,此處作則解;特,但也。
  ④學雜識志,當依王念孫校,刪識字。學雜志,順詩書,悉以三字成句。雜志謂雜記之書,百傢之說。
  ⑤經緯蹊徑,猶言縱橫道路。
  ⑥挈,舉也;詘與屈同;頓,引也。順,謂裘之獸毛,皆順序也。
  ⑦道,由也;禮憲,即禮法。
  ⑧以錐餐壺,謂以尖銳之錐,代作進食之箸也,古人儲飯以壺。不可以得,指不可以得先王之製,仁義之本。
  ⑨法士,守禮法之士。隆禮未明,蓋《修身篇》所云“有法而無志其義”者,志,識也。
  ⑩散儒,樗散無用之儒,《莊子·人間世》以無用之木為散木。
  [今譯]
  為學之要道,莫急於得明禮有道之君子,中心服悅而誠事之。次則遵崇禮法,勉自檢束,自亦可以入德。若既不能誠事有道君子,又不能遵崇禮法,而衹是從事雜記百傢之說,尋誦詩書之文,將見窮老盡氣,不免為陋儒而已。學者原是學為聖賢,將欲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義之本;則禮,正是其縱橫蹊徑。若挈裘領,屈五指而引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若不由禮憲,而徒用力於詩書,便無異以手指測河,以戈戟舂黍,以錐作箸而進食也,不可得之矣。所以隆禮雖未十分明晰,自不失為安分守法之士;反之,其智雖極精辨聰察,終是無用之散儒。
  按:前雲近其人,其人疑係通經之儒,所謂經師。此雲好其人,其人疑係明禮有道之儒,所謂人師。所謂學之經,經謂要道也。
  問楛①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以言道之方②;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③;色從,而後可以言道之致④。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⑤;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慎其身。詩曰:“匪交匪舒⑥,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荀子今註今譯》自序凡例(1)凡例(2)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1)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2)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3)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4)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5)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6)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7)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1)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2)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3)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4)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5)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6)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1)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2)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3)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4)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5)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6)第二捲 榮辱篇第四(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