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   》 第10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1)      Liang Ping

  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得名。这块灵秀之地,养育了无数手艺人。我常游走桃源,寻访老手艺。
  太平桥是桃源县较偏僻的乡镇,多山地、丘陵,出产水稻、小麦、红薯、马铃薯、蚕豆、黄豆、绿豆等粮食作物。这里远离县城,少有反季蔬菜供应,秋冬两季菜肴品种单一,黄豆成了村民的一道四季菜。嫩黄豆炒肉、老黄豆炖鸡、陈黄豆油炸、黑黄豆霉豆豉,黄豆更能磨成豆浆、做成豆腐脑、擂成豆渣、打成豆腐。加工豆类食品,自然也就成了这里女人家务课的必修内容。
  今年四十八岁的汪锦球,自二十一岁嫁到黄家后,就从婆婆手中接过了菜刀、锅铲,也接管了家中那古老的石磨。
  天还没完全亮,汪嫂家那只芦花公鸡,便扯开嗓门唱开了,一声领吭,激起全村千鸡唱,此起彼伏的鸡鸣,回荡在金凤山湿润的晨雾里。迷迷糊糊披衣起床的汪嫂,捏了捏昨夜泡在铁桶里的黄豆,豆子颗颗鼓胀。她要给刚从广西回家过年的儿子,打板豆腐吃——儿子黄洪波自小就爱吃她磨的豆腐。
  今冬不冷,一大早也无往年那咄咄逼人的寒气,甚至霜都没有。汪嫂看了看窗外,太阳的光亮正掠过山头,飘移过来。她将昨天洗好的一桶衣,晾晒在屋外的竹篙上。抖动孩子衣裳的时候,她才想起来,自己应该先烧饭,儿子在外习惯了早早地吃饭,也习惯了一日均匀的三餐。
  当我赶到黄家时,汪嫂已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香飘满院。吃过早饭,汪嫂提了桶水清洗石磨,这磨有些年纪了,是在婆婆手里打制的。石磨在这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山区,还是大有用处:磨米做米糊、磨玉米烙饼、磨黄豆打豆腐。磨由两块錾有纹路的厚青石饼组成,下饼固定在磨架上,上饼可以绕着下饼中央的磨轴转动,顶有一进料孔,旁有方眼安装木楔磨柄,推磨靠连接磨柄的“7”字弯拐状推手依惯性转动上饼,磨碎粮食。这样的工作一般需两人默契合作,一人推磨,一人喂料。
  黄豆快磨完时,汪嫂点燃了厨房里的灶火,黄豆浆加水煮熟,才能用包袱过滤。汪嫂围锅灶忙前忙后:灶里添柴加火、锅中铲搅豆浆、屋梁挂吊摇架、清洗瓢盆水缸,如此繁杂的活计,她安排得有条不紊,丝毫没有手忙脚乱。黄豆浆煮沸后,舀进吊在摇架上的包袱里,过滤分离豆浆水与豆渣。豆浆水要再次进锅煮,才成我们常喝的豆浆。豆浆变豆腐得添加一定量的食用石膏粉,也就是点卤。打豆腐的所有工序里,点卤是关键,下卤的量、时机、次数直接关系到豆浆能否凝固为豆腐。食用石膏经烧、磨,碾成粉末,用凉水化开即成卤水。若干年前我一远房亲戚,也许学艺不精,也许是其他原因,她打豆腐永远只能到豆浆这一步,不管她如何加膏点卤,也无法将豆浆聚拢成豆腐,惹得左邻右舍嬉笑多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1)第2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2)第3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3)
第4节:前 言第5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1)第6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2)
第7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3)第8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4)第9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5)
第10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1)第11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2)第12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1)
第13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2)第14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1)第15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2)
第16节:最后的老手艺——铜匠第17节:最后的老手艺——刻玛尼石第18节:最后的老手艺——吊酒
第19节:最后的老手艺——翻砂第20节:最后的老手艺——蜡染第21节:最后的老手艺——擂茶
第22节: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第23节: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第24节: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裁缝(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