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杜甫 返回 唐詩鑒賞辭典 》
前出塞九首(其六)
劉學鍇 Liu Xuekai
杜甫
輓弓當輓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徵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緻,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傢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衹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纔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衹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製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製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幹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製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傢的利益,人民的願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裏說,這幾句“大經濟語,藉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剋敵製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製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製侵陵”為限,纔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竜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1這裏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裏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傅經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望嶽 | 畫鷹 | 房兵曹鬍馬 | 畫鷹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 兵車行 | 飲中八仙歌 | 春日憶李白 | 前出塞九首(其六) | 麗人行 | 貧交行 | 醉時歌 | 後出塞五首(其二) |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月夜 | 悲陳陶 | 對雪 | 春望 | 哀江頭 | 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二) | 北徵 | 羌村三首 | 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於詩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