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荀子今注今译   》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6)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②不说,谓无说明;说即墨子“以说出故”之说。
  ③故,谓故事;切,谓不切合于时世。
  ④春秋句,《春秋》辞约旨远,故不能速解。
  ⑤方,读仿,效也,见《集韵》。
  ⑥君子,谓先师;习,讲习也。
  [今译]
  为学,将求通经,莫如得贤师而亲近之,最为便易。礼乐有其法,无其说;诗书记古代故实,而未必切合时用;春秋辞约而旨远,亦难于速解。唯有仿效通经贤人,讲习先师君子之说,则礼乐不说而说矣;诗书不切而切矣;春秋不速而速矣;心有所主,自可遍得其传,而周合于世事矣。所以说为学将求通经,莫如得贤师而亲近之,为最便易。
  学之经①,莫速乎好其人②,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③特将学杂识志④,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⑤。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⑥,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⑦,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⑧,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⑨;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⑩。
  [今注]
  ①学之经,经,同径,道也。王先谦云:《成相篇》“治之经,礼与刑”,“听之经,明其情”,犹言治之道、听之道,与此学之经同。
  ②好其人,前云近其人,谓得其人而师之。其人,疑系通经之儒;近,谓与之讲明经义。此云好其人,其人,疑系明礼有道之儒。好,谓心悦诚服其德业。速,当训亟,急也,谓急于求师,不可解作“欲速成”之速。孟子引诗“经始勿亟”,朱注:亟,速也;是亟之为速,犹速之为亟也。《修身篇》“礼者所以正身,师者所以正礼”,故曰隆礼次之。
  ③安,犹案也,荀书“安”“案”字,或为语词,或借作则字;其用“则”字亦然,此处作则解;特,但也。
  ④学杂识志,当依王念孙校,删识字。学杂志,顺诗书,悉以三字成句。杂志谓杂记之书,百家之说。
  ⑤经纬蹊径,犹言纵横道路。
  ⑥挈,举也;诎与屈同;顿,引也。顺,谓裘之兽毛,皆顺序也。
  ⑦道,由也;礼宪,即礼法。
  ⑧以锥餐壶,谓以尖锐之锥,代作进食之箸也,古人储饭以壶。不可以得,指不可以得先王之制,仁义之本。
  ⑨法士,守礼法之士。隆礼未明,盖《修身篇》所云“有法而无志其义”者,志,识也。
  ⑩散儒,樗散无用之儒,《庄子·人间世》以无用之木为散木。
  [今译]
  为学之要道,莫急于得明礼有道之君子,中心服悦而诚事之。次则遵崇礼法,勉自检束,自亦可以入德。若既不能诚事有道君子,又不能遵崇礼法,而只是从事杂记百家之说,寻诵诗书之文,将见穷老尽气,不免为陋儒而已。学者原是学为圣贤,将欲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则礼,正是其纵横蹊径。若挈裘领,屈五指而引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若不由礼宪,而徒用力于诗书,便无异以手指测河,以戈戟舂黍,以锥作箸而进食也,不可得之矣。所以隆礼虽未十分明晰,自不失为安分守法之士;反之,其智虽极精辨聪察,终是无用之散儒。
  按:前云近其人,其人疑系通经之儒,所谓经师。此云好其人,其人疑系明礼有道之儒,所谓人师。所谓学之经,经谓要道也。
  问楛①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以言道之方②;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③;色从,而后可以言道之致④。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⑤;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⑥,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荀子今注今译》自序凡例(1)凡例(2)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1)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2)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3)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4)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5)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6)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7)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1)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2)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3)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4)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5)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6)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1)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2)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3)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4)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5)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6)第二卷 荣辱篇第四(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