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文字不是东西 Text is not something 》
第10节:写作这回事
刘绍铭 Liu Shaoming
写作这回事
学生:早些时候你告诉过我我犯了哪些错误。你的意思……我想我是明白的。我现在只是想知道我该怎样改正那些错误。老师:(慢条斯理)你要我告诉你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是不是?学生:嗯。(老师摇头。)学生:我知道,这是不易说得清的事。老师:你知道?那太好了!因为这实在是有理说不清的事。学生:可是,老师,你教的是创作呀!老师:我只提供意见。学生受不受用,我可管不着。以上对话,引自大卫·洛奇(David Lodge)的《创作可以教么?应该教么?》(Creative Writing:Can It/Should It Be Taught?)。洛奇是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大学教授,也是剧作家。上面这段“师生对话”,引自他的一个剧本。写作这回事第一辑写作这回事对于基本语文的课,老师可以教,应该教。老师掌握了约定俗成的语文规范,就可按文法、习惯和句法的准则“依书直说”,纠正学生的错误。创作可不一样。创作之为创作,贵在“创”新。大作家是不是天生的,若没有“慧根”,写作的能力是否可以后天培养?这是洛奇的文章探讨的一个课题。他从自己的经验说起。原来他对写作的兴趣,是因着迷三位前辈作家引发出来的,他们是:乔伊斯(James Joyce)、格林(Graham Greene)和渥夫(Evelyn Waugh)。洛奇是天主教徒,以上三位也是天主教徒。由于信仰相同,三位作家的作品所触及的罪与罚、堕落与救赎的道德与宗教问题,一下子就令洛奇着了迷。着了迷,就会锲而不舍地研读下去。写作的基本技巧,如结构的安排与辞藻的运用,就是从这种“如醉如痴”的阅读过程中领悟得来的。这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开花结果吧。三位前辈对洛奇的影响,最令他一生受用不尽的,倒是他们那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认真写作态度。这也就是说,在创作上要成“一家之言”,天分固然重要,后天的培养更不可或缺。成立大学写作班的目的就是提供这种让同学“磨砺以须”的机会。按洛奇的说法,创作是可以“教”的。在写作班上教的功课,要收集思广益之效,一般老师照例必邀请班上同学就作品发表意见。谁的作品文字陈腔滥调、哪个小说人物的性格发展有悖作品的“内在逻辑”,这些技术上的问题,都会在写作班上讨论。但讨论尽管讨论,文内的“沙石”,该怎么修改,旁人却不能越俎代庖。因为文字要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得靠自己摸索。老师替你“捉刀”,你的作品就失去了个性。在基本语文的课程中,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说不定会令人“侧目”。但在写作班上,若被懂得pathetic fallacy为何物的老师看到,包管他(她)拍案叫绝,誉为不世之才。一点不错,写作果然是有理不易说清的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
|
|
第1节:新版自序 | 第2节:目录 | 第3节:且说床边故事 | 第4节:另类专家 | 第5节:赵元任与爱丽丝 | 第6节:校园风景 | 第7节:编辑的眼睛 | 第8节:将相本无种 | 第9节:遗老独白 | 第10节:写作这回事 | 第11节:memo狂想曲 | 第12节:猎头校长 | 第13节:浪得虚名 | 第14节:眉批 | 第15节:自我陶醉 | 第16节:马丁尼之恋 | 第17节:热辣辣的隐私 | 第18节:寿则多辱 | 第19节:无罪以当富贵 | 第20节:作家的心理阻滞 | 第21节:书看不完,怎么办? | 第22节:新狂人日记 | 第23节:虚拟文本 | 第24节:林行止的两个世界 | |
| 第 I [II] 页
|
|