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北京地理之民間絶藝   》 玉器製作重在“琢磨”      佚名 Yi Ming

  李博生大師用一塊顔色很雜的翡翠製成的酒壺《斜陽如海》
  解放初期,除“四大怪”外,北京玉器行還有劉鶴年、張雲和、王仲元等大師,不過從數量上來看,玉器行的大師沒有其他行當多,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茅子芳說,原因在於學玉器行的手藝太苦,俗話說“傢有二鬥糧,不做磨玉匠”。因為鐵坨很鋒利,所以玉器匠人手上的傷極多,而且手指要捏住料做活,長時間用力會使五根手指關節全部變形,這也應了“手不掉四兩肉,不磨玉”的行話。
  然而,茅先生說光有吃苦精神還不行,要成為大師還有更高要求。玉器手藝人分兩種,一種是做活的,一種是畫活的。畫活的不僅要會做活,還要能根據需要隨時製作出形狀各異的坨,更重要的是會相料。畫活的首先要掌握坑、綹、皮、性等料的質地,然後要設計,真正的大師講究“料像什麽就做什麽”,在沒開活之前腦子裏就有成品的模樣了,如果遇到難“欺”的料,大師不急於製作,一般得琢磨半年纔確定設計方案。茅先生說,相料其實也是識人,考驗畫活人積纍資料的程度和琢磨的水平,一般大師不會把有瑕疵的料當成下品,而是利用瑕疵製成世上獨有的珍品。當提到大師獨到的創意時,李博生講了王樹森大師的一件軼事。一次,王大師用一塊黃色瑪瑙製長臂羅漢,可磨到鼻子兩側的溝時露出了料裏的粉紅色,磨製工作無法繼續。王大師用了半天時間琢磨,然後繼續在這塊料上磨製。等成品出來時,衹見長臂羅漢拉開了黃色的“老臉”,露出一張粉色年輕佛的臉,並取名“重新作人”,足見王大師創意的精妙。
  磨玉是個性很強的行當,每個手藝人不僅各有一套使着順手的工具,而且設計思路也不盡相同。很多老藝人都有一肚子“貨”,可嘴上不會說,使許多磨玉要旨像過去廊房二條、北羊市青山居等老玉器街一樣失傳了。還好,自王樹森大師開始,不僅要求徒弟會做、會畫,還要會說,這讓北京玉器行在竜潭湖北側的玉器廠重新紮根,老北京磨玉的手藝也得以源遠流長。

    新京报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講究人性與個性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製作重在“琢磨”靠手藝吃飯(1)靠手藝吃飯(2)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千年老手藝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等不到“遲來的愛”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