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劉德江 Liu Dejiang
他衹好在渡口邊走來走去以消磨時間,耐心等待着開船的時間。就在他在渡口的岸邊走來走去的時候,被一件東西擋住了腳步。他撥開草叢,發現是一個重重的包裹。他摸了摸,似乎硬硬的,打開一看,原來裏面有許多白銀,還有一封公函。他頓時感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丟失包裹的人一定十分焦急。可是渡船馬上就要起錨了,他想了想,君子要急人所難,於是他决定在此等候。
整個上午過去了,仍沒有人來尋找包裹。他看着渡口開往縣城的船一艘一艘地離去又回來。到了下午,最後一班渡船也起錨開走了,仍不見有人來尋找丟失的包裹。他覺得有些失望,不但自己的事情沒辦成,也沒能將包裹歸還給失主,他一邊想着一邊打算往回走,明天再來等待失主。就在這時,他發現渡口的不遠處來了一個人,那人在岸邊的草叢中好像在找什麽東西,可是一無所獲,於是有些泄氣。那個人望着河水,顯得有些失望,就嚮河中走去,看樣子想投河自殺。阮湘圃匆忙把他叫住,問他怎麽這麽想不開。對方回答說,自己是個差役,替上司送一封極為重要的信函到省城,沒想到一時不慎,將裝有路費和信函的包裹丟失在途中,估計是遺失在渡口,可是怎麽也找不到。他覺得這樣不僅連累了自己,還連累了上司,不如死了算了。阮湘圃把撿到的包裹給他看,那差役看着包裹,禁不住流下眼淚,不知怎麽感謝阮湘圃。阮湘圃衹是簡單地叮囑差役要小心一些,不要再遺失了包裹,便踱着方步回傢去了。
後來阮湘圃的兒子阮元中了進士當了大官,一次督學浙中,巡察各地,來到了家乡附近,駐紮在紹興。就在這時,有一位本地的商人老朋友來拜訪阮湘圃,阮湘圃以禮相待。朋友見面,寒暄敘舊過後,來人仿佛不經意地問:"你還是那麽清貧嗎?"阮湘圃哈哈一笑,豁然答道:"我傢本來就很貧寒嘛。"老鄉就勢拿出兩張紙說:"這兩張契約價值千金,就送給你老先生。賢侄已經在京中任職,怎麽也不可以……"還沒等那人說完,阮湘圃憤怒地說:"我平生就是以不義之財為恥,所以纔一輩子貧窮,你為何不吝千金,無故酬謝我?這是對我的羞辱!如果你有什麽事要求我的兒子,我的兒子受朝廷的恩惠,清正廉潔,還不能報答萬分之一,你能用這種手段來玷污他嗎?你如果以禮相訪,我以禮相待;你如果以賄賂而來,你今天恐怕出不了我的門檻。"那個人衹好低着頭,很沒顔面地匆匆告辭。
從阮湘圃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他能堅守清貧,並以此為樂。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什麽呢?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因為他能以"仁"堅守其道,可以做到坐懷不亂,見不義之財而不取。在生活中,雖說我們不能達到孔子所希望的那種"仁"的境界,但是我們應該時時要求自己嚮"仁"靠近。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裏仁篇第四》),就是指一個人如果立志去行仁,那麽就不會做壞事。一個人雖然不是仁者,但如果他能立志行仁,內心就會有一股嚮善的自律力量,一旦有了壞念頭,這股嚮善的力量就會使人棄惡嚮善。這並不是說志於"仁"的人就沒有過錯,而是有了過錯能自覺改之。"志"是人之所嚮,如果志立於仁,則使人心靈有主,這也就有了推動人為了達到自己的志嚮理想而嚮前的動力了。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成功者,他們也許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仁",但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仁者"的品質。那些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的人,還有那些沒有"仁德"的人,終究不會走得太遠,他將會輸給自己"無仁"的人生。人若做到心中有"仁",時時行仁,就能在邦無怨、在傢無怨,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在社會上有所建樹。
為人居仁
現在很多人都在感慨,歷史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正人君子的時代,蕓蕓衆生盡是些見利忘義、巧取豪奪、喪盡天良的小人。看看那些小商小販,賣豬肉的往豬肉裏註水,賣辣椒的往辣椒面裏摻玉米皮兒,用工業酒精勾兌白酒,用硫磺熏蒸木耳,等等。摻雜使假,以次充好,什麽缺德的壞招損招應有盡有。那些賣服裝的,更是連蒙帶唬,明明賣一二百塊錢就有的賺,卻千兒八百地要價,蒙住了一個人就狠狠地宰一刀,蒙不住就少掙點。都說是正當經營,公平交易,上哪兒去找啊!那些搞建築的包工頭兒們,有幾個不是偷工減料的?若是按照標準施工,他們哪裏能掙到那麽多錢!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